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傳媒集團】2020年,在第30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有7 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2 件、二等獎4 件、三等獎1 件,高等次獎項列全國省級媒體第一,《6397 公里的守護》獲新媒體創意互動一等獎,實現江蘇此獎項“零”的突破。新華日報社首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揚子晚報》云教育中心獲第五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戰“疫”工作中共有8人獲11項國家級和省級表彰。經營工作逆勢而上,全年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6%。
新聞宣傳 共推出專題、專欄、特刊、系列200余個,發布各類抗疫報道9萬余件,其中原創報道近5萬件,詮釋“中國之治”下的“江蘇樣本”。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推出《踐行囑托勇探路》“大江作證”“踐行囑托開新局”等一系列重磅力作;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出“市委書記縱論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設”“聽·見小康”等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全國兩會報道做足“云”上文章,先后7次受到中宣部表揚;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全會、“六穩六保”、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大保護、大運河文化等一系列主題報道,“重、深、新、活”鮮明特色,形成宣傳聲勢、輿論強勢。《新華日報》全年推出系列評論20 組、“新華時論”130 多篇,《寧可“備而不用”不能“用而無備”》獲省委主要領導肯定,理論抖音號“@理所當然”主打專家學者原創短視頻,播放量超600萬人次;《揚子晚報》“視評”系列采用“視評+文本”方式,實現網絡評論新突破;中國江蘇網推出“習語常聽”“習語問答”“學習海報”等多個系列,“紫金e 評”蟬聯“全國優秀網評欄目”稱號;《江蘇經濟報》《江蘇法治報》分別圍繞“六穩”“六保”、民法典等主題刊發大量專訪文章。
媒體融合“交匯點新聞”完成6.0 版本迭代,下載用戶突破2600萬人次;“紫牛新聞”推出3.0 版本,用戶突破1200萬人次;“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創新線上線下策劃,下載量突破1000萬;“新江蘇”客戶端正式上線,下載量超200萬,實現黨務政務網群移動化;“少年志”移動客戶端上線試運營,成為江蘇首個“新聞+學習+實踐”融媒平臺;“北京西路瞭望”“江蘇1號”等微信公號用戶數快速增長,《揚子晚報》抖音號用戶數超135萬人次。語音播報、AI 播報、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落地,自主研發智能語音平臺全年合成語音信息26萬條,智能檢校每月檢校稿件5萬多篇。大數據應用工作室成立,全年編制傳播力分析、數據趨勢報告300 余篇。版權保護新增近3萬個監測媒體,發布侵權風險提示超26萬條。新華傳媒智庫大數據平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有序運轉,新華烽火數據技術公司順利入庫省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全媒體考核辦法全面實施、不斷完善,“移動優先”得到充分體現,各單位內部融合機制更加健,《揚子晚報》加強“服務中臺”建設,中國江蘇網強化PC 端與移動端一體運作,“交匯點”新聞成立10 多個融媒體工作室。地方分社加強資源整合,內容、渠道和平臺優勢不斷釋放,扎根基層一線、服務一線的能力明顯增強。
經營拓展 所有紙媒均實現贏利,《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中江網、《鄉村干部報》《南京晨報》《黨的生活》等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新媒體收入在2019年同比增長40%的基礎上,2020年又增長30%左右。傳統版面廣告在集團總收入中的占比降至1/4,傳媒產業抗風險韌性顯著增強。2021年度報紙發行中,《新華日報》發行量近50萬份,鄉村干部報超70萬份。《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再次雙雙入選“中國500 最具價值品牌”,成為江蘇僅有的兩家上榜平面媒體。