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本紅,仲釗強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管理工程學院;2.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在互聯網產業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創新形式以及內容的多樣化使得其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增加,傳統封閉創新方式已無法適應日益更新的產品要求和用戶服務要求。同時,伴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僅依靠自身資源很難滿足市場終端客戶的多樣化需求[1]。因此,企業必須提高自身開放度[2],通過平臺創新轉型保持自身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平臺型企業通過緊密聯系用戶、第三方服務商等利益相關者主體,充分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以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同時實現創新要素在不同主體以及整個行業環境之間的流動共享。平臺企業創新既包含平臺基礎運作程序創新等產品創新,也包含資源整合能力、方式等服務創新,不管是產品創新還是服務創新都應當從服務視角加以思考[3]。在互聯網時代,大力發展開放平臺已成為傳統企業實現價值共創、合作共贏的必然選擇。
平臺創新需要復雜的知識技能以及資源整合能力,單個企業難以擁有眾多核心創新資源,它們存在于一定的關系網絡中[4]。有學者在研究集群企業創新績效時引入了網絡嵌入這一概念,結合新經濟社會學、新經濟地理、組織管理等理論,探討集群創新過程中的嵌入效應[5]。企業創新活動嵌入在與外圍主體所構建的各種關聯網絡中,而網絡嵌入性作為研究平臺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的重要工具,已成為企業創新的熱門范式[6]。網絡嵌入性中關系強度、關系密度以及資源豐富度等網絡結構特性對創新績效會產生顯著影響[7]。趙炎和鄭向杰(2013)構建了中國高科技行業大規模創新聯盟網絡,并認為網絡嵌入密度對嵌入企業創新績效有著較為顯著正向作用;劉雪鋒[8]通過構建網絡嵌入性和企業戰略對于企業績效作用機制模型,證明網絡嵌入能夠通過對企業戰略的作用間接影響企業績效;張方華、左田園[9]認為,企業憑借網絡嵌入高效利用集群化這一階段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可以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平臺企業是一種網絡組織,只要有網絡組織存在,必然會存有相應的制度以及社會關系對組織成員行為的制約。治理機制是網絡組織平穩運行的先決條件和基礎[10],直接影響網絡組織運作品質和協同效應表現,關系著企業創新績效[11];周輝和萬穎華[12]指出傳統治理機制在網絡治理中的局限,強調社會網絡嵌入必須把信任和聲譽等機制融入到治理機制中;王龍偉等(2011)發現,合作治理機制不僅會直接對企業創新績效和機會主義行為產生影響,還會對合作雙方預期目標與行為產生影響,進而間接影響創新績效;高維和等(2010)運用交換理論和治理理論對企業績效進行研究,發現治理機制中只有關系規范正向調節企業績效。
平臺企業創新行為嵌入于其與外圍主體搭建的各類關系網中,然而,關于網絡嵌入如何影響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研究鮮見。在網絡嵌入條件下,深入研究平臺治理機制如何作用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的功能和前提,成為提升平臺企業創新績效的重要研究視角。本文運用網絡理論構建模型,對問卷調查收集到的數據加以統計、分析,從理論層面理解治理機制、網絡嵌入性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的作用機理,運用實證分析方法檢驗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和理論假設,深層次探討治理機制、網絡嵌入與創新績效的本質關系,為平臺企業更好地進行開放式服務創新提出更加切實可行的對策。
