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
烏丹星,醫學博士,1977年考入白求恩醫科大學,1982年畢業留校,1991年赴澳留學;后獲得醫學學士、藥理學碩士及澳大利亞墨爾本(Monash)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轉入法律界及商界;2001年回國工作,多年從事健康管理及老年產業研究并堅持社會實踐,曾榮獲“2012中國健康產業個人突出貢獻獎”“2015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2018年8月22日,她正式接手大愛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愛城”)養老板塊,擔任集團副總裁、養老運營公司總經理、香河項目總經理,躬身實踐,勇于實踐,成績斐然。本刊登出女丹星女士三年問道的感悟,以饗讀者。
2018年8月22日,我正式接手大愛城養老板塊。身兼三職:集團副總、養老運營公司總經理、香河項目總經理。一竿子插到底,一干就是三年。
構建大愛城養老商業模式及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及養老運營體系;帶出一支能獨立作戰的養老運營管理團隊。
入住人數:從接手的22位長者,到今天的503位;
月費收入:從不到300萬元,到如今的過1000萬元;
運營成本:以每年5%~10%的速度遞減;
人力成本:從占運營成本70%以上,連續下降控制在50%以下;
營銷業績:以服務促營銷,三年10億元的貨值去化60%,給集團回款近6億元;
客戶滿意度:連續三年95分以上;
客戶流失率:因服務不佳造成的客戶流失率為零,整體客戶流失率不到3%;
員工流失率:三年平均1.5%;
管理團隊:高度穩定并迅速成長;
體系建設:五大體系構建完畢并初見成效;
企業品牌:進入養老行業綜合評價前10位。
客戶價值:讓大愛城養老的一句口號“老了,更幸福”扎扎實實地變為了落地行動,使長者獲得了高度體驗感和幸福感及“家”的歸屬感。口碑傳播和以老帶新,成為了營銷主流。
員工價值:良好的工作環境、穩定的工作收入、受尊重的企業文化,培訓帶來的成長,讓員工獲得安全感和穩定感及集體歸屬感。
企業價值:為企業持續增效減虧;為企業創造了被客戶認可的養老文化,并確立了大愛書院養老服務品牌;構建并驗證了“養老產品體系”“養老服務體系”“養老培訓體系”“養老運營管理體系”和“養老品控及風控體系”。
第一,市場不是我們說了算,客戶也不會按你預計的比例來。我們根據項目定位,認為來的客戶應該是年輕活力長者(因為項目地處城市近郊,交通、醫療、購物等都不是十分便捷)為主時,首批入住的100位長者的平均年齡,卻在80歲以上。當我們認為,高齡長者應該選擇住在醫療資源最集中的養老中心時,最高齡96歲的長者,卻依然選擇住在了活力公寓,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當我們預計80歲以上高齡長者需要接受等級照護的比例應該在20%左右的時候,實際比例卻不到10%。
結論:干養老要有Hold住的本領,來了什么客,都能接得住。
第二,養老服務不是無止境,而是有節有度。
為了促銷和入住率,我們對第一批100位長者,傾盡了所有大愛和無止境的服務,贏得好的口碑和促銷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日后的“弊病”:長者形成了一種認知,我需要什么,你就應該無償提供什么,服務變成了無邊界無止境,換句話說,把長者“慣壞”了。當入住人數達到500人后,我們不得不開始扭轉“過度服務”的問題,開始增加有償服務;但是,為時已晚,遭到了先期入住長者的強烈抵抗和后期入住者的不斷攀比。
結論:別怕開業初期有難度,自始至終,保持服務體系及價格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三,養老產品及營銷政策是否應該因需而變。
一般民企及老板,包括有決策權的管理者,比較習慣和喜歡我行我素。我定產品、我定價格,當看到別人有什么好的新鮮的玩意,就想玩玩,就想改變。我們認同,在產品上市初期,因為對行業及產品缺乏了解和認知,調整及改變實屬正常。但是,養老產品及營銷政策的調整不宜過頻,保持一致性、持續性、穩定性十分重要。前后客戶,互通信息,不可避免。一旦發現收費高了低了,條款多了少了,待遇深了淺了,都會導致日后無休止的爭議。
結論:前邊費力,后邊省力。制定任何規定,都需慎之又慎,不可任性。
第四,管理能力是干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我一直堅信: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但是,三年的實踐告訴我: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培養出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被理解和接受。我認為很簡單的東西,在他人眼里,不一定簡單;我認為應該不用費力就能做到的,但在他人手中,就可能做不到。最后,我干脆直接授權讓一線放手去干,不講理論,不講道理,只給方法,只給授權。干得對與不對,接受結果考驗,愿付代價。以這種方式和心態管理,結果還不錯。

結論:放下“教育者”的心態和思維,用“企業家”的方式干一線。
