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保人數】截至2020年底,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3272.31萬人、3102.25萬人、1890.87萬人、2130.85萬人和1987.11萬人,較上年分別增加127.42萬人、148.2萬人、96.67萬人、114.54萬人和118.3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05萬人,較上年增加66.31萬人。
【社會保險基金】截至年底,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總收入3581.86億元,較上年減少572.5億元,同比下降13.8%。基金總支出4177.82億元,較上年增加166.97億元,增長11.5%。
【企業紓困】強化階段性“免、減、緩、降”社保費政策運用,加大降本減負力度,全力以赴幫助企業紓困發展。突出“免”,頂格用好國家規定的免征社保費最長期限,對中小微企業和按單位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免征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突出“減”,對大型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其他參保單位減半征收三項社保單位繳費。全年累計減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和工傷保險費1190.44億元。突出“緩”,在享受減免政策后仍存在嚴重困難、暫時無力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可以申請緩繳三項社保繳費,緩繳期限最長不超過6個月并免收滯納金。突出“降”,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19%降至16%的基礎上,延續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開辟綠色認定及待遇支付通道,優化工傷保險經辦方式,對一線醫務人員提供快速便捷服務,全力保障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工傷權益。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政府印發規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意見,創新建立“兩下一上”預算編制、量化評估督查激勵、省市縣三級政府責任分擔等機制,推動省級統籌進入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的新階段。強化激勵約束和責任分擔機制,增強各地嚴格執行中央和省有關養老保險政策自覺性,推進全民參保,強化基金征繳,確保在新的基金管理模式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相關制度設計獲2018~2020年度省法治建設創新獎。截至2020年底,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272.31萬人,較上年增加127.42萬人。其中,在職職工2414.09萬人、離退休人員858.22萬人,較上年分別增加84.65萬人和42.78萬人。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542.09萬人,較上年增加32.12萬人。年底納入社區管理企業退休人員823.25萬人,占企業退休人員總數的96%。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038.48億元,受新冠肺炎疫情落實國家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影響,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8.9%。基金支出2695.14億元,增長9.4%,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含喪葬撫恤費)2645.69億元,增長9.4%。基金累計結余4011.3億元。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成果持續鞏固,基金收支規模同比擴大,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進一步提高。截至年底,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305萬人,較上年增加66.31萬人,基礎養老金領取人數1095.43萬人,較上年減少2.74萬人,發放率100%。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省定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148 元提高至160 元,比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高出67 元,實現“九連增”,待遇調整惠及全省1000 多萬城鄉老年居民。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452.65億元,增長26.68%,其中個人繳費115.35億元,增長62.8%;基金總支出354.15億元,增長15.91%。基金累計結余788.25億元。繼續落實對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政府代繳保費政策,針對建檔立卡未標注脫貧的低收入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繼續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代繳保險費、發放養老金“三個100%”政策,為73.18萬名低收入人口等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1.39億元,全省享受待遇困難群體累計71.59萬人。全面落實長江流域退捕漁民社會保障,以系統數據為剛性指標,確保各地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至年底,全省屬于2020年度社保安置任務的38865 名退捕漁民中符合參保條件38197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8197人,參保率100%,其中: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17678人、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519人。