關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的相關概念目前尚無統一定義,開放式服務創新的一系列研究以開放式創新理念為基礎。Chesbrough[13]率先提出開放式創新這一觀點,認為企業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內部和外部人才及創意,而不僅僅是單純依靠內部研發。隨后,Chesbrough把制造行業中的開放式創新融入服務型創新范疇,給出開放式服務創新的定義,同時建立相關理論體系并認為,萬事皆需服務,應該立足服務角度定義企業自身業務。企業應分享所獲取的信息,形成一條開放性創新價值鏈,提高現有資金利用率,從而更好地提供各種資源[14]。開放式服務創新被看作是有認知的服務、管理、創新動態過程,使其流進與流出組織界限并通過一定途徑使這些外部資源與企業商業運營模式保持一致;Noel Carroll[15]認為,開放式服務創新是指服務創新企業與外圍主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整合運用內外部信息資源,協調多方利益達到企業創新目標的全新開放式創新結構模式;Agrawalr[16]認為,只有通過調整系統層面的服務創新,強化企業開放創新的多層次理論體系,對開放式服務創新概念解讀才能達到較為細致的層次。開放式服務創新本著服務至上的理念,服務業快速發展以及競爭環境變化,使得服務型創新對于企業保持健康的商業生態活力具有重要價值。服務業提供的產品是無形的,即使是大企業也必須跨越邊界,通過獲取外部資源進行開放式服務創新。綜上,本文認為,開放式服務創新是指平臺企業跨越組織界限、整合內部運營模式與外部信息資源,從服務視角對企業由里到外、由外及內進行管理的新型創新模式。
嵌入性這一觀點由Polanyi首先提出,之后被廣泛運用于經濟領域。Polanyi[17]認為,人們所進行的經濟方面的行為嵌入且關聯在經濟的和非經濟軌制中。經濟層面的活動常常嵌入于社會框架中,社會框架的精髓是日?;顒又写嬖诘纳鐣W絡;Granovetter[18]提出“關系-結構”網絡嵌入性典型分析體系,認為不同網絡結構類型會使企業績效有所差異。結構嵌入性一般通過結構洞與中心度兩個指標加以體現。結構嵌入性側重于網絡成員間相互聯系的整體性框架,同時注重網絡全局效用和結構,以及社交網絡中網絡節點結構所處位置(范群林等,2010);Burt[19]認為,企業存在于網絡內部的結構洞數目越多,其在整個信息傳遞網絡中就越占優勢。關系嵌入研究角度側重于互惠期望產生的雙向關聯,基于雙邊交易品質并通過交易各方相互的需求和目標水平,以及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中顯示的行為表示。行為者之間的聯系程度、信任、合作、對未來價值的期望,以及資源交換、參與知識創造的動機將直接影響當前經濟表現和未來合作[20]。關系強度作為社會網絡研究中的核心變量,可以反映特定關系雙方經由該關系傳達的信息量[21]。以關系強度作為標準,可劃分成強關系與弱關系兩個類型(姜翰等,2008)。強關系中存在企業間關系成員的相互信任,通過形成較高的契約情感水平,達到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目的,從而在特定關系中產生因交易業務相關成本降低帶來的經濟性。弱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中,因其存在著結構洞效應,可以在對應的結構洞中建立起其經紀人地位并通過信息間的聯系與獲取而得到租金[22]。
治理被看作是許許多多活動范疇中的管理體制,在經濟市場中,治理機制始終處于中心位置。在創新范式下,作為網絡結構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治理機制日益受到關注。由于網絡平臺生態系統涉及到需求群體、供給群體、服務商群體等主體,因此,處于動態發展中的供給群體和需求群體可能產生機會主義行為,這會給網絡平臺常規運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平臺企業治理不足之處隨之凸顯。治理機制在網絡平臺企業治理中起關鍵作用[23]。有學者提出網絡治理機制可分成信任、契約和協調機制,Larson等在探討治理相關網絡模式時剖析了聲譽、信任、互惠與協調等內容,并對探究治理機制提出了3種途徑。途徑之一是從經濟過程進行審視,這種立足經濟角度的治理表明,企業間將會更加依賴溝通交流、共享價值鏈和管理系統,從而達到補充交易關系的目標。關系因素的使用讓契約的履約性得到大幅度提升[24]。但Greve&Salaff[25]在創業網絡研究中指明,使用經濟手段治理主要是通過契約或委托代理機制限制彼此行為,而社會手段的使用例如道德層面下個體自我監管和網絡成員共同反饋,主要通過信任和互惠機制達到行為約束的目的。治理機制對平臺企業降低搜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更好地完成復雜工作的協調;Jones等[26]基于網絡組織特性,同時聯系網絡嵌入有關理論,創造性地定義了網絡治理社會機制,包括限制性進入、宏觀文化、聯合性制約和信譽等方面;Lin等[27]實證檢驗了在關系嵌入、結構嵌入和功能嵌入等不同網絡嵌入模式下,治理機制和交易風險之間所蘊含的關系。然而,大量現象觀察和研究表明,創新情境下交易關系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治理機制,造成許多新企業無法借助網絡獲得資源、提升績效。雖然創業者努力構建與其它企業的交易伙伴關系,但是治理機制的匱乏使得這些關系在新企業面前很微弱。