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概況】2020年,全省先后遭受風雹和洪澇災害24次,造成全省11個設區市52個縣(區、市)約108.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5人,緊急轉移安置2.8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35.7 千公頃、絕收面積20.4 千公頃,房屋倒塌1248 間、不同程度損壞9095 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9億元。其中洪澇災害10次,占災害總數的42%;風雹災害14次,占災害總數的58%。
全省災害形勢總體平穩,災害損失與上年同期相比,受災人次下降25.8%,因災死亡人數下降44.4%,損壞房屋數量下降69.7%,直接經濟損失上升26.7%。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災人次下降60.1%,因災死亡人數下降84%,倒塌房屋數量下降80%,損壞房屋數量下降85%,直接經濟損失下降64.8%。
7月,全省發生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長江江蘇段超歷史,太湖發生超標準洪水,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沂河發生1960年以來最大洪水,造成60.8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0848人,直接經濟損失8.7億元,其中農業損失5.8億元,家庭財產、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工礦企業等損失2.9億元。省應急管理廳啟動省Ⅳ級救災應急響應,向鎮江、揚州、淮安等地累計撥付救災資金1216萬元,調撥省級救災物資3.3萬件,總價值434萬元。與省財政廳聯合撥付2401萬元,用于受災群眾冬春生活救助。
全省風雹災害發生次數較多,共造成6個市22個縣1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 千公頃、絕收面積0.7千公頃;房屋倒塌28 間、嚴重損壞556 間、一般損壞1666 間,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占全年總數的5%。
【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推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8月18日,成立省政府常務副省長任組長,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管理廳、省統計廳、省林業廳、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等14 家單位為成員的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領導小組。9月7日,省政府組織召開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會議,按照“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全面部署全省普查工作。
【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點,省市縣街道社區五級及有關部門,同步開展各類新媒體、新形式宣傳活動。全省舉辦防災減災廣場及校園等宣傳活動近400 余場次,發布公益短信3000 余萬條,發放宣傳資料10 余萬份,咨詢受益80 余萬人,促進防災減災知識普及。推進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活動,普及避災自救知識,增強社會公眾風險防范能力。
【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通過層層推薦和省應急管理廳、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消防救援總隊4 家單位的聯合考核,遴選出72 家綜合減災工作突出的社區,向國家減災委申報“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稱號并全部通過。
(省應急管理廳)
【災害性天氣】2020年江蘇省平均氣溫16.4℃,達到歷史第二高值,較常年同期偏高1.1℃,空間分布為南高北低,其中,冬、春季氣溫異常偏高,夏、秋季正常略偏高,12月偏低;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293.1mm,較常年偏多2.6 成,為1961年以來第四多雨年(僅少于2016年1527mm、1991年1457.6mm、2015年1341mm),時空分布不均,其中,冬、夏季降水顯著偏多,秋季持平,春季和12月偏少;全省年日照時數較常年偏少。2020年江蘇主要天氣氣候事件主要有:年平均氣溫達歷史第二高值,2019、2020年冬季為歷史最暖;2020年經歷歷史最長梅雨期;2019、2020 秋冬出現罕見連陰雨;2月出現歷史同期最強寒潮;7月22日淮北多地遭受龍卷風襲擊;春季沿江以北地區旱情顯露;汛期長江淮河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8月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過程;2020年終全省出現寒潮暴雪冰凍;極端氣候事件對生態質量影響明顯。全年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暴雨洪澇、寒潮、暴雪、強對流、臺風、高溫、干旱、霧霾、連陰雨等。全省因氣象災害導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約13.7萬公頃,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2.1億元。從災情分析來看,因暴雨洪澇、強對流、寒潮、暴雪等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農業經濟損失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全年江蘇主要農作物、旅游、水資源及交通等行業氣候條件較為有利,而特色農業種植、海鹽、河蟹養殖及水環境等氣候年景則較差。
