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織領導】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的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省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文化、生態、旅游3個專項工作組,推動運河沿線各設區市組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省市聯動、部門協同、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將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工作要點和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作為省領導掛鉤聯系的重點改革任務,高位部署推動,強化組織實施,抓緊抓實抓好。編制出臺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性法規,為大運河文化高質量保護傳承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承辦世界運河大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
【大運河文化帶規劃體系】2020年,江蘇貫徹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圍繞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立足江蘇實際,構建“1+1+6+11”的規劃體系。制定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提出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成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游長廊,打造走在全國前列的先導段、示范段、樣板段。編制完成全國首個省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建設主題展示等四類主題功能區,打造核心展示園等三種空間形態,培育國家治理等五條文化旅游線路,實施文旅融合等六大工程。制定出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生態長廊建設、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現代綠色航運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六個省級專項規劃。大運河相關11個設區市制定出臺“多規合一”的地市實施規劃。印發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工作要點》等文件,細化重點任務,明確責任分工,推動規劃落地實施。
【大運河文化帶資金支持】設立全國首只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省長任基金管委會主任,省文投集團作為基金管理人,成立8 支區域子基金和涵蓋文旅科技、文旅消費、實景演出、影視投資等領域的4支行業子基金,母子基金初步規模近100億元。將專項債券和投資基金融資項目的貸款納入省文旅產業專項資金貼息扶持范圍。拓寬募資來源,在全國發行首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期限10年,規模23.34億元,利率2.88%。探索基金和專項債券聯動模式,成立省大運河文化旅游投資管理公司,組建大運河文化旅游產業投資聯盟,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
【大運河文化帶重大項目建設】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全省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建立省領導掛鉤聯系制度,成立項目服務推進工作專班,加強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要素供給,全力推動項目有序有力有效建設。建設揚州三灣公園、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文旅融合區。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培育同里、木瀆、邵伯、河下、窯灣等一批運河特色小鎮,打造蘇州山塘街、無錫清名橋、揚州東關街等一批運河特色街區,推動揚州、淮安、蘇州、徐州打造大運河標志城市。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清水廊道、東線源頭生態保護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大運河全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把大運河文化帶綠色交通走廊作為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板塊,大力推進大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
(省發展改革委 省委宣傳部)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立由省委書記擔任組長、省長擔任第一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省直17個責任部門和11個運河相關設區市齊抓共管。編制出臺全國首部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地方性法規《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作為省領導掛鉤推進的重點改革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設立全國首支、規模200億元的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只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項債券,組建大運河文化旅游產業投資聯盟,舉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投融資對接會,創新融資方式和渠道。編制全國首部省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創新設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識形象系統,編制形成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現代航運建設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6個省級專項規劃,推動運河相關設區市“多規合一”制定11個地市實施規劃,以高質量規劃體系引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建設。
(省委宣傳部)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搭建省大運河文化遺產監測管理平臺,建成大運河水文化遺產數據庫,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及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推動遺產由“單體保護”向“管控保護區保護”轉變。制定大運河核心監控區空間管控暫行辦法,實施蘇北段、蘇南段“一河一策”行動計劃,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態大走廊等重大生態工程。組織實施大運河文化帶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對鎮江京口閘遺址展示等31個項目給予補充經費6226萬元,無錫清名橋及沿河建筑維修等28個項目竣工并通過驗收。高標準建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省委編辦批復全額撥款事業編制100 名。實施大運河文脈整理研究工程,組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編纂出版我國第一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共9 卷11 冊、1400萬余字。創作大型史詩歌劇《運之河》、交響組歌《大運河暢想》、百米美術長卷《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等精品力作。做優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組織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城市非遺展等特色展會,開展運河文化嘉年華、馬拉松等群眾性活動,推動運河文化浸潤當代社會、進入尋常生活。

11月,建設中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邵丹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省委宣傳部 省發展改革委 省文化和旅游廳)
【大運河遺產保護】11月,經國務院同意,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沿線的32 家博物館在南京成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并簽署《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協同發展協議》。協調數字資源、文獻資料等2400 余件,征集運河相關的各類展品約6670 件(套),移交出土文物200 余件(套),為相關展覽提供資料和展品。完成編寫《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沿岸的文化生活》等11個展覽文本和臨展廳功能設計方案,穩步推進方案評審和展陳工程招標工作,緊張有序推進布展工作;穩步推進管理制度、設備采購、信息化系統、安防系統、文創、社教等基礎籌備工作,確保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期高質量建成。
(南京博物院)
【大運河沿線名城名鎮名村保護】2020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省人大環資委結合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審議要求,到周莊、同里等運河沿線名鎮開展實地調研,并按照審議意見落實推進保護。同時,將周莊、同里、甪直、木瀆、震澤、黎里等歷史文化名鎮2035 版保護規劃修編納入高質量考核個性指標,推動保護規劃修編,加強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提升。截至年底,大運河沿線江蘇段共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5 處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6 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1733 處歷史建筑。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大運河文化轉型發展】出臺《推進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發展實施方案》,打造揚州段、淮安段、蘇州段綠色航運先導示范段,發展現代綠色航運。規劃建設11個設區市文旅融合區,高品位打造揚州三灣、淮安清江大閘等核心展示園,高標準建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等標志性工程,加快建設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里運河文化長廊等重大項目,培育同里、邵伯、河下等運河名鎮,打造蘇州山塘街、常州“運河五號”等運河特色街區,推出漕運文化觀光游、水利工程科普游、古城古鎮記憶游等精品文旅線路,發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態等新型業態,充分用好運河資源優勢。
(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