在“2019~2020 中國傳媒經營價值百強榜”中,《新華日報》列“全國省級日報十強”第二名,《揚子晚報》列“全國晚報二十強”第一名。《傳媒觀察》《培訓》等刊物品牌影響不斷提升。克服疫情影響,加強創意策劃,全年舉辦線上線下活動150余場次。舉辦“新華紅思享會”“馬克思主義青年說”“新華高峰會”“新年走大運、城門掛春聯”“交匯點公開課”“跨年詩會”等活動。舉辦第15 屆中國傳媒年會、長三角健康峰會暨中醫藥博覽會,“新華之友”會在成立71年后恢復活動,江蘇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發展峰會、“助力小康·奮斗有我”微視頻大賽等新嘗試不斷涌現。成功發行20 余億元超短融債券、中期票據,全年降低資金成本2000萬元以上。投資板塊大幅增長,全年實現各類投資收益突破3億元。新華資管公司拓展保理業務、資產支持證券、供應鏈管理等多個新領域,拉長產業鏈,提升回報率。重大項目穩步推進,新媒體整合上市工作啟動,谷里數字出版云平臺建設工程、新華美溧智媒產業園建設工程抓緊布局,新華日報社報史陳列館改陳工程穩扎穩打,新華大廈升級改造暨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疫情背景下與合作伙伴廣泛開展“不見面洽談”“隔空簽約”,電商、健康、教育等“云上產業”取得積極進展。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抗疫報道 全力做好抗擊疫情宣傳報道,全平臺推出相關專題專欄近百個,播發融合稿件10萬余條次,點擊量超百億;派出24人精干團隊到湖北武漢、黃石兩地開展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拍攝工作,前后方密切配合推出大量影響廣泛的稿件;高質量完成14期江蘇最美人物“云發布”,發布90個抗疫典型人物;以“云”錄制方式推出三檔《黃金時間》特別節目,推出主題MV《站在一起》、原創歌曲《有愛相伴的路上》,推出8 集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和廣播劇《生命的重啟》,完成3 集紀錄片《戰疫·2020——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江蘇紀事》,策劃組織“逆行者之歌”慰問演出,凝聚起同心抗疫的強大力量。穩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嚴格落實常態化精準防控要求,確保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運行。
主題報道 圍繞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策劃,精心組織,全方位、立體化推出《踐行囑托開新局——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調研行》《習近平總書記江蘇行》《盤點“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行”》《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萬里長江萬里情》等宣傳報道,推動全會精神和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江蘇落地生根。做優做強應急服務,針對夏季長江和淮河流域汛情嚴峻,啟動應急報道機制,開設“防汛抗災第一線”等專欄,做好防汛救災報道,提升輿論引導力。強化直播常態化,“3·15”消費者權益日、“6·5”世界環境日、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等大型全媒體直播取得良好傳播效果。全年共有9 件作品獲第30 屆中國新聞獎,其中,一等獎2 件,二等獎3 件,三等獎4件,居省級媒體前列。總臺記者連續兩年入選“好記者講好故事”最佳選手。2020年,省廣電總臺在《新聞聯播》發稿總量、頭條、提要、單條、綜合五項指標居省級臺前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發稿居省級臺前列。
頻道頻率 《江蘇衛視》堅持“有品質、有溫度,只引領、不跟隨”的頻道定位,《非誠勿擾》《最強大腦》《一站到底》、跨年演唱會、春晚等在傳播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上做示范、做引領,收視率、點擊率、熱度值等也均居省級衛視第一方陣,2019~2020 跨年演唱會獲中國電視金鷹獎首次設立的“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唯一大獎。城市頻道推出《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綜藝頻道應用“云錄制”手法創新節目內容,影視頻道《荔枝小劇場》、公共·新聞頻道《黃金時間》、教育頻道《領讀江蘇》、體育休閑頻道《荔枝健身》、優漫卡通衛視頻道《童游季》、好享購物頻道《家鄉的味道》、數字付費頻道《靚妝美容院線》、交通廣播《知識合伙人》、音樂廣播《音樂愛美麗》、文藝廣播《晚間書場》、生活廣播《開心會生活》等原創欄目創新升級。廣播傳媒優化“廣播+”整合營銷,十大頻率聯動,壯大IP 矩陣,雙十一“直播嗨購節”等營銷活動實現口碑與銷量雙豐收。交通廣播部推進短視頻達人賬號營銷與付費音頻業務,推出首屆“知識跨年大會”。音樂廣播部2020年第八屆“咪豆音樂節”全網關注量超2億,現場觀眾超4萬人,已成為現象級品牌IP,品牌效應持續擴大。文藝廣播部2020 江蘇中秋戲曲晚會等主題文化活動有效助力營銷。生活廣播部第八屆健康江蘇生活匯等經典品牌創收升級。