2019/2020 冬季為歷史同期最暖 2020年,全省各站平均氣溫14.9℃(豐縣、東海、贛榆)~18.1℃(吳江),與常年同期相比,全省一致偏高0.3~1.8℃。全省平均氣溫16.4℃,達到歷史第二高值(僅低于2007、2017年16.5℃,與2018年16.4℃持平),較常年同期偏高1.1℃。睢寧、灌云、楚州、阜寧、海門、啟東、如皋、丹陽、金壇、溧陽、無錫、張家港、常熟、東山和昆山等15 站創歷史最高紀錄,南京、江陰、蘇州、吳江、姜堰、東臺、大豐、漣水、宿遷、泗陽、沭陽和灌南等12 站達歷史次高,空間分布南高北低。尤其是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冬季平均氣溫為6.1℃,創歷史同期極值(全省各站平均氣溫除江都外也均創歷史同期極值),較常年同期偏高2.6℃。
出現歷史最長梅雨 2020年江蘇梅雨期為6月9日至7月29日,入梅偏早(平均入梅日為6月18~20日);出梅偏晚(平均出梅日為7月10日前后),為2000年以來第二晚(與2011 和2019年并列),僅次于2007年(7月23日);梅期歷時51天,較常年偏長(平均為23~24天),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一長。梅雨量613.6mm,為常年平均(224.4mm)的2.7倍,為2019年(153.7mm)的4.0倍。梅雨期以過程性強降水為主,共出現11次大范圍強降水過程,降水大值區集中在沿江偏南地區。
2019、2020 秋冬出現罕見連陰雨 2019年11月24日至2020年1月19日出現罕見連陰雨,影響范圍廣,雨量大,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14.7mm,較常年偏多八成,為1961年來第四多值;平均雨日數(21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多值;連陰雨持續時間長:期間共出現3 段持續連陰雨過程,其中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17日持續20天的連陰雨過程,刷新1961年以來同期最長紀錄;持續陰雨寡照使得農作物苗體素質下降,對蔬菜及初冬作物生長較為不利。
出現歷史同期最強寒潮 2月14~16日江蘇出現大范圍強寒潮,并伴隨雨雪冰雹天氣過程,48 小時降溫幅度為9.0~16.2℃(泗洪站),全省共有68個站達到寒潮標準。全省各縣(區、市)雨(雪)量為9.6mm(射陽)~29.9mm(溧水),宿遷南部、淮安大部、鹽城大部、南京西北部有15個縣(區、市)積雪深度達到5cm 以上,最深為響水9cm。全省有67 站達寒潮標準,極端最低氣溫為-6.4℃(2.16,東海)。與歷史寒潮強過程相比,二月歷史最強前五次過程分析來看,因過程前期溫度較高,此次寒潮強度最低氣溫雖不及1966年2月20~23日過程,但寒潮站點數(67個)、24 小時降溫幅度(14.3 ℃)及48 小時降溫幅度(16.2℃)均為2月歷史最大。
淮北多地遭受龍卷風襲擊 7月22日,江蘇北部徐宿淮連鹽五市自西向東出現大范圍強對流天氣,沭陽、灌南和響水先后遭受龍卷風(EF2 級)襲擊。7月22日21 時48 分左右,龍卷首先襲擊沭陽縣沂濤鎮古屯村、新溝村,持續時間3 分鐘左右,接地范圍長1.5km,寬100m 左右。沭陽縣受災人口6839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12.35 公頃,其中農作物絕收面積1210.38 公頃,倒塌房屋209 間,嚴重損壞房屋528 間,直接經濟損失12686.9萬元。22 時01 分左右,龍卷又襲擊灌南縣李集鎮西合興村,持續時間5 分鐘,接地范圍長2km 左右,寬200m 左右。全市15575人受災,死亡1人,損壞房屋2583 間;全市農作物受災面積為975.2 公頃,農作物絕收面積1.87 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7752.0萬元。22 時40 分左右,襲擊響水縣小尖鎮條房村、郭莊村,持續時間2 分鐘,接地范圍長1km 左右,寬150m 左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受損失和樹木折斷。經江蘇省氣象局組織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南京大學等單位專家開展的現場災情調查和定級評估,確認此次龍卷風強度為EF2 級。
春季沿江以北地區旱情顯露 4月1日至5月18日,江淮之間、淮北地區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分別偏少26%、27%,由于沂沭泗諸河上中游幾無來水,期間淮河干流僅5.53億m3,較上年同期偏少47%。加之春耕春灌用水消耗,湖庫蓄水情況較差,蘇北地區主要水源“三湖一庫”(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和石梁河水庫)水位偏低,水位比上年同期低0.15m~0.90m,蓄水嚴重不足,總蓄水量28.5億m3,比大旱的2001、2011、2019年同期還偏少28%、3%、25%。27日14 點,洪澤湖蔣壩水位11.96m,僅比旱限水位高0.16m。
汛期出現歷史罕見南北兩條異常偏多降水帶,長江淮河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2020年初夏出現“旱澇急轉”,全省夏季各站降水量521.9mm(豐縣)~1120.2mm(通州),全省平均降水量為813.7mm,較常年同期偏多5.7 成,為1961年以來夏季降水次多值(僅少于1991年824.8mm),其中,昆山(1010.3mm)、濱海(1077.6mm)和通州(1120.2mm)創1961年以來夏季降水歷史極值,蘇州、金壇、浦口、南通東南部、淮北東北部等11個站點達到1961年以來夏季降水歷史次極值。
長江南京站水位自7月6日開始超警戒水位,一直處于持續上漲通道,全省35條河(湖)、共計45 站水位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證水位,受梅雨期強降水影響,整個7月,太湖水位一直維持在警戒水位3.8m以上。主要分布在太湖、沿江、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水陽江、滁河等地區,防汛形勢非常嚴峻。8月16日,受上游暴雨影響,江蘇沂沭泗地區發生1960年以來最大洪水,超過2019年“利奇馬”臺風暴雨洪水和1974年暴雨洪水。
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過程 受偏強副高控制,8月1~25日出現持續高溫天氣。極端最高氣溫為39.0℃(8月15日,無錫),高溫站日數為547個,持續時間達17天,無錫、昆山、東山、南通等四站高溫日數刷新8月歷史紀錄。