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對于網絡嵌入與創新績效,大多數學者從差異化戰略、交易成本理論等方面進行探析;對于治理機制與創新績效,多基于雙邊交易關系治理層面加以探析;關于網絡嵌入與治理機制的研究,大多從嵌入關系強度層面對治理機制進行分析。國內外學者雖從各種角度對網絡嵌入、治理機制、企業創新績效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探究,但將三者納入同一框架進行研究的文獻少見,將網絡嵌入與治理機制結合,研究二者對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更是鮮見。治理機制作為網絡平臺治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不同網絡關系中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并沒有得到充分探析。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從網絡嵌入視角,對治理機制、創新績效相關理論進行有效整合,深層次探討網絡嵌入、治理機制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三者之間的本質關系。
(1)契約機制與創新績效。契約治理被認為是帶有法律性質的、制度化控制機制,它能通過監測平臺交易雙方對契約條款的履行程度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進而達到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目的[28]。契約治理機制實施水平過低會使得平臺企業中的合作關系不明朗,無法建立彼此間的身份認同感。隨著契約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契約能夠界定、規定合作雙方可以行使的權力以及必須履行的義務。對于平臺企業來說,契約復雜程度由低到高轉變,將能顯著提升開放式服務創新企業績效。但是如果契約機制過于復雜,則會使治理成本不斷提高,也許會造成各合作方沖突,從而不利于提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此外,合作方可能會認為過于復雜的契約治理是對其它公司業務能力的不信任,從而降低合作動力,最終導致雙方不愿意互相分享知識和技術。Arikan[29]認為,若將知識共享看作是一項經濟活動,那么開放式服務創新的主要參與者將會受自身利益驅使而轉變知識,把知識作為其私有物品,而不是當成共有財產,從而導致聯盟中其他成員紛紛保留和隱瞞其所擁有的知識,最終降低服務創新的開放性和合作聯盟中的知識流動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a:平臺企業契約機制與其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具有倒U型關系。
(2)信任機制與創新績效。信任機制關注的是長期、具有重復性的交易,把持續建立的關系質量—信任作為雙方合作成效的核心要素[30]。信任可以讓企業相信平臺上的交易關系能夠為其帶來長期互利互惠的收益以及回報,故愿意承擔風險并投入更多資源到創新平臺中[31]。信任產生的靈活性還能促進平臺合作雙方在互相測試階段交流溝通,減少利益沖突,在此基礎上贏得良好的創新績效。交易時間越長,合作關系中累積的密切感情樞紐會驅使企業把關系和人情看得越重,更可能采用非正式治理機制促進溝通以及重要信息和資源互換。此外,雙方持續來往和經驗積累會使得對方更熟悉彼此運行模式,縮短非必要的時間,節省物力和人力等資源,從而提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適度的信任機制可以在某些程度上避免雙方協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然而,如果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產生過度信任,合作一方因太相信另一方而不愿意監察對方的行為,便會促使機會主義行為產生,導致另一方為了自身短期利益選擇犧牲合作雙方共同利益[32]。太過密切的合作會導致網絡封閉性,偏私主義會進一步加重網絡閉合性,從而降低創新多元化,不利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提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b:平臺企業信任治理機制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具有倒U型關系。
