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況】2020年,全省新增自來水深度處理能力432萬立方米/日,完成二次供水改造任務約1780個,完成老舊供水管網改造約1630km。全省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能力201萬立方米/日以上,新增污水收集管網4000km 以上,新建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1030 噸/日。全省共完成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68條,完成易淹易澇片區整治70個以上。全省城市(含縣城)道路設施水平穩步提升,新增城市道路1440km、3222.33萬m2,新增橋梁1366 座,新增路燈8.86萬盞;新建成軌道交通2條、53 km;新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50km;全省新建燃氣管道6912 km、改建559 km,天然氣供應總量172.1億m3,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約50.3萬噸,燃氣普及率99.91%。
【老舊小區改造】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起草《關于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全年全省共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775個,超額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全年累計完成投資約50億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6億元;改造老舊小區建筑面積2975萬m2,惠及32.5萬戶城鎮居民家庭,受益人口近百萬人。
【城市道路】全省城市(含縣城)道路設施水平穩步提升,新增城市道路1440km、3222.33萬m2,新增橋梁1366座、路燈8.86萬盞。截至年底,全省擁有城市道路5.63萬km、101857.05萬m2,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25.07m2;擁有各類橋梁17725 座、路燈408.87萬盞,安裝路燈道路長度4.6萬km。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依據《江蘇省城市橋梁和地下道路養護管理情況評價標準》,組織開展全省城市橋梁和地下道路養護管理情況督導調研并印發情況通報。在蘇交科集團設立“全省城市橋梁管養技術中心”,構建建設數據分析、病害診治和技術支持三大功能平臺和項目服務中心,打造全省城市橋梁管養“高級智庫”。組織開展《江蘇省城市橋梁隱患診治指南》《江蘇省城市危橋治理指南》課題研究并完成征求意見稿。完成省城市橋梁信息系統升級改造工作,進一步提升城市橋梁管理水平。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泰州市首批租賃式老樓電梯亮相高港區育才花苑小區。圖為4月29日,電梯吊裝現場。賈宏偉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建設運營 全年全省新增無錫地鐵3號線、徐州地鐵2號線兩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新增運營里程52.4km。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同比有所下降,年客運量為12.6億人次,日均客流量約344萬人次。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常州、淮安、昆山7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其中6個城市開通地鐵),為全國開通地鐵運營城市最多的省份。全省共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6條(含5條有軌電車線路),運營里程達797.8km(其中地鐵運營里程716.8km,有軌電車運營里程81km),里程位居全國第二;共設置車站522個,配備列車3935 輛。截至年底,江蘇累計8個城市獲批建設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擁有規劃或在建軌道交通線路26條(含現有線路延長線),線路里程662km。
南京市建成投運軌道交通線路12條,具體為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10號線、S1號線(寧高城際一期)、S3號線(寧和城際)、S7號線(寧溧城際)、S8號線(寧天城際一期)、S9號線(寧高城際二期),河西新城有軌電車1號線、麒麟科技創新園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總里程394.3km。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8.01億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59.4%。
蘇州市建成投運軌道交通線路7條,具體為地鐵l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及支線(7號線一期),有軌電車l號線、有軌電車2號線,運營總里程210.1km。蘇州市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3.09億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49.5%。
無錫市建成投運軌道交通線路3條,具體為地鐵l號線、2號線和3號線,運營總里程87.1km。其中,當年新開通地鐵3號線28.3km。無錫市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8722萬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31.3%。
徐州市建成投運軌道交通線路2條,具體為地鐵1號線、2號線,運營總里程46km。其中,當年新開通地鐵2號線24.2km。徐州市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2093.9萬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15.1%。
常州市建成投運軌道交通線路1條,具體為地鐵1號線,運營總里程34.2km。常州市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2282萬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16%。
淮安市建成投運有軌電車線路1條,具體為現代有軌電車一期工程,運營里程20.1km。淮安市有軌電車年客運量620.7萬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2.2%。
昆山市建成投運軌道交通線路1條,具體為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工程,運營總里程6km。昆山市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1478.2萬人次,約占公共交通(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的15.3%。