7月18日7 時50 分,長江南京站水位漲至10.26m,超過1954年的10.22m,創下歷史新高。9 時,省水利廳升級長江南京段洪水紅色預警。宋寧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年底全省出現寒潮暴雪 受強冷空氣影響,2020年12月28日夜里至31日江蘇自北向南出現較強降雪、降溫和大風天氣過程,省內大部分地區最低氣溫下降8~12℃,并伴有陸上6~8 級、江河湖海面9~10 級的偏北大風。48 小時最低氣溫降幅達5.6℃(宜興)~12.9℃(濱海),72 小時最低氣溫降幅達5.5℃(洪澤)~14.2℃(浦口),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東海(-13.6℃,30日),全省有25個站達到寒潮標準,全省大部分地區出現中到大雪,其中淮北大部及江淮之間西部出現暴雪,大部分地區出現積雪,深度達1~9cm,其中淮北大部及江淮之間西部有26個縣(區、市)積雪深度達到5cm 以上,最深為9cm(徐州、睢寧、新沂、灌云、灌南、泗陽、泗洪、盱眙)。此次低溫雨雪過程最低氣溫低且低溫持續時間長,除蘇南南部外,其他各地最低氣溫都在-5℃以下,全省出現嚴重冰凍。暴雪、大風、低溫冰凍對露地蔬菜、設施農業生產不利,部分地區出現災情。
極端氣候事件對生態質量影響明顯2019/2010年冬春季氣溫異常偏高導致藍藻水華復蘇偏早,春季藍藻水華發生偏重;梅汛期洪澇、大范圍持續高溫和淮北地區秋季干旱對植被生態有所影響;史上最長梅雨導致沿江、蘇南部分水域出現嚴重洪澇,長江南京段和太湖水位創歷史新高,但持續降水有利于空氣質量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藍藻水華的形成。
【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機制建設】全面完成“六個一”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13個設區市和95%的縣(市、區)印發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實施細則。省政府辦公廳修訂完善《江蘇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5個設區市、23個縣(市、區)將氣象災害預警納入網格化服務管理事項。氣象監測信息與預報預警產品融入江蘇海事指揮平臺。與公安部道路安全中心聯合開展道路風險狀況普查,與省交警總隊、徐州交警支隊聯合開展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試點。
【氣象監測預報】省氣象部門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12038條,占全省自然災害類預警信息98.56%。其中,大霧2682條,暴雨1751條,大風1228條,高溫1099條,霾603條,雷暴黃色、大霧橙色、暴雨黃色預警數量分列前三。年內,建成8個湖面平臺、16個長江航道沿線區域站。完成南京特大城市綜合大氣廓線觀測網、蘇北龍卷協同觀測網建設,全省氣溶膠觀測站網建設進展順利。建成智能風洞、物聯網自動站校準系統。全面完成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智能樓宇建設,高性能計算機、信息網絡實現代際提高。南京國家基準氣候站被世界氣象組織授予“百年臺站”稱號。健全智能網格預報產品體系,研發X 波段天氣雷達組網協同控制和數據處理技術、降水相態二分類模型、強對流分類識別技術、卷積神經網絡降水算法等。完善全省區域高分辨率數值模式,搭建1km 高分辨率數值預報系統,升級數值模式檢驗平臺。優化一體化平臺2.0 功能,完成快視分析、短臨預警、中短期預報等主體架構。0~10天2.5km 網格預報實現業務運行,建立11~30天氣象要素和重要天氣過程網格預報業務,網格預報準確率有新提高。
【防雷安全監管】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省氣象局制定印發《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單位質量考核管理辦法》《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信用管理辦法》《防雷安全檢查導則》等文件和操作規范。建設市級“3+3”、縣級“1+2”的監管隊伍,開展基層防雷安全監管人員崗位練兵,完善優化防雷監管信息化平臺,防雷安全責任體系、制度體系、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開展防雷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對9242 家防雷重點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安全檢查,啟動防雷檢測機構質量考核,對徐州、常州、淮安、鎮江等地開展防雷安全監管督查。
(省氣象局)
【海洋災害】2020年江蘇省發生風暴潮過程1次,為臺風風暴潮過程,沒有造成海洋災害;發生海浪過程10次,造成海浪災害2次,經濟損失1918.99萬元,無人員傷亡。與上年比較,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均有所減少,是近五年來最低值。未發生海冰、海嘯災害;江蘇管轄海域4~7月發現滸苔綠潮,最大覆蓋面積5km2;全年未發現赤潮;沿海海平面較常年(1993~2011年的平均海平面定為常年平均海平面)偏高74mm;監測到的受侵蝕海岸長度19.40km。
風暴潮 江蘇省沿海發生臺風風暴潮過程1次,是2020年第4號臺風“黑格比”(臺風級)引起的臺風風暴潮,本次過程沒有造成風暴潮災害;全年沒有發生溫帶風暴潮過程。近五年中,2018、2019年江蘇省的風暴潮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較大,其余年份較小。
海 浪 江蘇省海域共發生海浪過程10次,其中臺風浪過程 3次,冷空氣浪過程 2次,氣旋浪過程 2次,氣旋和冷空氣配合過程 3次。造成海浪災害 2次,一次為 3月27日受冷空氣和出海氣旋配合影響,一次為 7月22日受出海氣旋影響。兩次海浪災害過程造成經濟損失共計 1918.99萬元,無人員傷亡。2020年海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為近五年最大。
