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冰 山西省煤炭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是建筑工程的初始工作,更是影響工程質量、成本、安全性等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應對這項工作引起重視,并思考如何才能對結構設計進行實時有效控制。BIM 技術是一項能夠通過可視化手段綜合反映建筑信息的建筑技術,將這項技術與建筑結構設計充分結合,利用BIM構建建筑模型,然后在模型上逐漸調整設計細節,由此就可使建筑結構設計逐漸完善,保證后續施工的順利進行。
BIM 的中文名稱是建筑信息模型,英文全稱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的含義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為工具和過程。就工具而言,我們可以將BIM模型看成一件工具,是相關技術人員結合建筑工程各項數據所制作的三位模型,模型上詳細記錄著工程數據,可為工程管理提供有效指導,因此可以將其看成輔助性產品。就過程而言,BIM模型從開始的建立到最后投入使用有著一整套的詳細流程,使用過程中還能分享信息,從而可作為一個大型建筑資源數據庫使用[1]。多數人對BIM的理解都存在偏差,認為BIM只是建筑的3D模型,其實這只是BIM的一方面,BIM不僅具備3D模型的一切功能,同時也能夠操作、儲存和共享信息,它是建立在計算機基礎上的新型建筑理念,不僅功能強大,而且資源極為豐富,可創新傳統建筑施工設計,促進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BIM分別由產品模型、決策模型、過程模型等共同組成,三者是BIM的基礎,保障著BIM各項功能的發揮。
BIM的概念一經提出就獲得了廣泛認可,且建筑領域針對BIM 做了大量研究,對其功能做了如下總結。第一,BIM 具有可視化特征,這一特征是BIM最為明顯的,其可在建立模型之后將建筑工程各項細節直觀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且可體現在工程的全部環節,可讓人們通過模型直觀感受工程的變化。第二,BIM具有協調功能,BIM可以協調建筑工程的各項信息,促進信息在內部的順暢流通,這樣就不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進而令各部門能夠默契配合,使工程進行中的各種問題都能夠得到迅速解決,進而達到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第三,BIM可模擬性。在工程進行期間,可使用BIM對有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模擬,或者模擬工程在結束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在設計和建設階段加以控制,這樣便可保證工程質量。第四,BIM可優化設計。建筑工程的復雜性比較高,如果存在還沒有完善的內容可能難以被及時發現,而通過BIM 模型可使不完善的部分直觀呈現,然后可通過操作模型進行優化。第五,可利用BIM模型詳細描繪工程管線圖,然后改進管線布置方案,以此促進建筑功能的完善。第六,利用BIM 可對工程實施一體化管理,從設計到運營都可參考BIM模型,極大提升了管理成效。第七,平衡參數。制作BIM 模型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參數誤差,整個模型就會隨之改變,因此結合模型的變化即可有效控制誤差。第八,BIM 具有完整的信息,且工程邏輯關系和拓撲關系十分完善,能夠顯著提升工程描述的完整性。
應用BIM 技術開展建筑結構設計,需要明確的要點和難點共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應用BIM技術不能完全拋棄2D設計習慣,并要保證連貫設計,明確每個環節數據的呈現形式。第二,相關人員應熟悉BIM模型的應用方式,保證將3D模型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必要時可參考2D效果圖。第三,保證BIM模型數據和數據庫之間的連接。
通常在正式開始建筑施工之前都需要結合圖紙進行碰撞檢查,避免不同施工內容發生沖突,導致工程難以順利進行[2]。因此,應將碰撞檢查體現在BIM模型中,然后利用三維模型開展碰撞檢查,達到減少施工問題和降低錯誤率的目的。
這一點主要針對的是結構模型和結構分析模型,以某工程為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設計人員通過以下方式開展了相應工作。第一,向計算機中導入建筑模型,這一步使用的軟件為Revit,導入之后對建筑模型的有效性進行分析。第二,完成分析工作且確定模型有效后,在Revit 軟件中導入建筑結構的分析模型,建筑結構模型的構建工作就可以基本結束(見圖1)。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為避免丟失數據而影響模型的后續分析和使用,在BIM模型轉換過程中要合理更改重要數據,同時視圖比例應以1:1 進行控制,避免出現過大的圖片輪廓線,隨后再詳細分析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保證后續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圖1 Revit轉換模型
建筑施工必然會涉及各種類型的預埋件,而且預埋件的數量還比較多,因此一定要在設計階段做好預埋件的布置工作。但由于預埋件的布置較為復雜,對設計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為了保證后期施工質量,可以利用BIM 模型布置預埋件,先在模型上明確各種預埋件位置、數量等。比如,科學選擇和布置吊鉤形預埋件、確定預埋件的位置等,設計過程中應提前了解預埋件布置要求,然后將布置要求也體現在BIM 模型中。另外,應著重強調梁板、墻體等部位的預埋件,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預埋件和梁板等施工發生沖突的情況。以圖2 為例,該圖是利用BIM 模型設計的預埋件,在模型上科學規劃了預埋件洞口,保證了后期預埋件施工的順利開展。

圖2 BIM預埋件布置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雖然已經普遍運用了BIM 技術,但鋼筋設計一直是弱項,大多數軟件都無法和鋼筋設計充分融合。對此,筆者結合某酒店建筑對此做了簡要分析。該酒店高達150m,建筑面積為4萬平方米,設計過程中使用的鋼筋軟件為Proconcrete,BIM軟件為Revit,從鋼筋規格選擇、配筋等入手構建了鋼筋設計的BIM模型,如圖3所示。設計過程中首先全面分析工程信息,同時構建整體的鋼筋設計模型,最后將模型相應位置和具體數據與工藝進行關聯,然后再優化改進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最后完成BIM的鋼筋設計[3]。

圖3 BIM鋼筋設計
在BIM 模型中對框架尺寸進行確定,為保證框架結構的抗側剛度,使框架在地震影響下不至于損毀,不應選擇過強的框架梁,因此將鋼筋混凝土框架柱控制在6m到8m之間即可。如果對空間的要求比較高,可以模型中采用大柱網的設計形式,但要注意,選擇這種形式必須明確標注梁柱截面尺寸。如果是飯店、醫院等小空間、多墻面型的建筑結構設計,可以在模型中選選擇小柱網梁截面。
設計過程中應在模型中體現出框架梁中心線和柱中心線的重合,如果二者不能重合,應測試柱子偏心是否會受到梁荷載的影響[4]。為了梁軸線和柱軸線的偏心距能夠得到合理控制,同時又能很好地承托墻,可在這部分設計中標明處理方法,比如可使用挑板承托的方式。實際偏心距應以柱截面為基礎進行控制,具體應控制在柱截面的1/4.如果抗震要求高,同時偏心距無法控制在1/4,就應在模型中明確處理辦法,比如通過增設梁水平加腋等,但同樣要測試梁荷載對柱子偏心的影響情況。
總之,設計過程中,應在BIM 模型中明確框架形式,比如橫向承重、縱向承重、雙向承重等,另外由于地震和風對框架的影響大多都是側方向作用力,因此還要對框架的抗側力結構加以明確。關于柱網尺寸的設置,在框架高度方向和各層平面應保持一致,同時避免偏心過大。
綜上所述,建筑結構設計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對后續施工質量有很大影響,而使用BIM技術開展建筑結構設計,可保證設計工作的穩步進行,為后續施工提供有效參考。本文首先對BIM 技術作了簡單闡述,隨后分析了BIM 技術在預埋件、鋼筋、框架等方面的應用,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進而為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