精品生產 圍繞重要節點、重大主題,按照“好主題+好品質+好影響”的原則,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做到重大節點不缺位。主投的脫貧攻堅主題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在6家衛視和3 家視頻網站同步播出,實現高收視、高點擊、高熱度,作品入選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題材重點電視劇片單。參投電視劇《灣區兒女》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檔播出,參投電視劇《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在《江蘇衛視》播出,均入選總局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參投電視劇《冰糖燉雪梨》《三叉戟》等在多家衛視熱播。電視劇《特赦1959》獲第32 屆中國電視“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參投電影《第一次的離別》影院恢復開放首日在全國公映,贏得良好口碑;歌劇電影《拉貝日記》在2020年國家公祭日首映。聚焦江蘇省抗擊疫情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推出8 集抗疫題材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完成3 集紀錄片《戰疫·2020——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江蘇紀事》。系列紀錄片《紫金文化名家》播出反響熱烈;紀錄片《鐵軍——新四軍的故事》策劃制作全力推進,被列入愛國主義題材紀錄片重點推薦片目。電視紀錄片《淮海戰役啟示錄》獲第26 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紀錄片獎。完成2020年“脫貧攻堅”重點動畫項目《大王日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動畫系列《追夢少年》。動畫電影《神秘世界歷險記4》、動畫電視片《在那遙遠的地方》分別獲2020年江蘇動漫大獎金獎。
媒體融合“荔枝云”平臺獲“智慧廣電示范案例”生產制播類優秀獎第一名;融媒體新聞中心、荔枝新聞分別獲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典型案例。牽頭創建中國(江蘇)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10月16日順利通過總局組織的專家組評估驗收。協助全省各地有序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全省63 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技術與內容支撐,實現全覆蓋。在抗擊疫情宣傳報道中,依托“荔枝云”平臺,江蘇廣電總臺與武漢、黃石實現云端連線、資源共享,省市縣三級媒體實現同一步調、同一節奏,形成“1+N”聯動效應。截至2020年12月31日,荔枝新聞累計下載用戶3103萬人次,“我蘇”客戶端累計下載用戶452.7萬人次。“荔枝特報”和“我蘇特稿”聚焦重大事件,發出獨家聲音,“爆款”產品不斷涌現。6月,“荔枝新聞”和“我蘇”學習強國號上線,進一步增強傳播力和品牌影響力。“荔直播”“荔枝視頻”在移動直播和移動視頻領域影響越來越大,居省級廣電前列。江蘇IPTV 內容儲備和用戶規模走在全國前列,荔枝TV 落地天津、吉林、福建、江西四省。荔星傳媒在抖音平臺MCN 排行榜中居行業第二。