綠 潮 4~9月,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滸苔綠潮監視監測工作。4月4日,首次在南通海域(121°25.802′E,32°31.403′N )附近發現零星滸苔,附著于馬尾藻上,覆蓋面積約0.03km2;7月中下旬江蘇管轄海域內滸苔綠潮逐漸消亡。江蘇管轄海域滸苔綠潮單次最大覆蓋面積約為 5 km2,發現于 5月21日。6月29日在連云港贛榆區附近海域出現滸苔登灘現象。與 上年相比,江蘇管轄海域滸苔綠潮爆發規模較小,持續時間也有縮短;2020年江蘇管轄海域滸苔綠潮最大分布面積和最大覆蓋面積均為近五年最小。
海平面變化 2020年,江蘇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4mm,比上年高17mm,各月海平面變化波動較大。2020年,江蘇北部沿海1月和6月海平面較常年同期分別高114mm 和90mm,分別為1980年以來同期第三高和第二高;4月海平面較常年同期低43mm。與2019年同期相比,6月海平面上升107mm,4月海平面下降110mm。2020年,江蘇南部沿海1月、6月和9月海平面較常年同期分別高162mm、146mm和162mm,均為1980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19年同期相比,6月海平面上升90mm,4月海平面下降72mm。

表273 2016~2020年江蘇管轄海域滸苔綠潮發生情況

2016~2020年江蘇省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
海岸侵蝕 2020年,江蘇省監測到受侵蝕海岸線長度19.40km。侵蝕程度較2019年加重。海岸侵蝕發生在鹽城市。其中,響水大洪港—三圩港岸段長約1.80km,濱海振東閘至南八灘閘岸段長約7.32km,濱海南八灘閘南港堤段長約3.68km,濱海灌溉總渠南側岸段長約2.54km,扁擔港南養殖區岸段長約1.76km,雙洋港北養殖區岸段長約1.37km,射陽河南側養殖區岸段長約0.93km。
【海洋災害防范】江蘇省海涂研究中心發布江蘇海域海洋環境預報366 份,洋口中心漁港72 小時海浪和潮汐預報366 份,海上絲綢之路保障預報366 份,滸苔綠潮監視監測簡報7 份,海浪消息26 期、藍色警報33 期、黃色警報5 期、解除警報10 期,風暴潮消息3 期、藍色警報3 期、解除警報1 期。共計發送海洋警報傳真1944 份、郵件2187 封、短信15633人次、微博81條、電視滾動字幕41條。年內,組織江蘇省海涂研究中心對省級海洋觀測站點開展7次例行巡檢維護,包括蠣蚜山海洋觀測平臺和灌河口海洋觀測平臺的觀測系統維護,苦水洋和西洋樁基潮位站固定設施大修工作。累計出海作業30天,單次連續出海作業最長達7天,保障海洋觀測站點持續穩定運行。配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地方觀測網納入全國海洋立體觀測網”的并網工作,完成全省所有自建海洋觀測站點的并網以及統一編號工作,為觀測數據的匯交共享提供保障。

2016~2020年江蘇省風暴潮災害直接經濟損失
【汛期海洋預報減災】2020 汛期主要應對2004號“黑格比”、2008號“巴威”、2009號“美莎克”等3次臺風及兩次溫帶氣旋的影響。省自然資源廳嚴格落實各項防御措施,做好每個臺風及溫帶氣旋的防御工作。8月4日,在應對“黑格比”過程中,省自然資源廳配合江蘇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為成功實施“浙臨漁12389”船擱淺16 名船員遇險的應急處置提供服務保障。2020年汛期,共計組織發布風暴潮消息3 期、警報4 期,海浪消息26 期、警報48 期,為涉海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有效應對海洋災害爭取寶貴時間,避免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表274 2020年江蘇省監測區域海岸侵蝕信息統計

江蘇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變化

江蘇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變化
【海洋防災減災專項建設】9月27日,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召開2020年度全省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工作部署視頻會議,組織沿海三市14個縣(區、市)進行海平面變化基礎信息采集,開展重點區域實地調查和典型事件跟蹤調查,采集江蘇沿海基礎地理、堤防、海洋工程、地面沉降、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生態、災害和社會經濟等信息。12月,組織填報《2020年度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調查信息表》,編制《2020年江蘇省海平面變化影響實地調查技術報告》《2020年江蘇省海平面變化影響工作評估報告》及《海平面上升對江蘇淤泥質海岸變遷影響研究報告》。
【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6月17日,省自然資源廳在南通組織驗收連云港市連云區和濱海縣兩個縣級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的試點工作。年內,南通市啟東市、如東縣,連云港市贛榆區,鹽城市響水縣、大豐區等市縣相繼完成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招標工作,為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該項工作任務打下基礎。
(省自然資源廳 陳 威 黃河清)
【洪澇災害】2020年,江蘇省大部分縣(市、區)出現洪澇災情,70.38萬人受災,緊急轉移4.0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60.60 千公頃;損壞水庫10 座,損壞堤防283 處、54.38km,損壞護岸163 處,損壞水閘161 座,損壞塘壩385 座,損壞水文測站15個,損壞機電泵站87 座。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7.29億元,其中水利工程設施直接經濟損失4.07億元。
雨 情 2020年,全省面均降雨量1265mm,比常年偏多25%。其中:沿江蘇南1389mm,比常年偏多29%;江淮之間1194mm,比常年偏多19%;淮北地區1125mm,比常年偏多25%。全省降雨年內分布不均,1~2月全省面均降雨量119mm,是常年同期的1.9倍;3~5月全省面均降雨量163mm,比常年同期偏少25%;6~8月主汛期,全省面均降雨量801mm,比常年同期偏多60%;9~12月全省面均降雨量182mm,比常年同期偏少16%。
