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漢區社會福利院 譚小英

譚小英與老人親切互動
我是武漢市江漢區社會福利院(以下簡稱“福利院”)的一名養老護理員技師,也是福利院附屬醫院的護士長。作為一名來自養老服務行業的代表,前不久獲得了湖北省“2021年荊楚工匠”殊榮,我感到十分光榮和激動,也更加堅定了為養老事業奮斗的信念和決心。
2003年進院以來,我就愛上了養老服務這個職業,始終把“為老人服好務”作為自己的追求。日復一日地勤于學習、苦心鉆研,練就了過硬的護理技能,曾先后獲得全國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一等獎、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武漢市大城工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我院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達67.5%,是護理工作的重難點。我的工作主要是為這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醫療、生活護理服務。為了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服務標準及流程。為了使自己的護理動作更加輕柔、規范,我經常把家人當作護理對象,一遍遍地對照標準反復練習,直至爛熟于心、運用自如。
日常工作中,無論是給老人打針喂藥,還是翻身喂飯,我都一絲不茍,讓老人能感受到我的用心。老人及家屬對我工作的肯定和贊揚,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個護理員光有愛心和工作熱情是不夠的,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才能將更好為老人服務落到實處。
通過長期自學,我順利取得全國養老護理員技師、全國養老護理考評員、中級護師和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多個職稱,參與編寫國家級百萬字行業指導叢書《養老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用手冊》,與同行分享養老護理經驗。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取得全國養老護理員職業大賽一等獎后,我深知自己的責任是要帶動院里所有的護理員一起進步。在院領導的信任支持下,我承擔起了培訓全院護理員的職責,通過每月兩次“以點帶面”的培訓,提升了整體護理的專業性,提高了服務質量。

譚小英在工作中

譚小英協助老人進行智力訓練
除此之外,我還將自己的專業技術輻射到院外,多次應邀給職業院校學生指導實操,給其他福利院員工講解老年人基礎護理知識。經常作為裁判和指導老師在院內院外參與各類崗位練兵、崗位技能競賽等活動。
在院全方位激勵機制引導和我的影響帶動下,全院護理員愛崗敬業、崗位成才蔚然成風。近幾年,我院先后有3人奪得全國大賽一等獎,6人奪得省市競賽一等獎。特別是在武漢市首屆養老護理員職業競賽中,前10名選手中我院就占了5名。這種少有的人才集聚優勢見證了在崗培訓的重要性,不僅為省市養老服務行業爭得了榮譽,也顯著提升了我院整體服務質量,支撐著我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成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的一面旗幟,被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評定為五星級養老機構。
2010年,我院實施“醫護衛一體化”醫養結合的創新模式。實行由護理主管、醫生、護士、護理員于一體的巡查小組,輪流值班制度。讓入住老人“小病不出門,大病專家到床邊”,解除了老人及家屬的后顧之憂。作為護士長,我是這項全新護理模式的先行者,在做好醫療護理時,還嚴格地按服務流程、服務標準做好100多項生活護理。
曾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因高位截癱長期臥床導致整個臀部腐爛不堪,傷口深可見骨并長蛆,治療難度非常大,被很多醫院和福利院拒收。剛來時,老人脾氣暴躁,每次換藥都極不配合,有時還罵護士,但我知道老人其實是對自己的病情感到無望才會如此。我們一邊安慰和鼓勵老人,一邊積極治療,每次換藥時間都長達2個小時,在生活上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特別制定了護理方案。經過我們專業的醫療護理和細致的生活護理,傷口創面越來越小,老人不再發脾氣了,對我們也有了笑臉,又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這項醫養結合的創新探索,給院里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的老人帶來了全方位的體驗,醫療服務更加優質便捷。改革成效顯著,受到老人及家屬們的普遍歡迎和認可。他們切身體驗到福利院這個充滿愛心與活力的大家庭就是自己的家!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院面臨嚴峻的考驗,全院24小時封閉式管理。我所在的病區當時主要負責發熱老人的隔離觀察和治療工作,責任大、易感染,當發現有的護士進病房有顧慮,我就帶頭沖在前,做出表率,打消她們的懼怕情緒。在我看來,自己當時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把團隊成員凝聚起來,讓大家不害怕、不退縮。我深知自己是護士們的“風向標”,是她們的“主心骨”,我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緒掛在臉上。100多個日日夜夜的堅守,我們與院里700多位老人吃住在一起,沒有回過一次家,為老人們筑起了一道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防護屏障,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福利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先進集體”稱號。
18年的職業生涯,讓我深深領悟到了人生奮斗的意義,衷心感謝各級工會組織和領導的關心愛護。我會更加熱愛養老服務這個平凡而光榮的崗位,牢記使命,不斷發揚工匠精神,用汗水描繪更加壯美的“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