產業經營 衛視頻道綜藝節目和晚間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表現穩居全國省級衛視前三,平臺綜合影響力居省級衛視第一方陣前列。《江蘇衛視》“荔枝超級晚”晚會新矩陣初具格局,品牌效應進一步放大,推出“聚劃算55盛典”“天貓618超級晚”“聚劃算99 盛典”“快手一千零一夜晚會”“京東11·11 直播超級夜”等,構建“電視+電商”內容新生態。地面頻道和廣播改變就廣告做廣告的傳統套路,創新經營方式,打通節目、廣告與活動。全臺團隊之間相互協同,在打造全媒體營銷方案、整合性品牌活動上有新探索、新成效。好享購物頻道不斷提檔升級,目前覆蓋28個省份,深入拓展新電商領域,發展勢頭良好。自主研發“媒體+社交+電商”的荔枝直播服務平臺,支持品牌宣傳、直播帶貨、微播綜藝、公益服務等多樣態業務,構建全鏈條直播服務新生態,引領引導直播業務規范運營、健康發展。海外發行網絡覆蓋50 余個國家和地區,江蘇廣電國際傳播有限公司獲2019~202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稱號。參投的公司與基金項目整體運轉良好,取得良好投資收益。控股的省國際租賃公司收入、利潤、資產持續增長,居省內領先位置。荔枝廣場、荔枝文創、荔枝文旅三大品牌載體建設全面推進。麒麟·荔枝廣場設計、施工、招商工作穩步推進,仙林·荔枝文創園工程建設有序推進,王家山·荔枝文創園積極推進園區規劃與招商,石湫·荔枝文旅拓展童拍、視頻制作等新領域,鼓樓·荔枝廣場、北京荔枝大廈經營平穩有序。
(省廣電總臺)
【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鳳凰傳媒實現業績持續增長,公司營業收入121.35億元,同比下降3.58%,利潤總額16.19億元,增長12.21%。
社會效益 組織策劃、出版一批主題讀物和精品圖書。國家級獎項資助保持領先,3種選題入選中宣部年度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19個項目獲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全國出版集團排名中由第三升至并列第二,3種圖書入選2019年度中國好書,入選數量并列全國出版集團第一,3種圖書入選2020 中國好書月度榜,3種圖書入選2019年度中國版協30 本好書,居地方出版集團第一,9個項目獲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居全國第三,4種圖書入選2020年度“中國最美的書”。
全民閱讀 承辦第十屆江蘇書展,進一步推動江蘇書展成為引領閱讀、引領出版發行產業發展的盛會。全力落實重點政治理論讀物的發行,滿足廣大黨員群眾的學習閱讀需求。其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發行217.8萬冊(含外文版),《中國制度面對面》發行33.11萬冊,五中全會相關學習材料發行28.47萬冊,總體發行情況全國領先。在微信公眾號開設榜單推薦、編輯手記、鳳凰書評等欄目,上線鳳凰書苑線上閱讀推薦平臺,加強閱讀引導。全年共制作整理各類主題書單、推薦書目、個性化產品目錄超100 份。開展“戰‘疫’路上·閱讀相伴”、眾志成城抗疫情、防護科普知識問答等主題閱讀、線上專題活動;“江蘇省數字農家書屋”平臺為農民群眾專門開設“春耕”“春蠶”“春風”“春苗”等50 多場系列直播課程。舉辦“鳳凰讀書會·云悅享”“黨建專家行”“校園人文行”“名家江蘇行”“鳳凰優選”“鳳凰姐姐講故事”“朗讀大賽”等線上閱讀活動品牌或直播活動,旗下各出版社均開通短視頻號,進行線上閱讀推薦和分享,助力疫情之下全民閱讀不停步。全年在全省新建農村發行網點81個,總數達625個,覆蓋420個鄉鎮街道。新建“鳳凰廉政書屋”28家,總數達35 家,實現全省13個設區市全覆蓋。
疫情防控 公司旗下新華發行集團確保“課前到書”;科技社、少兒社、職教公司等第一時間出版抗疫、復工復產圖書,向社會公眾免費發放贈送;教育社、文藝社、譯林社、音像數媒等開放網上圖書、教材等電子資源,在全國出版企業中首家提供中小學全學段免費電子課本,共上架167 冊,累計點擊次數超20億次,推出涵蓋學前教育、中小學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大眾閱讀四大類的10 余項免費網絡服務。
內容生產 38種選題入選2020年江蘇省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25種選題入選2020年集團主題出版精品項目,儲備慶祝建黨100 周年選題60種。110 項國家“十三五”規劃項目完成75 項,“十四五”規劃項目儲備達192種。江蘇文庫、大運河項目,“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叢書”,原創科普出版、原創兒童文學出版、原創文學出版、世界文學出版等系列重點項目均取得階段性成果。文學出版、學術出版、科普出版、教育出版等原創精品工程啟動實施,在項目評審、資金扶持、好書評選、評獎考核等方面予以傾斜。舉辦鳳凰作者年會及鳳凰原創文學論壇,設立“鳳凰文學獎”;通過“第二屆曹文軒兒童文學獎”“東方娃娃原創繪本大賽”,收獲一批優秀文學和繪本作品;“劉東工作室”“黃蓓佳工作室”“孫曉云工作室”等策劃出版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精品圖書;舉辦第十屆江蘇書展“小康時代的出版展望”主題論壇、首屆江蘇青年出版編輯人才論壇等重要活動。開卷總體零售市場碼洋占有率為3.15%,排名第二,同比上升1名,其中實體店碼洋占有率排名第三,網店碼洋占有率排名第四。設立選題策劃和出版質量兩個專家小組,審讀120 余部重大敏感選題書稿,確保正確的出版導向。中宣部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考核,各出版社得分均在95 分以上,參照出版社考核的單位都達到優秀等級。
