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玉輝 金 昭

《老有所為》 攝影 / 梅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為我國“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指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我國歷史性地解決農村絕對貧困問題,建立緩解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貧困治理的主要任務。因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這其中就包括建立健全低收入老年人口養老服務幫扶機制。
低收入人口有著不同的稱謂,學者們用“夾心層”“低保邊緣戶”來界定低收入人口,它們一般是指家庭成員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標準,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且因無法被納入低保而造成生活實際存在一定困難的家庭。在農村低收入人口包括因病致貧戶、低保邊緣戶、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戶和特殊困難群體。而這其中低收入老年人口就屬于特殊困難群體。農村低收入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特別是老年殘疾人、失能老人的養老服務短板特別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低收入老年人口的養老住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在我國,“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會固執地選擇居家養老。因此,在除了建設養老院等公共設施的需求外,針對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反映的“住不起、住不上、住不好”等突出問題,政府和社會方面要滿足農村老年人個人住房的建設和質量的需求。
其次,農村地區空巢老年人數量持續增加,而大部分子女外出務工,無法贍養與照料父母,使得家庭養老的功能逐漸減弱。而家庭養老是我國農村最主要、最普遍的養老方式,農村老年人在潛意識內對兒女盡孝有更大的期許,因此對比其他的政府和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另一方面,由于經驗缺乏,現代社會化養老體系的不健全,在短時期內家庭養老不會被其他養老方式所取代,仍然是我們的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經受家庭規模縮小、人口流動、老齡化等因素的挑戰,使得家庭養老的數量和質量均有下降的趨勢。
再次,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顧,農村低收入老人在生活照料、醫療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保障。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直接影響其對生活照料需求的強弱,在農村,老年人總是小病不醫、拖延治療,使得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更加不理想,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將會大大提高。而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由于經濟條件不允許,對生活照料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醫療保健需求高是由其身體機能下降、慢性病高發、生活環境差、勞動量大等決定的,而農村醫療條件落后、健康體檢意識也不夠,使得低收入老年人口的醫療得不到保障。
最后,農村擁有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其中需要得到特殊照顧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數,比如老年殘疾人、失能老年人等,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專業護理,而這項護理工作繁雜,需要一定的護理知識和急救知識,懂得如何與老年人相處并且需要耐心十足。但這樣復雜的工作卻享受不到相對應的工資待遇,導致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到養老院工作,養老院的專業護理人員存在著嚴重缺口。
反觀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養老需求,最基礎的需求還是經濟需求,農村老年人口沒有退休金,也有達不到低保戶和兜底條件的老年人口,他們在經濟上的需求更加緊迫,急需政府財政補貼以及社會參與養老服務的人員動員與資金投入。
因此,為了建立健全低收入老年人口養老服務幫扶機制,在“十四五”期間,要逐步完善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養老服務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養老服務與其養老需要相匹配,以及不同養老需求的實現手段的有效銜接,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對經濟需求的重視,采取多種渠道給予經濟補貼。一方面,政府根據農村低收入人口分布情況以及低收入人口收入等級情況對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進行分類,有序地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制度層面有所體現,兼顧標準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借鑒之前國內外對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幫扶的經驗,因地制宜,積極推出適合農村本地低收入老年人口的服務項目,并且呼吁更多的社會群體、組織等參與進來,形成社會合力。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到此項活動,滿足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的基本經濟需求。
二是建設養老機構,同時加強居家養老的住房保障。建設農村養老院,在政府財政支持及各慈善組織、宗教團體人員支持下增強此類機構的供養能力;完善配套設施,包括房屋布局、樓梯臺階和扶手、健身設施和娛樂場所等的設計與安置;拓展服務項目,安排義務駐院醫護人員、定期進行慈善文藝匯演,等等,使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能夠免費得到醫療保健、緊急救助、精神慰藉方面的滿足。
三是強化家庭養老功能,減輕政府負擔。首先,政府要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使更多農村青年能回歸家鄉,同時,減稅降費,吸引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歸鄉創業;其次,對于一些在家務農并承擔父母養老費用,但在經濟方面存在困難的年輕人,政府可以在農閑時安排兼職崗位、減免部分稅收,或是發放一定的經濟補貼;最后,對于農村低收入家庭的留守兒童,要為他們提供教育資源,減輕低收入老人子女在撫養孩子上的經濟負擔。
四是開通健康醫療綠色通道,開展智慧醫療。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在健康狀況和醫療服務可及性等方面始終處于較低水平,對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進行精準排查,對患有慢性疾病需長期用藥的低收入老年人口進行登記和定期的藥品幫扶。建立“智慧醫療”信息平臺,實現“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保障”的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口的養老醫療服務。
五是養老服務對口人才培養,通過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提供專業服務。各高校的醫學院及各類醫學職業院校要承擔起對養老服務的宣傳教育責任,并且在具體實踐中,要根據農村低收入人口養老需求對現有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增設一些與老年人醫療保健、慢性病養護、緊急救助和康復訓練等有關的教學內容,或成立專門的學習小組,調動學生對于養老服務教育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開展假期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前去養老機構慰問老人、診治老年人病情,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政府和學校進行畢業生就業意向的對接,制定醫學畢業生選擇養老服務進行就業的激勵方案,并且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高校畢業生向農村敬老院提供專業養老服務,使更多的高校畢業生愿意扎根農村,從事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服務事業。在從業過程中,當地政府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生活補助,比如在落戶、購房、子女上學等方面為他們提供優惠,解決這些專業人員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