6月9日,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自南向北先后入梅,比常年偏早;7月21日自南向北出梅,出梅偏晚。梅雨期持續43天,梅期偏長,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2位。梅雨期間全省平均雨日26天,累計雨量543mm,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的2倍,是多年平均梅雨量的2.5倍,僅次于1991年,其中,淮北地區510mm,江淮之間509mm,沿江蘇南642mm,均居歷史同期前列。
水 情 入梅前淮河流域時段來水量位列倒數,蘇北地區發生近20年來最嚴重水文干旱;入梅后太湖、長江、淮河、沂沭泗水系大洪水接踵而至。
長江流域:洪峰流量大、持續時間長,洪峰與天文大潮交織,長江南京鎮江段發生超歷史大洪水。大通站流量超過70000m3/s,持續長達28天,最大流量84600m3/s,列歷史第2 位;南京站潮位自7月18日超過歷史最高水位10.22m,長達6天,最高達10.39m;鎮江站潮位自7月21日超過歷史最高水位8.74m,長達5天,最高達8.82m。沿江支流也出現罕見的全面超警洪水,其中:秦淮河東山站最高水位11.04m,超警2.24m,列歷史第三位;滁河曉橋站最高水位12.00m,超警2.50m;固城湖高淳站最高水位12.31m,超警1.91m;水陽江水碧橋站最高水位13.28m,石臼湖蛇山站最高水位12.91m,均列歷史第二位,超保證水位時間分別長達23天、11天。
太湖流域:發生流域超標大洪水,區域主要河湖站點全面超警超保。太湖平均水位自7月17日超過保證水位,最高水位4.79m、平歷史第三位,超警48天、超保9天。太湖地區骨干河道100%超警、83%超保,最多時有18條河湖30個站點水位超警,10條河湖20個站點水位超保。
淮河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7月17日淮河第1號洪水生成,吳家渡站最大流量達8250m3/s,入洪澤湖最大流量超過11000m3/s,7月25日浮山站最高洪水位18.35m、超過鮑集圩行洪區運用水位0.25m,盱眙站最高洪水位15.56m、超警戒水位0.96m;8月10日洪澤湖蔣壩站最高洪水位13.53m,超汛限水位1.03m,低于警戒水位0.07m;受大流量行洪影響,洪澤湖下游淮河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等河道水位超警。
沂沭泗地區:沂河發生1960年以來最大洪水,8月13~14日沂沭河上游山東境內強降雨導致沂沭河發生大洪水,沂河臨沂站洪峰流量10900m3/s,列歷史第三位,港上站洪峰流量7460m3/s(接近1960年歷史最大流量7800m3/s);沭河重溝站洪峰流量5940m3/s,新安站洪峰流量2090m3/s;新沭河大興鎮站洪峰流量達6300m3/s(超1974年歷史最大流量3870m3/s)。南四湖、駱馬湖水位超汛限,8月10日駱馬湖最高洪水位23.24m,超汛限水位0.74m;新沂河沭陽站8月15日最大行洪流量4860m3/s,8月16日最高洪水位10.39m,超警戒水位0.89m。
里下河等區域:里下河等區域發生超警洪水。汛期,受強降雨影響,里下河、白馬湖、寶應湖、淮北等地區先后多次發生漲水過程。里下河興化站3次超過警戒水位,最高水位2.20m,超警戒水位0.20m;寶應湖大汕子閘上最高水位7.22m,超警戒水位0.22m;薔薇河臨洪站最高水位漲至警戒水位4.70m。
(省水利廳)
【防汛部署】根據氣象水文部門汛期全省各流域可能發生大洪水的預測預報,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部署防汛工作,省委書記委勤儉、省長吳政隆多次深入一線檢查指導,4月16日省政府召開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對防汛抗旱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省防指年初即布置全省汛前檢查,及時對各地防汛備汛情況進行視頻調度,并組織區域聯防備汛督察。汛期每日會商研判,科學指揮調度,部署落實防御措施,先后派出31個督導工作組、17個專家組赴全省各地現場檢查指導,各地各級防汛行政責任人上崗到位、履職盡責,精心組織防汛抗洪救災工作。水利、應急、住建、交通、自然資源、氣象、水文等部門健全聯合會商機制,密切跟蹤天氣、雨水情、臺風和汛情變化,及時滾動作出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省級共發布洪水預警75條,省和設區市防指共啟動防汛應急響應94次。全省上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托較為完備的水利工程體系和行之有效的組織指揮體系,實現無重大險情,無人員傷亡、無重大損失。
(省水利廳 季 平 鄭福壽 王 建)
【汛前準備】專項檢查 汛前,組織4個專項檢查組,圍繞尾礦庫、危化品生產存儲點等的安全度汛措施落實、防臺風預案修訂、應急救援隊伍和救災物資準備等情況開展專項檢查,督促各地做好風險隱患和薄弱環節的整改落實。組織中國安能常州分公司、東部戰區某工兵旅、武警機動一支隊等搶險力量到鎮江、揚州等地,現場勘察重點險工隱患,研究制定應急搶險處置方案,落實搶險人員和應急物資,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防汛搶險隊伍建設 按照“全災種、大應急”要求,構建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各類專業隊伍為骨干、社會力量為支撐的應急搶險救援體系。抓好專業力量建設。與中國安能常州分公司和江蘇省水利建設工程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成立“江蘇省應急搶險隊”和“江蘇省防汛應急搶險隊”,落實專業搶險力量280人;與省地質礦產勘查局組建400人的工程應急搶險隊伍;對接中國電建和中國能建集團等6 家央企駐蘇施工項目部,落實抗洪搶險人員2000 余人、搶險裝備200 臺套。強化搶險救援實戰演練。6月下旬,在南京舉辦全省防汛應急搶險救援實戰演練,來自全省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搶險專業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的13 支隊伍,共計400 余名隊員參加培訓演練,通過演練有效提升防汛搶險救援實戰能力。
