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況】2020年,受益于疫情后全面復工復產,新基建投入加大等需求拉動,全省裝備制造業在二季度快速實現止跌回升,并持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全省裝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2431 家,實現營業收入62409.9億元,同比增長8.6%,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4.6個百分點,占全省工業營業收入51.1%;實現利潤總額3648.8億元,增長14.8%,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4.7個百分點。
從分行業情況看,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業等細分行業營業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分別增長6.4%、7.5%、10%、3.5%、4.6%、10%、11.1%、10.4%。
從運行效益看,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業利潤實現快速增長,增速分別為21.6%、15.1%、36%、35.7%;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利潤穩中有增,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2%、10.2%;汽車制造業整體下行壓力較大,利潤總額下降9.6%;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利潤基本與上年持平。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周天)
【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主要包括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通用儀表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江蘇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良好,產量和保有量均處于全國前列,形成比較完備的智能裝備產業鏈。全年全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平穩,全年主營收入約5000億元。其中,機床產業主營收入775.45億元,同比增長6.7 %;工業機器人產業主營收入62.84億元,增長14.5%;增材制造產業主營收入5.72億元,下降9.78%;通用儀表制造產業主營收入1328.17億元,增長12.25%;電子和電工機械專用設備制造產業主營收入396.27億元,增長28.61%;物料搬運設備制造產業(不含生產專用起重機制造、生產專用車輛制造、客運索道制造、機械式停車設備制造)主營收入971.39億元,增長7.1%。
全省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研發步伐繼續加快,智能裝備研發攻關成果顯著。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的“新一代直流控制保護平臺研制”、華辰精密裝備(昆山)股份有限公司的“HCΦ200×2000MM 超精密數控軋輥磨床”、昆山華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的“超大口徑管道預制加工智能裝備生產線”等一批智能裝備相繼研發成功,填補行業空白,提升重大裝備對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發展的支撐服務能力。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劉旭東)
【數控機床】產業體系 江蘇是全國數控機床工業重要的生產基地,擁有金屬切削機床、金屬成形機床、特種加工機床、功能部件及工具等生產企業1000 余家,整體產業鏈較為齊全。全年全省數控機床產業營業收入775.5億元,同比增長6.7%,約占全國的1/5。其中,金屬切削機床領域主營收入232.1億元,金屬成形機床領域主營業務收入162.7億元,特種機床領域營業收入約125.6億元,功能部件營業收入103.5億元。
企業發展態勢 金屬切削機床領域,南通國盛智能科技集團、無錫上機數控、紐威數控裝備等重點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在金屬成形機床領域,全省有6 家企業進入全國鍛壓行業前十強,骨干企業揚力集團、亞威機床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19.8億元、16.4億元;特種機床領域,蘇州電加工機床研究所、蘇州三光科技是國內電火花加工領先企業;關鍵功能部件領域,南京工藝裝備廠是全國最大的滾動元件企業。
主要產品優勢 在金屬切削機床領域,昆山華辰精密軋輥磨床、南京工大數控大型數控成形銑齒機和成形磨齒機、無錫機床數控內圓磨床技術水平國內領先。金屬成形機床領域,揚力集團汽車關鍵零件全自動鍛造生產系統、乘用車覆蓋件全自動柔性沖壓生產線,亞威機床金屬板材數控沖壓與自動化技術技術與裝備、數控激光切割技術與裝備達國際先進水平。特種機床領域,蘇州三光科技慢走絲線切割機,南京大地水刀高壓(超高壓)水切割機具有一定優勢。

6月8日,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創園內的圖靈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在組裝調試工業機器人。翟慧勇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產業集聚發展 在金屬切削機床領域,蘇州、南通市產業集聚發展勢頭較好。在金屬成形機床領域,形成揚州、南通如皋、南通海安三大金屬成形機床集聚區,其中,揚州是國家級金屬板材加工設備生產基地。在特種機床領域,培育蘇州、泰州電火花加工機床產業集群。在機床工具領域,丹陽、常州西夏墅、溧水石湫等地機床刀具產業集群全國知名。
