【概 況】省人大常委會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規23 件,集中修改地方性法規17 件,廢止地方性法規2 件,審查批準設區市法規50 件。
【經濟領域立法】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制定《江蘇省農村公路條例》,共分規劃與建設、管理、養護、運營、法律責任等7 章58條。條例立足于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促進農村公路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服務和支撐鄉村振興,推進和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國務院《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條例適應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明確村道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農村公路建、管、養、運體系,強化政府的監督管理和服務保障,加大規劃建設和養護力度,突出農村公路的設施保護和安全管理,推進統籌協調,完善政策支持,為確保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法治保障。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制定《江蘇省促進政務服務便利化條例》,共分一般規定、行政許可便利化、其他政務服務便利化、關聯服務便利化、保障和監督等7 章58條。條例著眼提高行政效能、深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國務院關于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制定。條例為全國首部促進政務服務便利化條例,針對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關鍵節點問題進行制度設計,固化全省“不見面審批”等經驗做法,全面推行透明高效、便捷快速的政務服務模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放大全省“放管服”改革成果,推進全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資源稅具體適用稅率等有關事項的決定》。省政府有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第二條、第三條、第七條規定,并綜合考慮江蘇資源稟賦特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導向、企業實際承受能力等,提出全省資源稅稅目及具體適用稅率、計征方式、減免辦法等事項,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是保證資源稅法在江蘇正確有效實施的重要依據,堅持稅制平移、保持現行稅制框架和稅負水平總體不變原則,體現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制定《江蘇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共分市場環境、政務服務、監管執法、法治保障等6 章82條。條例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聚焦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對標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推動市場環境更加公平有序、政務環境更加高效便利、法治環境更加公正透明,維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填補全省營商環境建設立法空白。條例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政府轉變職能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支撐,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間關系,明確政府和有關部門優化營商環境主要職責,全面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先行先試有利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推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著力破解市場主體關切的準入、融資、破產、注銷、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方面難題,依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以高質量立法保障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推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制定《江蘇省農村水利條例》,共分規劃與建設、農村河道和水生態保護、農田水利、農村供水、服務體系、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9 章62條。條例立足農田水利、農村供水、河道管理等在內的農村水利系統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河道管理條例》《農田水利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條例規范農村水利的規劃和建設程序,優化管理和養護模式,強化服務保障舉措,為保護農村河道、提高農田水利灌排能力、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提供制度支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保障。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制定《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條例》,共分管理體制、開發建設、產業發展、投資貿易、金融財稅、人才科創、社會服務、法治環境等10 章52條。條例通過立法完善試驗區領導機制,豐富開發合作模式,明確鼓勵創新政策舉措,保障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蘇臺交流合作質量和水平。這是全省首次為特定區域立法,有利于將昆山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和經驗做法予以固化,推動試驗區進一步開拓性創新、引領性開放、首創性改革,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制定《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共分管理體制、投資開放、貿易便利、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創新金融服務、服務國家戰略、法治保障等9 章73條。條例為推進和保障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對自貿區管理體制、投資開放、貿易便利、實體經濟和金融創新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綜合監管等作出規定,引領和推動江蘇自貿試驗區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發展,為江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蓄新動能。
【公共衛生領域立法】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決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實際,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疫情防控工作決策部署,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明確有關單位和個人在疫情防控中的職責義務,針對性強化對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為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制定《江蘇省中醫藥條例》,共分中醫藥服務、中藥保護與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醫藥傳承與文化傳播、保障與監督等8 章77條。條例從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弘揚中醫藥文化、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及產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出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條例突出明確中醫藥事業發展原則、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規范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中醫藥教育和科研、促進中醫藥傳承和文化傳播、強化中醫藥事業發展保障等內容,注重保護支持,加強規范管理,促進中醫藥事業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決定。此修改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應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要求,落實從重處罰原則,針對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動物防疫法不一致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全面落實禁食野生動物制度,嚴管野生動物非食用性利用,維護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