教育出版 中小學教材方面,教材體系建設有序推進,高中5 門學科新課標教材出版使用,啟動義教12 門學科課標教材送審、申報義教信息技術課標教材。與人教社、人音社、中圖社、上教社等續簽教材合作協議。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教材培訓888 場,獲評全國統編三科教材培訓先進集體。中小學教輔方面,高中5 門學科必修階段評議教輔新編列入省級推薦目錄,三科評議教輔獲授權,穩住原有省內外市場份額。修訂《鳳凰傳媒教育產品出版發行管理規定》,自主選題立項1793個,占比提高12%。學前和職業教育方面,推進幼兒園課程、期刊、平臺立體化服務,綜合教育課程碼洋同比增長20%,“幼兒100 項目”同比增長21.58%。實施“1+X”項目綜合解決方案,職教教材教輔總碼洋同比增長20.14%。教育出版印刷方面,按時完成422種、1.2億冊、9.4億元碼洋的教材印制工作,印刷行政質量抽檢單本100%合格,實現2200萬冊國家統編教材印裝質量“零投訴”。
融合出版 制定《鳳凰傳媒融合出版精品生產體系建設計劃(2020—2024)》,設立3000萬元融合出版專項資金,以鳳凰書苑、鳳凰易學、鳳凰職教云平臺和鳳凰融合出版基礎服務平臺為四大龍頭,帶動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項目產品化、產品市場化,《江蘇文庫》數字化項目第一期建設順利啟動;江蘇省中小學語音學習系統用戶人數突破630萬人,較上年增長140萬人,全年實現銷售碼洋2350萬元;學科網疫情期間逆勢上揚,全年總收入同比增加40%以上,會員數超4000萬人;教育社《師道》入選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6個項目入選江蘇省出版傳媒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新華發行集團 自有電商平臺“鳳凰新華網”上線,以S2B2C 產業互聯網商業模式完成傳統業務改造,實現銷售碼洋13.58億元,同比增長48%,超目標4.46%。多元聯營板塊構建全省互聯平臺,完成利潤目標的113.6%,其中,陽光采購平臺業務同比增長143.5%。連續42年實現“課前到書,人手一冊”。全年銷售碼洋同比增長12%,超額完成年度銷售目標。升級優化鳳凰新華助學讀物線上平臺,全面推進線上征訂。實現教裝業務中標金額1.1億元。一般圖書銷售完成奮斗目標的102.7%。發行重點黨政讀物2.41億元,同比增長24.6%。館藏圖書訂貨會首設云展會,春季“云專場”報訂6180萬元,秋季線上線下合計銷售10296萬元。
國際出版合作 2020年度輸出非華語版權445種,同比增長27%。“十三五”期間,非華語版權輸出數量和合作國家數量較“十二五”實現雙倍增,其中非華語版權輸出數量1565種,輸出海外62 國,涵蓋周邊國家地區、“一帶一路”、歐美國家。公司獲2020年度中國版權金獎“推廣運用獎”,旗下5 家企業獲評“2019~202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進行中外合作出版和國際組稿。“符號江蘇”完成五周年精選本15種英文版出版,“美麗童年”國際組稿項目取得進展,《中國民族志》等精品圖書輸出多個語種,3300 余種圖書被海外圖書館收藏。
(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省演藝集團】2020年,省演藝集團新創劇目16 臺,復排劇目31 臺,演出3127 場,實現營業收入2.7億元,凈利潤1542萬元。全年累計獲省級及省級以上集體類獎項 16個、榮譽9次,個人類獎項28人次、榮譽53人次。全年申報國家藝術基金、江蘇藝術基金、江蘇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2020年度國家及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項目等26個項目,入選14個項目,入選率達53%。中篇蘇州評彈《錢學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昆劇《梅蘭芳·當年梅郎》作為江蘇唯一作品同時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百年百部”創作計劃。交響樂《大江南·最憶江南》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項”小型作品創作計劃。合唱交響曲《大運河》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年度“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話劇《因為有你》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抗疫題材重點舞臺作品。