產業創新能力 截至2020年,江蘇共承擔53 項國家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課題,研發資金總投入24.8億元,累計獲中央財政8.5億元經費支持。研制出乘用車覆蓋件全自動柔性沖壓生產線、SKXCR-2000 數控人字齒銑削中心、CLB-2.5×1850 數控飛擺剪橫切機床、SMG100H 數控球面磨床、智能直驅轉塔刀架等一批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
【工業機器人】江蘇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應用等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全省機器人企業近千家。2020年,全省工業機器人產業主營收入62.84億元,同比增長14.5%,機器人產業技術專利數量全國領先。
首臺(套)研制應用 培育認定Z100帶電作業機器人、LNG 大口徑岸基智能裝卸系統等省首臺(套)機器人產品4 項。在工程機械大型構件自動化焊接、汽車生產自動化裝配線、全程自動化飲料包裝、數字化倉儲物流等領域的應用達國際先進水平。
骨干企業發展 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綠的諧波、快克股份等11 家機器人行業上市企業。在關鍵零部件及本體制造領域,涌現出埃斯頓、綠的諧波、南通振康等一大批競爭力較強的企業。當年,埃斯頓工業機器人出貨量5600 臺,居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第一位。科沃斯專業從事家庭服務機器人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產品服務全球超1500萬家庭。
研發創新體系 前沿研究方面,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等長期從事機器人智能技術研究的高校。企業創新載體方面,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家(博眾精工、長虹智能)和省級企業研發平臺16 家。
產業集聚發展 南京(江寧經開區、麒麟科創園)、常州(武進高新區)、蘇州(昆山和張家港)、南通(海安)等地集聚一批成長性較強的機器人企業。其中,南京機器人產業鏈條延伸至人工智能領域,產業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以武進高新區為核心的常州機器人產業園創建全國首家機器人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昆山機器人產業園是全國第一家以機器人產業為載體的國家級孵化器。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徐 可)
【軌道交通裝備】2020年,全省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實現主營收入711.7億元,同比增長0.8%;實現利潤68.2億元,增長5.7%。常州恒立氣動科技有限公司的“用于軌道交通的耐低溫氣動元件趕超工程項目”、常州中車鐵馬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基礎制動裝置趕超工程項目”等一批軌道交通裝備領域趕超工程項目對標趕超研發攻關,完成驗收,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常州中車柴油機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復興號高速動車組用油壓減振器”、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傳動機械有限公司的“12m 以上隧道掘進機用主驅動減速機”等項目獲得省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立項,助推企業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研制攻關進程,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南京中車浦鎮城軌車輛有限責任公司的“上海市軌道交通14號線全自動運行車輛”獲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資金支持,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何 杰)
延伸閱讀:
2020 世界智能制造大會
2020年11月26~28日,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舉行。本次大會圍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扣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助力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質量強國建設,進一步突出打造國際化智能制造生態,共設置開幕式及主題論壇、11 場分論壇、1 場國際性會議、閉幕式以及智領全球嘉年華等重點活動,并同期舉辦云上展會和工業品牌節活動。