【生態環保領域立法】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和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全面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促進和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著力把示范區全面建設成為示范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標桿。這是首次與上海市、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就示范區建設同步作出法規性決定,強化長三角立法協同,為示范區建設破除制度機制障礙提供法治保障。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制定《江蘇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共分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水污染防治措施、飲用水水源與地下水保護、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水環境風險監測預警與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法律責任等9章91條。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旨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條例明確“河長制”具體要求,完善區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著力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治理,加快補齊水污染治理短板,促進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依法打好碧水保衛戰提供支撐。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共分國土空間規劃、耕地保護、土地轉用和征收、建設用地管理、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8 章82條。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和國家土地改革的最新精神,結合江蘇實際,規范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強化對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完善土地轉用、征收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將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經驗提煉上升為法規制度,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作出規定,構建全省新時期土地管理制度體系,為國土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國民經濟的永續發展提供嚴密法治保障。
【社會治理領域立法】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制定《江蘇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共分生產、銷售和維修,登記和通行,保障和監督,法律責任等6 章46條。條例為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引導文明出行,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火災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國務院《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規定制定。條例為全國首部電動自行車管理的省級法規,依法從生產、銷售、維修、搭載人員、佩戴頭盔、新老標準銜接、廢舊電池處置等方面作出全面規范,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通行難、停車難、充電難、理賠難等突出問題,提升廣大群眾交通守法意識,促進電動自行車的嚴格、常態、有序管理。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修訂《江蘇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條例》,共分備案、審查建議、審查、審查職責、審查程序、審查標準、處理等7 章54條。條例全面落實黨中央、全國人大提出的“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備案審查工作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等法律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條例擴大規范性文件報備范圍,明確審查標準,嚴格審查程序,優化工作機制,改進糾錯方式,強化工作要求,提升全省各級人大常委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法制化、規范化水平。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小餐飲管理的決定》,共19條。條例主要為規范小餐飲經營行為,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授權規定和實施“證照分離”改革任務要求,明確政府部門以及集中交易市場、網絡交易平臺的監管職責,強化小餐飲經營者主體責任,突出備案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事中事后的監管責任,發揮小餐飲行業在方便生活、增加就業、繁榮經濟上的積極作用。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江蘇省志愿服務條例》,共分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活動、促進和保障、獎勵和優待、法律責任等7 章55條。條例根據國務院《志愿服務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堅持激勵與規范并重,健全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強化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權利保障和監督管理,著力解決志愿服務組織數量較少、規模較小、能力較弱、保障不力等問題,加強對志愿服務的保障促進和對志愿者的激勵優待,促進全省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公共利益和安全領域立法】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制定《江蘇省反間諜安全防范工作條例》,共20條。條例著眼于加強和規范反間諜安全防范工作,防范和制止間諜行為,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民根本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等法律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條例對公民和組織的反間諜安全防范義務、國家安全機關的職責和工作、反間諜安全防范工作的保障措施等內容作出規定,對法律、行政法規進行細化和補充。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制定《江蘇省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管理條例》,共分職責、權利和義務、招聘、管理和監督、保障、法律責任等7 章52條。條例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關于健全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制度的決策部署,總結固化全省警務輔助人員隊伍管理經驗,順應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對警務輔助人員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明確警務輔助人員身份性質,規范人員招聘,界定職責權限,加強管理監督,落實職業保障,為深化平安江蘇建設提供支持保障。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共23條。決定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的重大決策部署,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建立國家機關公益損害線索移送和信息共享機制,明確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權限、行政機關的配合義務及賠償金的管理和使用規范等,推動檢察公益訴訟規范開展,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全省開展公益訴訟提供法治遵循。
【地方性法規集中修訂】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江蘇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11 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保障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江蘇省機構改革方案》順利實施,對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漁業管理條例、漁業港口和漁業船舶管理條例、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條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企業民主管理條例、集體合同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條例、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集中清理修改,確保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確保有關規定與上位法保持一致,確保適應“放管服”改革、稅費改革等發展要求。其中,對漁業管理條例的修改,是率先以地方性法規落實長江禁捕要求。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江蘇省經紀人條例》等2 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和關于修改《江蘇省物業管理條例》等6 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為維護法制統一,省人大常委會對相關法規進行集中清理,決定對物業管理條例、城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海域使用管理條例、不動產登記條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審計條例等6 件法規中涉及到與民法典不相符的內容進行修改,并廢止經紀人條例和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確保民法典在全省的順利實施。

表21 2020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地方性法規(共23 件)

(續表)

表22 2020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的設區市法規(共50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