藝術創作生產 用歌舞、戲曲、戲劇等藝術形式,推出抗疫題材京劇《出征前夜》,民族管弦音樂會《眾志成城》,話劇《因為有你》,同名京劇、昆劇《眷江城》等一批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舞臺作品。京劇《出征前夜》、話劇《因為有你》共同獲2020年江蘇藝術基金理事會資助,昆劇《眷江城》入選2020年度江蘇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投入劇目,并在2021央視新年戲曲晚會上演。相繼推出歌曲、評彈、錫歌、詩朗誦、揚劇唱段、舞蹈等數十個作品,歌曲《點亮生命》入選全國優秀“戰疫”公益歌曲展播系列,并與歌曲《我們不會忘記你》一起被“學習強國”平臺推送。舞劇《記憶深處》參加文化和旅游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 周年優秀劇目展演展播”,并于“國家公祭日”再度演出,以舞蹈的形式祭奠死難同胞。錫劇《大風歌》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19 臺劇(節)目參演參評2020 紫金文化藝術節和第三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其中,10 臺劇(節)目獲“優秀劇目獎(戲劇類)(音樂類)”,19 名演員獲“優秀表演獎”,均創歷史新高。
重點藝術活動 完成2020年江蘇省春節團拜會演出、江蘇省各界人士新年茶話會文藝演出、2020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演出,持續打造“中秋戲曲晚會”“新年音樂會”等演出品牌,持續打造集團“演出季”品牌。全年精心組織“新年”“夏”“秋”演出季,組織各院團15 臺劇目共完成20場演出活動。參與承辦省委主辦的“逆行者之歌——江蘇致敬白衣勇士”慰問演出、2020 紫金文化藝術節和第三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等。《梅蘭芳·蓄須記》在參加泰州梅蘭芳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紫金文化藝術節參評演出后,開啟國內巡演。昆劇《梅蘭芳·當年梅郎》為第三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閉幕式畫上燃情又炫目的句號;昆劇《眷江城》應邀參加上海“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展演,被專家譽為“現實題材中的上乘之作”;開辦“遇見昆曲”公益夏令營、“寶貝愛看戲”專場演出。錫劇團踐行“大錫劇”理念,幫扶縣市級劇團打造新劇,并赴澳門參加“吳韻清音——傳統戲曲藝術進校園”錫劇文藝匯演,促進蘇澳兩地的文化交流。大力踐行文化援疆,歌劇舞劇院與克州歌舞團聯合創編的歌舞劇《瑪納斯》在紫金大戲院完成首演;與南京市文聯合作創排紅色題材音樂劇《之愛》。交響樂團與江蘇大劇院開啟團場合作,全年演出19 場,現場受眾人次達1.2萬多人,并在南京、銅陵、常州、徐州等地展開8天8 場新年音樂會巡演。民族樂團在2020年初由文化和旅游部選派赴法國、西班牙舉行“歡樂春節”巡演,在當地和海外華人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與中演演出院線公司、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形成演藝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云排練”“云演出”“云播出”,昆劇院推出蘭苑時光機、“云看戲”“云講堂”和全民K 歌線上戲曲節等一系列線上發展項目,并與江蘇號百公司通力合作,共同打造5G空中劇場。攜手石小梅工作室在B 站首開先河,以追播的樣式推出《世說新語》系列折子戲。錫劇團對精心開發的一款在線欣賞戲曲音頻、視頻的軟件“戲嗨”App進行版本升級,擴容增效,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同時,與中國電信開展合作,將“戲嗨”上線中國電信網絡電視端,進一步推動傳統戲曲藝術的網絡化傳播推廣。