大會首次搭建云上博覽館,通過3D虛擬全景化展臺展品以及案例圖文視頻等形式全面展示智能制造領域企業、產品、人才、資本、應用場景等智能制造生態體系。云上博覽館設有五個展區: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展區,主要展示全球范圍內先進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包含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智能制造平臺與系統集成、5G 及AR 工業應用等內容;智能制造示范應用展區,主要展示智能制造在智能電網、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農業裝備等重點領域的應用范例;智能制造裝備和公共服務平臺展區,主要展示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設備和公共服務平臺、園區等,包含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倉儲物流裝備、智能成套裝備;智能制造人才交流展區,主要展示高職院校、科研院所的智能制造相關領域人才情況,包括領軍技術人才、專業技能人才、高級技工等,并分布企業人才需求,開展人才對接,促進產教融合;智能制造金融對接展區,主要展示智能制造領域金融機構、金融服務產品、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包括資金融通、信用中介、設備分期、衍生服務等,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專屬金融服務。
大會期間,發布第三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2020 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以及2020 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安華智能消防機器人、高仙機器人等30個智能制造重大項目現場集中簽約,總投資金額達536.3億元。大會共有國內外300 多名重要嘉賓線上線下參會,其中中外院士24人、智能制造領域專家100 余人、領軍企業代表200 余人,云上展會參展企業超3200 家,線上參會觀展超800萬人次。
(江蘇年鑒雜志社搜集整理)
【新型電力裝備】2020年,江蘇新型電力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形成包含發電裝備、輸變配電設備、控制系統及設備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產業總體規模和技術水平處于全球前列,部分技術產品位于全球領先地位。
產業規模 全年全省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20.26億元,同比增長20.4%。其中光伏發電裝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328.74億元,增長9.44%,形成多晶硅提純、鑄錠/拉棒、硅片切割、光伏電池與組件、光伏裝備制造、逆變器等輔助設備與材料生產、光伏發電系統集成設計與建設安裝等完整的產業鏈,在國內乃至全球一直處于領軍地位。風力發電裝備規模以上企業45 家,主營業務收入327.6億元,增長近一倍,風電產業整體規模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智能電網裝備主營業務收入4913.95億元,增長5.5%,變壓器、二次設備及控制系統、電力電纜等產品規模全國領先。
技術水平 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電網調度自動化、變電站保護及自動化、配電自動化主站系統、用電信息采集主站系統、繼電保護等領域牢牢占據國內第一;“光纖預制棒—光纖—光纜”一體化研發生產能力在國內率先實現配網分布式電源的高效接入和協調控制,在世界上率先解決新能源電站協調與綜合控制的問題;硅烷流化床工藝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大尺寸硅片逐步獲得應用,商業化PERC 電池轉換效率提升至22.3%~22.6%。遠景能源風電整機制造技術全國領先。
龍頭企業 智能電網裝備產業擁有以南瑞集團為龍頭,國電南自、南瑞繼保、金智科技等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的行業領先企業。產值超300億元的企業有南瑞集團、亨通集團和中天科技集團,產值超100億元的有寶勝集團、上上電纜集團、遠東電纜集團、大全集團。《中國線纜行業最具競爭力企業10 強》榜單中,亨通集團、寶勝股份、中天科技、上上電纜、遠東電纜居前五。南瑞繼保的高壓繼電保護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遠景能源的風電整機市場份額躋居全球第四。

11月20日,2020 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開幕,大會以線上活動為主,搭建云上會展平臺,同步舉辦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工業品牌節活動。萬程鵬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產業集聚 新型電力裝備企業主要分布于南京、常州、無錫、鎮江等蘇南地區。擁有常州天合光伏產業園、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高新區及常熟等多個光伏企業集聚區;擁有無錫(江陰、惠山)、南京(江寧)以及鹽城(大豐、射陽)等多個風電企業集聚區;擁有南京江寧經濟開發區、鎮江(揚中)、揚州(寶應)、常州等多個智能電網裝備產業集聚區。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徐 可)
【工程機械制造】2020年,全省工程機械制造業持續保持強勁向上勁頭,主營業務收入1531.2億元,同比增長18.33%;利潤總額96.4億元,增長5.53%,其中主要產品挖掘機年產量19.45萬臺,增長43.2%。從細分行業看,由于新基建的帶動效應,建筑工程用機械制造增長最快,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9.08%、7.59%;礦山機械制造規模持續擴大,營業收入增長17.72%,但利潤總額降低10.51%;隧道施工專用機械制造因地鐵施工裝備等部分產品產能趨于飽和,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降低10.06%、6.57%。作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徐工集團大型礦機躋身全球露天礦業挖運制造商前五強,成套筑養護機械、混凝土機械躋身全球前三強,基礎工程機械躋身全球前兩強,移動式起重機躋身全球第一位,輪式起重機、挖掘機兩個“拳頭”產品強勢引領雙超200億。恒立液壓2020年營業收入突破76億元,挖掘機專用油缸排名國內第一、全球前三,國內市場占有率51%;中小型挖掘機液壓泵閥的國內市場占率超30%。中交天和因經營模式逐步由售轉租,全年實現營業收入9.6億元,同比降低23.46%,但主營產品盾構機仍穩居國內前三,保持20%左右的市場占有率。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周天)