防汛搶險物資保障 按照數量充足、品種實用的原則,在2019年儲備1000萬元防汛物資的基礎上,2020年實物增儲價值1000萬元、社會儲備價值500萬元,省級防汛物資儲備總價值達2500萬元。同時結合洪澇災害特點優化儲備布局,實現長江、太湖、淮河流域防洪重點區域全覆蓋。
(省應急管理廳)
【防汛調度】針對太湖超標洪水,注重統籌流域和區域,實施錯峰調度、挖潛調度,加快太湖洪水外排力度。針對淮河來勢迅猛洪水,提前降低洪澤湖水位,騰出近8億m3調蓄庫容;洪水入境后用足蘇北灌溉總渠、分淮入沂等行洪通道分泄淮河洪水,避免鮑集圩行洪區行洪。針對沂沭河大洪水,商請沂沭泗局將洪水東調,減少南下駱馬湖和新沂河流量,東調水量占比達41%左右。2020年汛期,太湖兩大出湖口門累計排水35億m3,洪澤湖累計泄洪377億m3,新沂河、新沭河累計行洪89億m3,里下河地區累計排水63億m3,保住鮑集圩行洪區、里下河滯澇圩、淮河入海水道和淮沭河灘地4.57萬公頃耕地不受淹不受澇,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礎。
(省水利廳 季 平 鄭福壽 王 建)

8月26日,受臺風“巴威”影響,淮安洪澤湖刮起5 級大風,洪澤海事部門提前對洪澤湖實施封航。圖為在洪澤區港口內避風的船舶。張建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防汛搶險】按照汛情險情發展趨勢,先后6 批次調派省消防救援隊伍、中國安能常州分公司等救援力量到太湖、長江、淮河、沂沭泗流域前置備勤、險情處置,累計出動2930人次、車輛2200 輛次、舟艇900 艘次,巡查堤壩5100km,搶險救援700 起,營救被困群眾197人,安全轉移撤離5.73萬人。8月12日,盱眙縣腰灘圩出現破口險情后,第一時間派出搶險工作組帶領中國安能常州分公司30 余名搶險突擊隊員趕赴現場,組織開展險情處置工作,在當地政府的配合下,經過40 小時連續作戰,成功完成破口封堵。汛期,累計出動車輛2200 余輛次、舟艇900 艘次,處置管涌、漏洞和滲漏等險情100 余處,巡查堤壩3300km,搶險救援65 起,營救和疏散被困群眾300 余人。
(省應急管理廳)
【干旱災害】4月至6月上旬,全省面均降雨量僅118mm,比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加之2019年汛后淮沂沭泗上游來水持續明顯偏枯,蘇北地區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石梁河水庫等“三湖一庫”總蓄水量一直少于常年同期。隨著6月上旬開始的農業夏栽用水等消耗,湖庫水位快速下降,洪澤湖最低水位降至旱限水位以下0.30m 左右;微山湖水位一度降至死水位31.50m。蘇北地區發生近20年來最嚴重水文干旱。全省共有8個設區市受到干旱影響。作物受旱面積187.44 千公頃,受災面積103.83千公頃,其中成災面積77.54 千公頃、絕收面積0.23 千公頃。因旱造成直接經濟總損失6.49億元。
【抗旱減災】2020年入梅前,江蘇省干旱形勢嚴峻,全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沒有出現“讓老百姓等水栽插、無水栽插”現象,沒有出現大運河航運嚴重擁堵現象,保障城鄉居民生活、農業夏栽、重點工業企業、航運等用水需求。
蓄水保水 2019年汛后一直啟用江水北調和沿江閘站引調水,2月18日起,逐漸加大江水北調調水力度,4月20日起,開始向駱馬湖補水;同時利用洪澤湖、駱馬湖共攔蓄20 多億m3洪水資源。
調水補水 優化配置長江調水水源、節約利用“三湖一庫”蓄水水源、合理攔蓄雨洪資源,實現多水源的統一調度。江水北調各大泵站累計抽水95.0億m3,江水東引累計引水55.8億m3,引江濟太常熟樞紐累計引水5.68億m3,沿江閘站累計引水23.8億m3。在保障水稻栽插大用水的基礎上,兼顧重點工業、大運河航運和生態用水需求。
管水用水 用水高峰期,以5天為一個時段,滾動加密制訂用水計劃,從嚴從細安排各地用水量。
【防御臺風】2020年第4號臺風“黑格比”8月4日凌晨3 時30 分在浙江省樂清市沿海登陸,當日20 時進入江蘇省吳江境內,穿蘇州、南通、鹽城后減弱為熱帶低壓,5日6 時左右從鹽城東北向出海,在江蘇省境內約10 小時。全省無人因臺風傷亡或失蹤。
周密部署 8月3日,省防辦發出通知,要求密切關注臺風“黑格比”動向,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防御工作。4日,根據臺風發展變化,再次向沿江沿海各市發出緊急通知,并于10 時30 分啟動防臺風Ⅳ級應急響應。要求提前組織船只回港避風和人員轉移避險;派出4個工作組到蘇州、無錫、南通、鹽城等市協助指導防臺風工作。
轉移避險 防臺風期間,全省累計召回船只9769 艘,安全轉移人員2.2萬人次,關閉景區17個,關停工地1802個,出動搶險隊員5068人次。
排澇措施“黑格比”影響江蘇期間,江蘇省長江、太湖仍處高水位運行,各級水利部門按照防臺風預案要求,調度沿江沿海閘泵聯合運行,搶潮排水,控制區域河湖水位,為臺風可能帶來的降雨騰出調蓄空間。
(省水利廳 季 平 鄭福壽 王 建)
【地質災害】2020年,江蘇省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全年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險(災)情43起,其中險情37 起(崩塌12 起、滑坡25 起),災情6 起(滑坡3 起、崩塌3 起),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17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
(省應急管理廳)
【地質災害預防】全省派出地質災害防治專家指導組588 組、1664人次,排查巡查4786 點次;其中出動省級專家應急調查60余次、出具應急調查簡報55 份。江蘇省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全年全省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1021 處,危害性較大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239 處,威脅人員1.4萬余人,威脅財產約10.1661億元。建成18 處典型隱患點突發地質災害監測站,累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3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24 起。全省各地開辦地質災害知識講座和業務培訓24 場次,培訓人數1405人。2020年新增專業監測站(點)23 處。加強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汛期以來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媒介共發布預警信息3次,成功預報24 起險(災)情。全年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經費5.67億元,共完成39 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避險搬遷人員2597人。