演藝產業拓展 以“旅游+”“數字+”為驅動,積極探索發展文化產業新業態,創新運作模式,做大演藝產業。積極探索文旅融合,以旅游演藝帶動舞美工程,與泰州合作鳳城河景區水幕秀項目;與南京市秦淮區戰略合作,推進“秦淮有戲”非遺劇場建設,推動夫子廟小劇場、愚園實景演出的市場化運營,助力夜經濟與文旅融合發展。實施數字演藝戰略,對紀錄片、影視、音像等新的增量作品一律采用新技術、新理念制作發行,對集團多年積累的近千余部藝術作品存量進行“5G+4K”數字轉化,圍繞戲曲“版權貿易、展演展示、學習考級、生態供應商入駐、票務信息發布”五大核心業務,構建“演繹云”平臺,形成“確權、鑒權、授權、維權”的版權交易體系。“數字戲曲版權再利用平臺”列為國家大數據平臺重點項目,并獲2020年度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提名獎。全新推出“艾鰨”三代數字戲曲機器人在2020年文交會、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等展示平臺上均獲上級領導肯定及媒體熱議,并登上“學習強國”。戲曲人偶《鑒真東渡》獲第六屆“紫金獎”文化創意大賽“優秀獎”。2020年,成立曦江南影視公司進行專業生產,完成錫劇電影《紫砂夢》的制作,并聯合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舞美中心共同完成集團歌劇電影《運之河》《鑒真東渡》的拍攝工作。拍攝的揚劇電影《衣冠風流》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主動加強高校合作,推進紫金戲劇學院籌建工作。藝培中心充分發揮“教、學、演、練、賽”的培訓特色,融合聚力,打造藝術教育聯盟,多渠道拓展,實施“走出去”戰略。
文藝惠民 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拓展項目,錫劇《董存瑞》入選“2020 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劇目,在省內十所高校巡演11 場,揚劇《湖灣金秋》、京劇《諜戰南京》《經典名曲交響音樂會》《愛·奉獻》合唱音樂會、《擁抱春天》歌舞專場等優秀劇節目分別赴第二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常州信息職業學院、宜興中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完成13 場演出。話劇院發揮輻射作用,在多所大中小學扶持社團發展。揚劇團參加惠民非遺展演,受到群眾的高度贊揚。評彈團開展“送戲下基層”的巡演。木偶劇團舉辦第12 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戲公益夏令營。

《牡丹亭》武漢站演出海報 省演藝集團供圖
人才隊伍建設 2020年,通過公開招聘、引進優秀及特殊緊缺人才、定向培養小揚班等措施充實人才梯隊。舉辦第二屆“黃孝慈戲劇獎”和首屆“演藝之星”音舞杯大賽,為獲勝者制定具體培養方案。1人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推薦42人申報省委宣傳部紫金文化藝術英才、優青。
【江蘇省文投集團】2020年,省文投集團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1%,利潤同比增長8.3%,管理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9%。獲年度“中國投資機構創新力TOP10”,“云平臺”成功發行首支“新基建”省政府專項債,打造全省旅游總入口政府平臺“蘇心游”,首次對外輸出劇院管理,主辦全省疫情下唯一境外展“澳門文交會”,獲評AA+主體信用評級。
演出創作 打造“云劇場”和“云展演”,推出“樂享好時光”直播品牌,觀看超千萬人次。加強藝術“源頭”建設,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獲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受邀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編排抗疫歌曲《一朵雪花》,復排現代京劇《青衣》。以“劇院聯盟”為依托,先后與南京、蘇州、南通等省內專業機構形成戰略合作,首次外派管理團隊,主導組建南通大劇院項目,通過輸出管理品牌,多方整合資源、鍛煉專業隊伍、提升行業影響力。承辦保障“逆行者之歌——全省致敬白衣勇士慰問演出”;向援鄂醫務人員贈送“愛醫卡”;完成省內最大的藝術演出季“紫金文化藝術節”“京昆藝術群英會”的承辦;上演《永不消逝的電波》《貝多芬——命運之聲》等173 場國內優秀劇目,1.2萬名藝術家登上舞臺,51.4萬觀眾走進大劇院;發揮“大劇院”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作用,創新打造黨風廉政教育“新課堂”,吸引省內60 余家單位參與。開展名家講座、劇評藝評、藝術體驗等多種普及活動,邀請李心草、呂思清等大師開講,讓觀眾直觀體驗藝術魅力;推出“水滴藝術課堂”項目,以成人、少兒芭蕾,聲樂為課程體系,受到廣泛歡迎。