【汽車工業】2020年,全省汽車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397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672.7億元、同比增長3.6%,利潤總額435.0億元、下降6.3%。全省重點整車企業共計產銷汽車130.5萬輛和132.8萬輛,下降13.6%和12.3%。汽車產量占全國的5.2%,其中,乘用車產銷106.2萬輛和108.1萬輛,分別下降18.8%和17.7%;商用車產銷分別為24.4萬輛和24.7萬輛,分別增長20.0%和22.9%。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完成產銷分別為9.6萬輛和9.7萬輛,增長18.6%和18.2%。
汽車零部件及配件 全年全省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規模以上企業1997 家,實現銷售收入4893.78億元、同比增長6.85%,利潤總額317.43億元、增長11.89%。全省內銷動力電池產銷和裝機量分別為33.6Gwh、32.2Gwh 和27.9Gwh,約占全國總量的40.3%、48.9%和43.9%,增長均超30%,成為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基地,形成以南京、常州為兩大核心,鹽城、蘇州、鎮江、無錫、南通等多點支撐的動力電池產業布局。

8月14日,中國首艘油電混合、豪華雙體客船在招商工業江蘇海門基地命名交付。許叢軍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產業布局 全省形成南京、鹽城、揚州三大乘用車生產基地,徐州專用車生產基地,蘇州、鎮江、泰州零部件生產基地等傳統優勢產業集聚地。2020年,南京、鹽城、揚州分別生產汽車56.17萬輛、23.2萬輛和25.9萬輛,分別同比降低19.8%、20.9%和19.4%,三市整車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0.7%。
重點整車企業 東風悅達起亞汽車銷量24.9萬輛,實現銷售收入232億元。上汽大眾南京分公司和儀征分公司共計實現整車產量44.8萬輛,下降24.4%。南汽集團、長安馬自達、奇瑞捷豹路虎等重點乘用車企業分別銷售整車10.1萬輛、13.7萬輛、5.8萬輛。商用車企業方面,徐工汽車全年銷量2.8萬輛,增長35.0%,蘇州金龍銷售客車0.7萬輛,南京金龍客車銷量0.9萬輛。
轉型升級 圍繞提升創新能力、推進智能制造、強化互聯網化提升等方面重點發力,發展迅速,成績顯著。汽車領域累計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7 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4 家。新能源汽車能源與信息創新中心、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兩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試點建設,在新能源汽車充電裝備、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大力部署創新平臺,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突破。
【船舶工業】2020年,全省造船完工量為279 艘1732.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8%,出口船舶占95.4%。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7%,占全國份額的45.0%。三大造船基地造船完工量182 艘1479.9萬載重噸,下降1.4%,出口船舶占96.0%。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6.8%,占全國份額的38.4%,占全省總量的85.4%。全省新接訂單量246 艘1377.5萬載重噸,增長12.5%,出口船舶占84.8%。新接訂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6.4%,占全國份額的47.6%。三大造船基地新接訂單量180艘1187.6萬載重噸,(與上年1188.2萬載重噸持平),出口船舶占82.9%。新接訂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2.7%,占全國份額的41.1%,占全省總量的86.2%。全省手持訂單量478 艘2836.6萬載重噸,下降26.4%,出口船舶占90.9%。手持訂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7.9%,占全國份額的39.9%。三大造船基地手持訂單量361 艘2499.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6.2%,出口船舶占91.5%。手持訂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5.8%,占全國份額的35.1%,占全省總量的88.1%。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表114 2020年江蘇省汽車行業主要指標

表115 2020年江蘇省與全國汽車產銷量對比

表116 2020年江蘇省船舶行業三大造船指標

表117 2020年江蘇省船舶行業造船完工量前十名企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