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堅持政策、經辦、信息同向發力,加快消除相關系統卡口、政策盲點、功能短板。加強過渡期內政策研究,印發公務員職務職級并行、水上作業人員、原四級警長有關參數確定問題的通知和已參保編外人員處理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截至年底,全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單位46534 家,參保人數288.44萬人,較上年增加14.97萬人。其中,在職參保職工181.74萬人,較上年增加11.51萬人;退休人員106.71萬人,較上年增加3.47萬人。全省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965.8億元,同比增長30.2%。基金總支出863.35億元,其中養老金支出860.49億元,全省基金累計結余220.1億元。全省職業年金基金累計投資資產凈值976.23億元,累計發放6.49億元。
【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至2020年底,全省企業年金建立企業賬戶數3648個,職工賬戶數60.99萬個,同比分別增長9.7%和2.9%。基金資產金額588.5億元。全省職業年金實賬繳費459.11億元,資產增值90.7億元,待遇支出6.36億元,基金實賬積累部分余額1065.49億元。
【基本養老金調整】統籌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公開發布《關于2020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全省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普調由固定額、與繳費年限掛鉤和與本人基本養老金掛鉤三部分組成,對年滿70 周歲高齡老人和基本養老金偏低的企業退休軍轉干部適當傾斜,共惠及917萬退休人員,總體調整水平達5%。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020年,全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02.25萬人,較上年增加148.2萬人,同比增長5.02%,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6.79%。其中在職職工2296.64萬人、退休人員805.62萬人,較上年分別增加107.09萬人、41.12萬人。全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1297.75億元,較上年增加47.78億元、增長3.82%,基金總支出1106.15億元,較上年增加94.57億元、增長9.35%,當期結余191.6億元。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省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865.49萬人,較上年減少29.29萬人、同比下降0.6%。城鄉居民醫保基金總收入500.78億元,較上年增加36.95億元、增長8%,其中實際財政補助收入325.71億元,人均財政補助669元,比國家規定的補助標準高119 元。城鄉居民醫保基金總支出478.73億元,增長3.14%。城鄉居民醫保當期結余22.05億元。全面落實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鄉居民“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落實工作的通知》,全年“兩病”門診保障513.7萬人,統籌基金支出12.4億元,政策范圍內基金支付比例超57%,待遇享受人數居全國前列。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參保總人數4874.66萬人,人均籌資標準89 元,享受待遇人數50.98萬人,基金支出48.4億元。穩步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市級統籌,全省各統籌地區大病保險起付標準原則上由各設區市以上一年度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確定,按合規醫療費用高低分段確定支付比例,最低支付比例達60%以上,合規醫療費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不設最高支付限額。
【生育保險】全省城鎮職工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987.11萬人,較上年增加118.35萬人、同比增長6.33%,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1.13%。127.36萬人次享受待遇、下降11.22%;次均津貼11774 元、增長9.21%;女職工次均津貼20433 元、增長8.69%;計劃生育次均津貼2550 元、增長12.68%;人均生育費用5468 元、增長64.65%。全省生育醫療費支出14.66億元,生育津貼支出64.55億元。

徐州醫保中心便民服務窗口 視覺江蘇網供圖
【醫療保障市級統籌】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實現職工醫保市級統籌,11個設區市城鄉居民醫保同步實現市級統籌。在推進市級統籌過程中,各地政策統一性、待遇公平性和公共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全省基本醫保基金累計結余同比增長超8%,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方式改革試點任務穩步推進,按病種付費完成年度工作目標,各設區市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均超220個,全省(不含無錫市)按病種付費的基金支出占住院統籌基金支出比例達35.96%;DRG 試點取得實效,無錫市單位醫療費用、參保個人負擔率、輕癥組占比均明顯降低,在國家局組織的試運行評估中數據質量列全國第二,是全國首批獲批進入DRG 實際付費的試點城市之一,省級試點城市常州、鎮江、泰州模擬運行準備基本完成;DIP 試點有效開展,淮安、鎮江、宿遷市被確認為71個國家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淮安、鎮江、宿遷正式完成按病種分值付費(DIP)第一批預分組。