城市公交 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公交線路4747條,運營里程8.9萬km,重點圍繞地鐵開通、高鐵樞紐場站的投入運營新辟優化公交線路835條,公交線網進一步優化。全省城市公交車輛5.1萬輛,折合5.9萬標臺,其中當年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車超3200 輛,全省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公交車超4萬輛,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城市公交車駕駛區域防護欄安裝全覆蓋,公交安全性不斷提升。受疫情影響,公交運量有所下降,常規公交年客運量28億人次,日均客流量767萬人次,截至12月,常規公交客運量同比恢復至80%。全年全省包含基本公共交通在內的11 項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中,基本公共交通(包括城市公交和鎮村公交)位列全省第二。在國家創建標準的基礎上,創新提出15 項綠色出行城市創建行動示范項目,各地重點圍繞“強有力的出行保障、豐富的出行產品、美好的出行環境、高效的出行服務”四個方面因地制宜實施創建行動,探索實踐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經驗。
巡游車 主動融合互聯網技術,全省20 多個市、縣,超50%的巡游車企業與專門巡游約車服務平臺合作,實現巡游車網約服務。深入推進巡游車價格改革,有9個設區市實行巡游車政府指導價。初步建成橫向協同、省市聯動的維穩預警監測處置機制。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巡游車企業351 家,個體經營者5719 戶,巡游車5.62萬輛,駕駛員9萬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省巡游車年客運量約為7.7億人次,同比下降33.5%,日均服務210萬人出行。
網約車 截至年底,全省共有39 家(含滴滴、美團、曹操、萬順、神州、首約、T3 等全國性平臺)平臺公司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約11.5萬輛網約車取得許可,辦理網約車運輸證的車輛11.5萬輛,24.6萬人取得網約車駕駛員資格證,較2019年底分別增長38.6%、54.7%。網約車輛和人員合規率排在全國前列,占比分別達9.6%和8.5%。累計共有18 家平臺公司取得線上服務能力認定。網約車客運量逆勢上漲,全年運量約為5.2億人次(按每單2人測算),同比增長8.3%,日均服務142萬人出行。
(省交通運輸廳)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全年全省新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50km。截至年底,全省累計建設地下綜合管廊300km 以上,投入運行120km 以上。各地制定出臺地下綜合管廊運行管理、有償使用、強制入廊等政策文件,推動已建地下綜合管廊加快管線入廊。推動市級地下綜合管廊智慧化運行管理平臺建設,強化管廊運行和應急管理,為管廊運維單位和管線權屬單位提供決策和維護依據;組織開展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情況摸底,印發《江蘇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行維護指南(試行)》,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指導各地切實提升管廊運維管理水平。
【城市供水】全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77萬立方米/日,新增自來水深度處理能力432萬立方米/日,完成二次供水改造任務約1780個,完成老舊供水管網改造約1630km,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約為9.3%。鹽城、泰州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組織的國家節水型城市現場考核驗收。全省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形勢平穩。疫情防控期間,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督促供水企業加強原水檢測和工藝管理,確保出廠水安全;鼓勵企業改進服務方式,加強線上服務;對全省自來水廠生產藥劑及安全防護用品進行排查,并積極協調水處理藥劑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印發《關于做好全省學校復學期間公共供水服務的通知》,全力做好學校復學期間企事業單位的用水保供工作。太湖流域連續13年實現飲用水安全度夏。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先后印發《關于做好供水設施抵御寒潮災害確保供水安全的通知》《關于加強主汛期城鎮供水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確保極端氣候條件下全省供水安全;組織開展供水水質監督檢測,對全省75個地區開展原水、出廠水、管網水、二次供水全過程水質監督檢測,共檢測142個原水、177個出廠水、446個管網水、368個二次供水;進一步規范全省城市公共供水水質信息公開、供水行業特許經營管理,并強化供水安全保障考核,全省供水行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城市燃氣】全年全省城市(縣城)新增供氣管道長度6912km、改建559 km,天然氣供應總量172.1億m3,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約50.3萬噸,燃氣普及率99.91%。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天然氣門站145 座,供應能力573億立方米/年,天然氣管道總長度103693km。全省共有液化天然氣(LNG)加氣站98 座,供應能力265萬立方米/日;壓縮天然氣(CNG)加氣站147座,供應能力409萬立方米/日;CNG/LNG合建站72 座,供應能力227萬立方米/日,企業自建應急儲備能力3.49億m3;液化石油氣儲配站561 座,總儲存容積12.6萬m3;液化石油氣供應站1290 座,其中Ⅰ級站40座,Ⅱ級站290 座,Ⅲ級站960 座。全省應急調峰儲氣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鎮燃氣企業規劃自建的141個儲氣項目中,有97個投入運營,形成應急儲氣能力3.49億m3;江蘇新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租賃舟山LNG儲罐,形成儲氣能力0.38億m3;省統籌項目可分給城鎮燃氣企業2.9億m3,城鎮燃氣企業參與統建、自建、租賃合計形成應急儲氣能力6.78億m3。
【城鎮污水處理】全年全省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能力201萬立方米/日以上,新增污水收集管網超4000km,新建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1030 噸/日。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印發《江蘇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方案》,全面啟動省城鎮污水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制定《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劃分指引》并配套出臺工作考核辦法和達標區驗收標準,指導各地有序推進達標區建設;在無錫召開提質增效工作現場推進會,進一步部署提質增效工作。在第一批6個省級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示范城市的基礎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確定第二批8個示范城市,創建“小散亂”排水整治、居民小區陽臺和單位庭院排水整治、建設工地排水整治、餐飲排水整治等專項示范。同時,制訂《江蘇省城鎮排水管網排查評估技術導則》《江蘇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系列工作指南》《江蘇省城鎮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指南》,委托第三方單位加強日常調度監督與技術指導,督促指導各地科學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各項工作。