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水平】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73.44%、67.3%,是全國兩者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自2014年《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后,全省累計實現883.7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以省域為單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城鎮化發展水平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戶籍制度改革】印發實施 《關于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召開全省戶籍制度改革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全面部署落實放開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南京取消落戶指標限制,制定精準化積分政策,有效解決普通勞動者落戶問題;蘇州制定統一的差別化積分落戶政策,引導人口在城市內部合理分布、有序流動;其他設區市落戶限制全面取消。蘇北五市實現區域戶口通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部署實施居住年限積分互認和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常住人口居住證制度實現全覆蓋,累計發放居住證3240萬余張。建成全省一體化人口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實施省內跨地市戶口遷移“一站式”辦理。
【“人地錢”掛鉤機制】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管理辦法》,增強市縣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財政保障能力。2020年省財政下達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同比增長16.4%,統籌用于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增強社區能力以及支持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等方面。率先采用“先墾后用”模式,建立掛鉤拆舊項目備選庫。開展同一鄉鎮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減量化”。全面落實新增用地計劃分配與規劃空間使用情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等情況掛鉤,穩妥有序推進省域內增減掛鉤指標流轉使用。
【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印發《關于加快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 進一步強化新型城鎮化重要支撐的通知》,6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前10 位,盱眙縣、寶應縣、沛縣等10個縣(市、區)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城名單。2020年國家通報縣級醫院服務能力評估中列全國第一,七成縣(市、區)新增1 家以上普惠托育機構。建成運行縣級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5 座、餐廚廢棄物處理設施9 座,新改建縣城公廁830 座,污水處理設施實現縣城全覆蓋。三級及以上客運站實現縣級節點全覆蓋,縣域自來水深度處理率達93.3%。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增加為90個,4個特色小鎮經驗做法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省財政支持全省298個被撤并鄉鎮集鎮區開展環境整治,改善被撤并鄉鎮集鎮區生活環境。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全省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超149.8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87%,建立包括隨遷子女在內的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制度及市縣落實教育經費保障主體責任獎補機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不低于80 元/人/年。實施城鄉一體的就業和失業登記管理制度,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公共就業服務活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達77.7%。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160 元,增長8.1%。全面落實公租房保障,全省公租房實物配租累計保障新就業無房職工和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超53.4萬戶。
【城鄉融合發展】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實施意見》,寧錫常接合片區(南京溧水區和高淳區、宜興市、溧陽市、常州金壇區)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溧陽天目湖水環境容量交易、高淳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體系等一批改革舉措形成亮點品牌。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9∶1,“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深入開展。累計命名324個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印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方案(試行)》,安排每個設區市選擇1~2個縣(市、區)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6個縣(市、區)入選國家試點縣。啟動“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年”活動,設立100億元省級鄉村振興基金。全省設立64 家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全年全省新增融資擔保業務中超過80%為“三農”和小微業務。

10月19日,建設中的寧句城際地鐵。寧句城際是南京市第一條跨市域地鐵線路,項目起于南京市地鐵2號線馬群站,止于南沿江城際句容站,全長約43.7km。邵丹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都市圈城市群建設】揚子江城市群貢獻全省75%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和9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沿江國土空間布局和生產要素配置進一步優化,長江南京以下12.5m 深水航道貫通至南京,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滬通鐵路建成運營,南沿江鐵路加快建設,沿江八市實現高速快速鐵路全覆蓋。南京都市圈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并由江蘇、安徽兩省政府印發,常州市金壇區、溧陽市正式加入都市圈,都市圈內部快速交通網絡加快構建,寧高、寧天、寧和、寧溧城際先后開通運營,寧句、寧滁、寧淮城際鐵路加快建設。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召開,“首臺套”互認、世界技能大賽人才協同培養、蘇錫常一體化企業商會聯盟搭建、“蘇錫常暢游卡”統一運營、養老服務標準互認等工作扎實推進。
【城市可持續發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分別達11個和5個,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帶動城鎮就業年均超145萬人。全年完成775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目標,涉及約23萬戶。14個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累計建成300 余個海綿項目。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體系、分類處理設施體系加快建設,共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94 座,日處理能力達8.8萬噸。13個設區市及太湖流域全部9個縣城消除黑臭水體,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升到81%。率先基本建成“15 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形成“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等一批特色品牌,實現每個城市街道都有1 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