文旅基金建設 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的基金航母初具規模,形成“1支母基金+11 支區域子基金+6 支行業子基金”的組合體系,募集能力、設立進度均高于和快于同行,獲全國“母基金TOP100”“中國最佳新銳有限合伙人TOP10”等榮譽,獲“江蘇省創投品牌領軍企業、優秀團隊”。高效啟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建設,開展“運河大腦”研發,通過“知識圖譜”等新一代認知型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文化運河”向“數字運河”延展;布局省內智慧文旅業務,取得“蘇心游”“宜游鎮江”“君到蘇州”三大平臺建設運營權,實現數據打通,累計賦能合作AAAA 級以上景區49 家,上線文旅產品超2萬種,為全省多處旅游場景提供個性化服務;打造山塘渡等新型在地項目,把文化認同轉化為文化消費,提振運河城市經濟;合作運營優質文旅資產,將文旅產業從“云端平臺”向“線下實體”拓展。創新金融工具,推動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將云平臺“智慧文旅服務項目”,成功申報為全省首例“新基建”省政府專項債,推動的專項債發行,創新文化帶建設的募資渠道,為行業使用長期、低息資金打開先局,該做法入選“2020年全國旅游集團融合發展十大案例”。5月1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一期),期限10年,規模23.34億元,發行利率為2.88%,涉及江蘇省11個大運河沿線市縣的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涵蓋遺產遺跡保護修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水利建設、鄉村發展等多個領域。這是全國首只發行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也是江蘇繼發行土儲、棚改、收費公路、城鄉建設等品種專項債券后的又一個創新。10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2020年第十批江蘇省政府專項債債券,江蘇省文投集團承擔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大運河智慧文旅服務項目”成為首支江蘇省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覆蓋的新基建項目,專項債額度5000萬元,期限10年。
(省演藝集團 欒美琳)
項目創新 融資租賃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沉產業鏈,布局鄉村旅游、園林綠化、糧食物流等綠色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新增投放項目23個。文投資本完成《北上》首筆款項出資,推動項目納入“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名單”;完成《囧媽》等9個項目投資;成功參與全球頂尖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的D 輪戰略投資;完成《掃毒2》《芝加哥》等11個電影和音樂劇項目結算,實現較好收益;籌劃影視基金、網生內容、教育股權等6 只基金的組建落地,構建涵蓋影視、演藝、科技的投資矩陣。參加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聯合發起成立“長三角文化產業投資聯盟”,獲“金燈塔獎”與“優秀展示獎”兩項榮譽;以“數說運河”為主題,主辦大運河文旅產業合作論壇,新增24 家單位入盟。
文化服務 面對文交所主營業務受政策限制暫未恢復的情況,大力開拓其他交易類別:國有文化產權交易規模大幅增長,建成影視版權交易平臺,儲備影視項目10余部;上線版權運營小程序“文創購GO”,建立IP 資源庫與廠商庫;成立紫金創聯盟首批“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完成第六屆“紫金獎”大賽,以“創意成就美好,設計點亮生活”為主題,匯聚全球設計資源,培育新生文創力量,讓“紫金獎”成為人才“蓄水池”,歷時一年,共收到作品2.46萬件,經層層評選,共評出金、銀、銅獎及“大學生創業”等獎項,通過全媒體傳播,獲千萬人群關注,引流百余家企業到場,實現意向轉化作品百件,20 余組服裝被投資量產。啟動第七屆“紫金獎”大賽,創新“多地辦賽”模式,啟動徐州、連云港、鎮江、宿遷地區分賽事;舉辦“紫金文創市集”,展示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及定制產品,“紫金”品牌社會效益日漸突顯。策劃全國首屆高速公路“920 美食節”,推動高速服務區成為“打卡網紅地”,吸引央視、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關注、報道。搶抓后疫情時代的消費反彈機會,開設“魔幻森友會”充氣游樂場項目,填補省內該類型游樂項目空缺。以“文創”“手作”“非遺”為主題,開展夏令營、“雛鷹小隊”等少兒培訓項目。
(省文投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