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總額】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32.8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8%。其中,農產品物流總額、工業品物流總額、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外省市商品購進額分別為3340.32億元、262598.18億元、17056.2億元、505.4億元、1699.51億元、43635.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增長-0.6%、3%、14.1%、17.1%、16.2%、5.1%。全省物流業增加值6145.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7%。物流業增加值占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4%。
【物流總費用】全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1.42萬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運輸費用6832.91億元,增長3.9%,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48.17%;保管費用5825.68億元,增長3.2%,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41.07%;管理費用1525.81億元,增長3.2%,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10.76%。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3.8%,與上年基本持平,較“十二五”末下降1個百分點。此外,江蘇率先為疫情期間承擔重要防控保供任務的159 家物流企業提供近4000萬元財政補貼,及時緩解物流企業資金困難。
【物流結構】全年全省水路貨運周轉量占比達62%,居全國前列。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鐵路和水路集疏港比例由91.9%提升至94.9%,集裝箱公鐵、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49.1%、55.2%。內需驅動的民生物流提速發展,無接觸配送、統倉共配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崛起,倉儲結構持續加快升級,高標準倉儲設施比例明顯上升。
【物流平臺主體建設】創建蘇州(太倉)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蘇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2020年度新認定省級示范物流園區14家,全省省級示范物流園區達60家,全省有18 家物流園區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優秀物流園區”。省級重點物流基地和企業成效顯著,全省新認定省級重點物流基地和企業分別為7 家、22 家,累計認定省級重點物流基地和企業達108 家、388 家。大型骨干物流企業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全省AAAA 級物流企業達274 家,較上年新增23 家,居全國第一位。

11月2日,太倉市一家快遞公司自動化分揀線在分發、派送快遞。計海新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智慧物流】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無人機、無人駕駛等新一代技術在物流領域加快應用,智慧物流加快發展。全省涌現一批與先進制造、新零售深度融合的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截至年底,全省擁有網絡貨運平臺83 家,整合車輛59.8萬輛,運輸貨物達1.7億噸,交易額達202億元,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智慧物流園區、智慧港口、數字倉庫、大數據中心等一批物流新基建投入使用。
【物流國際服務能力】國際航空物流網絡加速擴張,全省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達52個,相繼開通至歐美、日韓和新加坡等地的全貨機航線。全省開辟集裝箱近遠洋航線72條,國際航運能力顯著提升。“江蘇號”中歐班列綜合服務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共開通25條線路,“連新亞”“蘇滿歐”“寧新亞”成為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班列品牌線路。全年中歐(亞)班列共開行1395 列,同比增長24.67%,開行數量創歷史新高,貨值達123.4億元,增長54.4%,成為江蘇國際物流新的支撐點。
(省發展改革委)
延伸閱讀:
“十三五”時期江蘇物流業發展
“十三五”期間,江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推進物流降本增效,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物流規模效率全國領先。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32.88萬億元,占全國比重11%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7.4%;實現物流業增加值6145.12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全年全省公鐵水空完成貨運量27.5億噸,“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6.7%;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9.7億噸,居全國第一位。物流效率持續提升,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降至13.8%,較“十二五”末下降1個百分點,低于全國0.9個百分點。
物流供需結構加快調整。內需驅動的民生物流提速發展。“十三五”期間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年均增速51.7%,比社會物流總額增速高44.3個百分點。全年全省快遞業務量達69.8億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25%。運輸結構調整成效顯現。全年全省水路貨運周轉量占比達62%,居全國前列。江蘇新亞歐大陸橋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等4個項目創建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南京、蘇州、常州、無錫、海安等相繼開通海鐵聯運班列,無接觸配送、統倉共配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崛起,倉儲結構持續加快優化,高標準倉儲設施比例明顯上升。
平臺主體建設成效顯著。樞紐建設取得新突破,創建南京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蘇州(太倉)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蘇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6個城市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連云港海港、徐州淮海國際陸港、淮安空港互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金三角”建設加快。持續推進示范物流園區創建工作,省級示范物流園區達60 家,其中,6 家入選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大型骨干物流企業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全省AAAA 級及以上物流企業達274 家,居全國第一位。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物流主體在保障全國防控救援物資運輸、生產生活物資流通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智慧綠色態勢加速形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加快應用。智慧物流園區、智慧港口、數字倉庫、大數據中心等一批物流新基建投入使用。傳統物流業務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物流全程數字化、在線化和可視化漸成趨勢。平臺經濟創新發展,2020年全省網絡貨運平臺達83 家,整合車輛59.8萬輛,運輸貨物達1.7億噸,交易額達202億元,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綠色物流取得新進展,全省5個城市入選國家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居全國第一位;托盤循環共用、掛車交換共享、倉庫太陽能屋頂日益普及,快遞企業探索使用可回收包裝和可循環材料,電子面單普及率達99%以上。
國際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國際航運、航空能力逐步提升,全省開辟集裝箱近遠洋航線72條,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達52個。“十三五”以來,“江蘇號”中歐班列開通25條線路,累計開行5254 列。“連新亞”“蘇滿歐”“寧新亞”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班列品牌線路。國際物流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擁有10個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20個綜合保稅區,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南京中國郵政國際貨郵綜合核心口岸、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標志性工程取得進展,東西雙向開放大通道正遞進形成。
行業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物流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全面推進國家賦予的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任務,推動以智慧物流發展促進物流降本增效。圍繞物流高質量發展、降本增效、冷鏈物流、物流園區創新等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國家和省各項降本增效改革措施加速落地,物流企業獲得感顯著提升,減稅降費取得實效,“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優惠公路水路通行費達147億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江蘇經驗”和“江蘇模式”。
存在問題:一是物流降本增效仍需繼續深化。物流全鏈條效率低、成本高、綜合效益不顯著問題突出,設施聯通不暢、多式聯運占比偏低、標準化水平不高亟待解決;物流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力度還需增強,公共信息資源共享還需推進;以智慧物流為主抓手的降本增效綜合改革仍需加大力度。二是服務能級提升還有很大空間。物流樞紐多而不強,集聚輻射效應發揮不充分;高端供給存在結構性短板,現代供應鏈服務能力和嵌入產業鏈深度廣度不足,本土“鏈主型”企業較為缺乏;應急物流保障、民生物流品質和綠色物流發展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三是創新生態機制亟待充分激活。物流主體創新動力不夠強,資金、技術、人才瓶頸依然存在,對新技術新業態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制定的參與度不夠;在技術應用、產學研協同、智慧化改造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技能、高層次物流人才仍有較大缺口。四是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待全面增強。物流行業治理方式仍較為傳統,與物流新業態發展相適應的規則標準、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相對滯后;治理合力不足,行業信用體系、統計評價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行業組織深度參與行業治理的力度不夠,完善政府決策、引導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的作用發揮不顯著。
(資料來源:《江蘇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