(省自然資源廳 省應急管理廳)
【林業生物災害】2020年,全省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10.21萬公頃,同比下降15.46%,監測覆蓋率99.29%,無公害防治率88%,成災率控制在18‰以內。危害中等偏重、局部成災,主要風景區、交通要道兩側、重要窗口區域的樹木葉片保存率達95%以上。松材線蟲病疫情趨于穩定,但疫情范圍有所擴大;美國白蛾疫情在蘇南和蘇中地區擴散,危害程度加重;楊樹食葉害蟲小幅危害,基本保持有蟲無災狀態。開展松材線蟲病疫木檢疫執法專項行動,全省組織執法行動120 余次,出動執法人員1500 多人次,排查涉木單位1738 家,辦結全省首例違法調運染疫松木的刑事案件。
【林木病蟲害防治】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南京海關印發《江蘇省蝗蟲防控方案》。開展美國白蛾、舟蛾類楊樹食葉害蟲蟲情監測調查,及時發布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趨勢報告和預警信息,累計發布林木病蟲情報200 期。開展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工程治理,徐州、宿遷、鹽城、連云港等地16個縣(區)開展飛防作業,飛防面積23.33萬公頃。推進無公害防治,2020年全省釋放管式腫腿蜂700萬頭、周氏嚙小蜂13.5億頭、花絨寄甲1300萬頭。
(省林業局 王道敏)
【地震災害】2020年江蘇省及鄰區(30.5°~36°N,116°~125°E)共發生ML ≥2.0 地震135次,其中ML3.0~3.9地震13次,ML ≥4.0 地震1次。最大地震為9月8日山東青島海域ML4.0 地震;江蘇陸地未發生ML ≥4.0 地震,共發生ML3.0 以上地震5次,最大地震為3月3日南京ML3.4 地震。
全年江蘇陸地共發生ML ≥2.0 地震32次,其中ML ≥3.0 地震5次,分別為3月3日南京鼓樓區ML3.4、7月28日南京溧水區ML3.0、8月21日蘇州吳江區ML3.0、9月24日淮安淮陰區ML3.2 和12月25日南京江寧區ML3.3 地震,其中4次發生在長江以南地區,有3次發生在茅山斷裂帶及其以西附近地區。江蘇淮安地區小震自2018年3月活動以來,2020年活動頻次顯著降低,僅記錄到小震活動36次(2019年169次),其中ML2.0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為9月24日ML3.2 地震,該地震也是該地區2018年活動以來記錄到的最大地震活動。
全年近海海域共記錄到ML ≥2.0 地震46次,其中ML3.0~3.9 地震4次,ML ≥4.0 地震1次,為9月8日山東青島海域ML4.0 地震。2020年近海海域地震活動水平相對較弱,僅記錄到3.0 以上地震5次,低于2018年15次和2019年10次。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省測震臺網共分析處理本省陸地及鄰區地震事件244條,對江蘇省陸地和毗鄰地區共發生13次有影響地震事件,自動震情信息均在一分鐘內產出自動結果并發送。各級地震部門強化地震監測臺網運行維護,做好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工作,確保全省地震臺網穩定運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測震臺網業務運行評價系統統計的結果顯示,2020年度江蘇省測震臺網40個參評臺站的實時運行率為99.03%。江蘇參加全國監測預報資料質量評估共獲35 項前三名。完善地震事件參數速報和非天然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技術系統,自動鑒別準確率超過90%。省地震局強化宏觀異常核實,及時會商研判,準確把握震情變化趨勢,全年完成異常核實報告15篇,上傳零異常報告115 份,處置預測意見1 份。加強震情會商研判,會商結論和震情趨勢判斷意見基本符合實際情況。強化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完成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監測技術系統升級項目和華東片區地球物理臺網設備更新升級項目。完成國家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中東臺、大豐、射陽、濱海等8個基準站的設備安裝,完成所有54個一般站的設備安裝。按照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統一建設步驟完成江蘇省地震預警中心監控展示大廳、預警機房裝修改造、監控顯示系統、模塊化機房安裝部署等工作。應用省大數據中心信息化資源部署地震信息服務平臺。成立地震電磁研究中心,在高郵市征地6.73 公頃建設電磁觀測實驗基地。推進預警工程江蘇子項目建設。
【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啟動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和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制定印發《江蘇省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制改革設計方案》,夯實震災預防工作基礎。2020年4月,省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要求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全面推進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2020年,全省累計開展26個區域共計300km2的地震區評工作,先后完成南京溧水經濟區、南京生態科技島、南京市江北新區核心區、南通港閘經濟區、南京六合西南片區、如皋高新區等8個項目的區評工作。做好全省抗震設防要求審批項目的網上公示及信息公開工作,省地震局全年推送行政許可數據37條。