【醫保目錄管理】全省118種國家談判抗癌藥醫保基金支出27.08億元,受益患者404.47萬人次。按照國家要求,6月底前將國家重點監控品種剔除出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制定《江蘇省藥品目錄增補藥品消化工作方案》,確定首批消化藥品111個,完成年度消化任務。在全國率先明確“互聯網+”醫療服務臨時支付政策,支持全省105 家互聯網醫院為常見病、慢性病復診病人提供的“互聯網+”門診醫療服務,并將相關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至年底,有超過12萬人次享受醫保支付的“互聯網+”醫療服務。
【醫保基金】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總支出分別為1769.91億元、1579.18億元,年底累計結存2280.62億元。全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含生育保險)收入1279.6億元,同比下降4.41%,其中統籌基金(含生育保險)收入688.74億元,下降12.7%;基金支出1105.5億元,增長1.3%,其中統籌基金支出667.95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存994.93億元,個人賬戶累計結存1036.92億元。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490.31億元,增長5.03%;支出473.68億元,增長2.36%;年底累計結存248.77億元。
年內,組織實施醫療保障基金監管源頭治理。全省檢查定點醫藥機構3.2萬家,追回拒付基金本金9.47億元,處違約金1.64億元;處理定點醫藥機構1.83萬家,暫停醫保服務1219 家,解除定點協議167 家,行政處罰60 家,移交司法14 家;處理違規人員1504人次,移交司法63人次。規范依法行政,出臺《江蘇省欺詐騙取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行政處罰裁量權適用規則(試行)》,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強化信用管理,制定《關于加強醫療保障定點醫藥機構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依據信用狀態實施差異化監管,認定兩定機構失信行為99 件。加大曝光宣傳力度,全年曝光典型案例983 例。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省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率由上年的29.31%提至71.54%。截至年底,省內異地住院直接結算35.48萬人次,醫療費用總額85.1億元,醫保基金支付56.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06%、25.51%、24.62%。全年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49.18萬人次,醫療費用120.16億元,基金支付77.45億元。推進門診費用結算試點。截至年底,江蘇在長三角范圍內實現門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覆蓋,長三角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146.89萬人次,醫療費用總額3.57億元,醫保基金支付2億元。省內及長三角門特、門慢“一單制”直接結算走在全國前列,長三角“一單制”結算人次和結算量居全國試點區域首位。江蘇吳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實現跨省異地就醫免備案門診直接結算。江蘇成為首批全面通過國家平臺實現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工作的省份。常州等地實現省內及長三角部分地區醫保關系一網通辦。
【“兩個確保”助力抗疫】省醫保局第一時間明確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參保患者實施“先救治,后結算”政策,在3月中旬前向定點救治醫療機構撥付醫保資金達33.9億元,確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救治。主動調整醫保政策,實施疫情防控產品直接掛網,將部分“應檢盡檢”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落實“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政策,為全省疫情防控實現“全治愈、零病亡”發揮重要保障作用。全力保障疫情期間人民群眾醫保服務需要,制定實施15 項醫保公共服務事項“不見面”辦理舉措,全省“不見面”辦理超過1200萬人次。落實惠企減半征收政策,根據階段性降低職工基本醫保費率的政策要求,為參保企業紓困解難,累計減征102.7萬戶企業基本醫療保險費149.39億元。
(省醫保局)
【失業保險規模】2020年,全省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890.87萬人,較上年增加96.67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516.75萬人,較上年增加14.49萬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88.94億元,同比下降22.4%,其中征繳收入78.67億元,下降22%。基金支出188.95億元,增長63.2%。基金累計結余249.58億元。落實失業保險擴大保障范圍政策,發放失業保險金61.32億元、失業補助金5.9億元,分別惠及65.88萬人、33.21萬人。
【穩崗返還政策】制定實施《關于進一步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 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響較重的服務業企業,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照困難企業穩崗返還標準,結合基金承受能力、企業困難程度等情況,給予1~3個月的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人均返還金額最高可達4500 元。全年全省穩崗返還支出89.45億元,惠及70.69萬戶企業、1272.59萬名職工。其中應急穩崗返還42.85億元,惠及14.82萬戶企業、148.5萬名職工。落實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全年共發放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3億元,惠及企業職工17.7萬名。