同步加強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向蘇中、蘇北地區下達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運行專項資金3.7億元,各地強化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年內,全省13個設區市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的419個黑臭水體均達“長制久清”。推進蘇中、蘇北地區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安排省級專項補助資金2.02億元,全年共整治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68個,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持續加強設區市和太湖地區縣級城市完成整治水體的成效鞏固工作。健全長效機制。督促指導各地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明確水體養護單位及其職責、績效考核機制和養護經費來源,推進管護日常化、制度化、專業化;充分發揮基層河長作用,強化水體長效管理和養護工作。加強督查指導。組織第三方技術單位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效果開展“回頭看”。在各設區市自查的基礎上,對無錫、南通等7個城市開展為期十天的黑臭水體現場排查,跟蹤督查問題整改情況。指導督促各地按要求開展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和“長制久清”效果評估,每季度對完成整治的水體進行水質檢測,檢驗治理成效;對出現水質不穩定情況的水體,督促指導地方排查分析原因,制定完善措施,動態提升水環境質量。推進國家示范城市建設。對淮安、鹽城、宿遷的國家示范城市建設工作開展調研指導,幫助3個城市補短板、增亮點,打造國家示范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全年全省新建成海綿城市面積達290.07km2,完成建設投資約234.63億元,其中蘇南地區178.53億元,蘇中地區27.38億元,蘇北地區28.73億元。截至年底,全省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超1000 km2,約占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總面積的21.23%;建成雨水調蓄設施249.95萬m3、透水鋪裝770.93萬m2、綠色屋頂42.85萬m2、下沉式綠地323.52萬m2、下凹式廣場6.22萬m2、生物滯留設施210.17萬m2、雨水濕地382.73萬m2、植草溝344.76km、植被緩沖帶647.27萬m2、初期雨水棄流設施1368 處、新開挖河道39.81km、河道整治1300.75km。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加快推進省級海綿城市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組織編制《江蘇省海綿城市適用設施標準圖集》《江蘇省建設工程海綿城市設計審查要點(試行)》,并圍繞施工技術難點與需求,組織編制下凹式綠地和附屬設施等施工技術指南。同時,推進試點示范建設,組織第三方技術單位定期對省級海綿試點城市開展技術調研評估,指導整改;督促各試點城市按月及時報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進展、政策制度建設情況和工作動態,印發《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關于省級海綿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情況的通報》,并加強跟蹤指導。組織設區市進行海綿城市自評估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成效和工作短板。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對南京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情況現場評估復核工作。對各地海綿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標進行數據統計并核定,高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表194 江蘇省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縣城)、江蘇省生態園林城市一覽
【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全年全省清運處理城鄉生活垃圾2731萬噸,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2%,其中城市(縣城)生活垃圾實現全量無害化處理。全年全省新(改、擴)建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11 座,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1.18萬噸/日;新(改、擴)建16 座餐廚廢棄物處理設施,新增處理能力1300 噸/日;新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630萬噸/年。截至年底,全省共有投運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96 座(衛生填埋場40 座,焚燒廠55 座,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1 座),生活垃圾處理總能力達8.89萬噸/日,其中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7.13萬噸/日,焚燒占比超80%,居全國第一。
【城市園林綠化】全年全省新改建80個便民型公園綠地,新增公園綠地面積超750 公頃。截至年底,全省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36%,建成區綠地率40.0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4m2,城市公園免費開放率達95%。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持續推進便民型公園綠地建設。出版《江蘇省城市園林綠化適生植物應用》,指導各地科學選用城市綠化適生植物。編寫《江蘇省“公園綠地+”工作指南(試行)》,推進城市“公園+”建設,有效發揮公園綠地的綜合效益。對南京市綠水灣、固城湖等7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進行督查。完成淮安、泰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生物多樣性培育工程示范項目并通過驗收評估。
【市容環衛管理】新冠疫情發生后,全省20 多萬城管人員下沉一線,確保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并無害化處理、廢棄口罩實行分類處置、設施設備強化日常消殺,為保障城市運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支撐。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全年全省新建成1800個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94萬個小區、2.95萬個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繼續組織實施城市公廁提標便民工程,全年全省共新建(改建)城市公廁1220 座。推進城市道路機械化保潔工作,舉辦全省環衛道路機械化職業技能競賽,全省道路保潔機械率達92.5%。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