連續第三年開展《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執行情況檢查,共檢查一般工程330 項,執行率100%。開展全國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大檢查,在實地督查、現場檢查及分析匯總各地報送材料的基礎上,向中國地震局報送檢查報告。履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審查職責,全年共受理安評報告44 項,完成37 項重大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批復,完成震害防御成果轉化項目25 項。推進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及成果應用,完成新沂市活斷層探測項目總驗收,推進鹽城活斷層有關潛在震源區調整相關工作。完成宿遷市活動斷層探測成果技術服務系統建設并移交。與新沂市人民政府就活斷層探測成果的實際應用進行溝通協調,落實郯廬斷裂帶新沂段活動斷層避讓范圍,為城市規劃和項目選址提供地震安全服務。在活動斷層通過主城區的宿遷市,建設工程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嚴格按照城市活斷層探測成果進行審批和建設。
【地震應急保障】省地震局聯合省應急廳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防震減災和應急工作的指導意見》,理清“防”和“救”的職責分工,強化協作聯動、資源共享。有效處置有感地震事件。3月3日南京市鼓樓區發生3.0 級地震、12月25日南京市江寧區發生2.7 級地震,省地震局第一時間啟動有感地震應急響應,派出現場工作組,聯合南京市地震局開展現場調查。在微博、微信上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回應民眾關切,嚴密關注網絡輿情發展,開展地震科普宣傳。
【防震減災法治建設】配合開展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實施評估和地方性法規制度修訂工作。《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地震預警管理的決定》被省人大確定為2021年立法計劃正式項目。組織編制《活動斷層成果探察報告編寫規則》。開展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地方標準研究,《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規范》列入2020年度第一批江蘇省地方標準項目計劃。印發《江蘇省地震局行政執法公示辦法》《江蘇省地震局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辦法》《江蘇省地震局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辦法》。推進地震權力事項實施清單和辦事指南標準化建設工作,按要求開展權力事項監管,并及時報送監管數據。
【防震減災宣傳】省地震局圍繞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全國科普日等重點宣傳時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和宣傳工作。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選拔賽、安全應急科普知識網絡競賽、“防震減災科普基層行”等活動。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全年全省共5 家獲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資格,新認定6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創作完成《地震科普,我們一齊努力》《應急避險小貼士》《居家防疫期間如何做好地震安全準備》《科學識別地震謠言的方法你都GET了嗎?》《地震人》《地震局的功夫》等6部創新科普微視頻,線上觀看量累計300多萬次。圍繞“5·12”全國防災減災日首次開展“憶汶川、觀臺網、學科普”網絡直播活動,直播同步在騰訊新聞、新浪微博、抖音、快手、今日頭條、中國應急信息網、國家應急廣播網等平臺播出,首次登上央視頻、央視云聽等央視融媒體平臺,觀看總量達260 多萬人次,其中微博觀看量72萬人次。
(省地震局 杜成航)
【森林火災】2020年,全省共發生一般森林火災2 起,過火森林面積0.78 公頃,受害森林面積0.73 公頃,火災發生率、受害率和控制率等指標大大低于國家標準和省政府責任狀要求,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確保節假日和重點時段的森林資源安全。
(省應急管理廳)
【森林火災預防】開展森林防火專項整治行動,全省林業系統共派出檢查督查組5788 批次共計23239人次,對國有林場、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森林經營單位開展隱患排查整治,排查出一般問題和隱患457個,整改率100%。經批準增設森林防火處(安全生產管理處)作為省林業局內設機構,配合省委編辦將中央編辦下達江蘇的53個森林防火專項編制,落實到全省森林防火重點縣(市、區)。省林業局與省監獄管理局建立監獄毗鄰地區森林防火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月”“安全生產月”活動,舉辦第11 屆全省林業系統森林防火技能競賽,10 支森林防火專業隊進行負重越野、滅火彈投擲、水泵接力、消防水車滅火、綜合撲火技能課目競賽,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全省發生森林火災2 起,過火森林面積0.73 公頃,無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分別為上年同期的28.6%和6.5%,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國務院督查組肯定。
(省林業局 王道敏)
【森林防火專項檢查】全省開展秋冬季森林防滅火工作專項檢查暨打擊森林火災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939人,派出檢查組1415個,參與人數6041人,查處、制止違法用火192 起,行政處罰5人。
(省應急管理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