【失業保險保障范圍調整】7月,經省政府同意,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下發《關于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的通知》,通過對符合失業保險金領取條件的大齡失業人員延長失業保險金領取時間,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及不符合失業保險金領取條件的失業人員給予失業補助金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做好失業人員生活保障。新增失業符合條件應保盡保,對3~12月新增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不符合領取失業補助金條件的失業人員按規定給予失業補助金。根據實際擴大存量享受口徑,無錫、連云港、揚州、常州等地放寬政策享受口徑,將3~12月存量失業人員也納入失業補助金保障范圍。暢通申領渠道實施五個取消,各統籌區均做到失業保險業務網上和線下協同辦理,實現經辦系統與國家社保平臺的全面對接。推進“清減壓”,減少證明材料,壓縮辦理時限,取消附加條件,基本實現憑身份證和社保卡的便捷線下辦理,創新開展失業保險金大齡延長政策以及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享受失業補助金政策免申報直接比對發放。推廣網上“不見面”辦理,將與申領失業保險待遇關聯的服務事項打包為“一件事”,業務辦結時限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工傷保險規模】貫徹《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工作,出臺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儲備金使用管理和費率管理辦法、業務規程等配套政策,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實現“五統一”目標。加快省級統籌,出臺關于江蘇省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的實施意見、省級儲備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工傷保險預算單位從73個縮減為50個。2020年,全省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130.85萬人,較上年增加114.54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612.41萬人,較上年增加19.46萬人。認定(視同)工傷12.62萬件,較上年增加0.22萬件。勞動能力鑒定8.95萬件,達到傷殘等級8.17萬人,分別較上年減少0.53萬件和0.12萬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15.18萬人,較上年增加0.04萬人。工傷保險基金收入35.99億元,同比下降50.1%,其中征繳收入32.38億元,下降51.8%。基金支出76.23億元,增長2.4%。基金累計結余121.18億元。
【工傷保險擴面】穩步推進工傷保險“同舟計劃二期”,全省新開工工程項目1.72萬個,工傷保險參保率100%。推進煤礦、非煤礦山、冶金、建筑等塵肺病重點行業和危險化學品行業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印發《關于做好塵肺病重點行業工傷保險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貫徹落實《關于切實做好全省危化品和建筑等高風險行業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實工作責任,加強督促檢查,工傷保險覆蓋人群不斷擴大。出臺《江蘇省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和實習生參加工傷保險辦法》,填補制度空白,進一步擴大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
【費率、定期待遇政策和基金收支】全面實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有關問題的實施意見》,執行“免減緩降”工傷保險政策,全省工傷保險平均費率由上年0.56%降至0.50%,全年減收工傷保險費41.54億元,惠及單位82.93萬戶。穩步提升工傷保險定期待遇,傷殘津貼調整后增幅達6.52%。
【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工傷預防工作的實施意見》,全省工傷預防費支出4323.31萬元,較上年增加1010.2萬元。部署開展“工傷保險走進建設工地”主題集中宣傳培訓活動,同時與“安全生產月”和“百團進百萬企業”學習宣講活動有機結合,擴大影響力。組織開展全省區域性工傷康復示范平臺評估工作,遴選確定南京市第一醫院、徐州市康復醫院、蘇州市瑞盛康復醫院、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4 家工傷康復協議醫療機構為全省工傷康復示范平臺,加快推進工傷康復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年底全省完成工傷預防培訓18.55萬人、工傷康復5592人。
【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開辟工傷綠色通道,第一時間明確將醫務和相關工作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納入工傷保險保障范圍。加強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開辟工傷待遇支付快捷通道,及時落實抗疫工作人員的工傷保險待遇,全力保障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工傷權益。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服務工作,省市法院、司法部門負責人和高校專家列席參加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組織的全省工傷認定典型案例研討會,統一認識和把握尺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省全年完成工傷認定12.62萬件、勞動能力鑒定8.95萬件,工傷認定行政復議維持率98.53%、訴訟維持率99.91%,勞動能力再次鑒定維持率95.96%、總體維持率99.91%。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