第五,用極簡方式用人干事,才能獲得極佳效果。一開始用人,總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其痛點在于:我希望達到的結果,對方總是達不到;我希望一份好的年度計劃,手下不會寫或寫得不好;我希望有工作執行方案,手下不會做或者做得七零八碎;我希望執行中做到流程化、表格化,但手下不知道怎么做;我希望一場賞心悅目的PPT展示,手下給我的卻是語無倫次、亂七八糟。與團隊磨合,是一個艱難痛苦的過程。我后來的解決辦法是改變我自己。“去把活兒干了,用你自己的方法,我什么都不要求。”每人手中一張任務清單,按項執行,照單考核。用極簡方式干事,用極簡方式溝通,用極簡方式考核,效果還不錯。
結論:別太在意高大上的“管理儀式感”,企業就是要結果、要效率。
第六、如何滿足客戶需求和應對客戶投訴。
“十二字方針”:信息同步、單點閉環、扁平決策。
信息同步:任何事情發生,不論大小,第一時間管理群信息同步。信息同步的重要性,在于能在最短時間內,為集體決策提供時機和處理的一致性。信息不對稱,是養老機構管理重大風險之一。
單點閉環:事情發生在誰的手里,誰就是這件事的第一責任人。此人(不論哪個部門、什么職務職位)都必須完成整件事情的完整過程:接受信息-同步信息-整合資源-處理完成-匯報閉環。“責任甩鍋”是一些養老機構的家常便飯。“第一責任人制”能夠有效規避“責任甩鍋”。
扁平決策:層級過多過于復雜,一級上報一級,等待再加等待,是養老機構組織構架中的通病,至今很難改變。真正做到給一線授權,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簡單地就能夠達成的一件事。我用狠一點的激將法:“遇事別找我!”“找我的時候,也是在證明你不行。”無論出于面子自尊,還是認識到自己需要獨立,日后遇事,他們找我的概率都大大降低。
結論:訴求無止境,各種滿足靠大家。放下自己,才有大家。
第七、激勵是就事論事、立馬兌現。激勵,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起到激勵作用;用不好,起到相反作用,引起一系列負面效應。最好的激勵方法,不是月度、季度、年度評優選秀,而是就事論事,立馬兌現。比如,各種不可預料的事件或額外任務,是養老機構常事。一遇這種情況,凡是立即沖上前的、把活兒干了、把事兒擔了的,就是有責任擔當、有奉獻精神的好員工好管理者,一律給予獎勵,當即兌現。相反,淡化按照時間軸設定的評優選秀走形式,往往是為了指標硬選。
結論:不要把激勵當賞賜。多勞多得、多擔多得天經地義。

第八,經營之道,道在哪里。經營之道,道在開源節流。開源,很難。漲費用,猶如一場戰斗。初期,只能在節流上下功夫。為什么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人們的傳統觀點:成本與一線員工無關、與長者無關、與中層管理者無關、與部門無關,只與項目總負責人有關。這種狀態如不改變,累死總負責人,成本也控制不住。培養全員成本意識,各部門開啟獨立核算,管理者不漲工資的“要挾”(總人力成本死控),這些都是一把手死磕成本的手段和招法。
結論:全員成本共識及管控機制,才是養老經營的道中之道。
第九,最大的風險在哪里?養老運營最大的風險,不是長者身體突發事件,不是護理員不斷流失,也不是市場和政策的變幻莫測,而是缺乏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內在基礎,是共識。誰的共識?長者的共識、家屬的共識、員工的共識、管理團隊的共識。一切共識,都是文化。
文化的外在體現是尊重。對誰尊重?對長者、對家屬、對員工、對管理者、對供應鏈、對合作伙伴、甚至對競爭對手尊重。一切尊重,都是文化。
文化的實現方式是溝通。與所有人保持長期穩定的溝通渠道,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
文化的價值是風險的降低和品牌度的提升。有了共識與尊重,就能很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護理員也會把機構當成家。面對一切變幻莫測的“幺蛾子”,唯有文化,方能制勝。
結論:養老文化塑造,可以通過努力,把一句空話轉化為價值。
第十,永遠擺正心態和位置。一線運營,躬身入局,重要的是心態。不論過去你是誰,你曾經多么厲害、多么輝煌,到了一線,就是一名“戰士”。到了養老“戰場”,就是結果為王。比你能力水平低的,不要瞧不起;比你能力水平高的,別羨慕嫉妒恨。永遠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永遠懂得山外有山。沒有受到重用時,自己重用自己,給自己加碼增負,提出更高要求。受到挫折委屈不公時,自己放松自己,睡覺休假遠離是非。學會放下,才有更長久的未來。
結論:企業能不能活,我決定不了。但能不能活出自我,我一定說了算。
三年,不長也不短,養老運營,一個周期。感謝大愛城給了我機會和平臺,感謝團隊對我的理解和包容,感謝長者們對我的信任與支持;感謝業內同仁的幫助和鼓勵,感謝養老事業給我的福報,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給我的機遇和挑戰。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為中國養老事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