(3)協調機制與創新績效。協調治理機制通過建立網絡成員間長期、親密的合作關系以及促進成員間知識轉移效率提升,能夠促進治理績效提升。在進行平臺治理時,需要兼顧好所有創新主體間的利益往來關聯。各主體在很多方面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區分不同治理主體在治理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溫興琦與David Brown(2016)提出深化創新進程治理和創新策略調節,通過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和反饋機制,不僅能滿足創新加速發展的需求,也能為創新驅動機制發展提供有效支持;Cohen&Levinthal[33]認為,協作創新平臺治理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方面取決于企業對創新成果的吸收能力,即汲取外部知識并將其轉變成為商業運用的能力。此外,由于平臺治理結果沒有直接、及時反饋(彭本紅、魯倩,2018),因而公眾和組織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質或虛擬激勵,促使平臺主體產生平臺治理的積極想法。但是主管部門過多的協調治理與干預,有可能使原本正常運營的平臺主體之間出現心理不平,認為政府在協調治理時必然優先作出對自身有利的決策,不會優先考慮平臺企業利益,反而不利于績效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c:平臺企業協調治理機制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具有倒U型關系。
(1)網絡嵌入與契約機制的交互效應。關系嵌入一般用來探究網絡實體間相關聯的二元關系特性,如信任、互利和協作,密切關系和關系品質可通過各種層面加以表征,例如關系強度與關系密度。契約機制的完善程度將直接影響平臺中網絡資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平臺治理主體所在網絡嵌入環境的安全性。契約機制越完善意味著治理主體所處的網絡嵌入環境越可靠,企業在創新過程中不用擔心合作對象會作出機會主義行為,因而降低了創新企業對關系型嵌入的要求。企業逐漸對這種安全可靠的嵌入環境產生依賴,接下來就會表現出惰性[34]。因此,為提升績效必須進一步提高企業結構型嵌入要求。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a:契約機制和企業關系型嵌入網絡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負向交互作用;
H2b:契約機制和企業結構型嵌入網絡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交互作用。
(2)網絡嵌入與信任機制的交互效應。當處于信任治理機制相對健全的開放式服務創新平臺環境時,企業能夠充分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在發生危機時,堅信合作方在作決定時也會想到自己的利益,并不擔心合作方為了一己私利而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信任機制為企業進行關系型網絡嵌入創造了條件。信任機制越完善,企業就越可能因此降低對關系型嵌入的要求。結構型嵌入強度越大,核心企業越可能處于網絡中心位置,擁有更多創新資源且不需要模仿周圍企業,因而更傾向于使用正式治理機制。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c:信任機制和結構型嵌入網絡對其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負向交互作用;
H2d:信任機制和關系型嵌入網絡對其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交互作用。
(3)網絡嵌入與協調機制的交互效應。結構嵌入性可用于表現經濟社會中網絡的內部構造,側重于描述創新主體社會網絡內部位置對其經濟活動、經濟效用的影響。結構型嵌入強度越大,平臺中核心企業對該網絡的控制力度就越大[35]。此時,平臺企業使用協調機制可能會使得該類企業創新資源被其它弱勢企業獲取,并且合作伙伴可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導致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降低。關系嵌入研究角度側重于以互惠期望為基礎的雙向關聯,通過交易各方需求與目標對象層次,以及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中顯示的行為表示,企業間協同合作解決問題,能有效集聚網絡平臺中的多方資源,使平臺企業能夠借助外部力量進行研發與制造,最終轉化成自身技術創新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對企業創新績效起到正向積極影響。從協調機制、網絡嵌入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影響看,企業越靠近網絡有利位置,就越可能在協調治理機制中獲得進步的機會。因此,協調治理機制平臺中的成員更可能降低對關系型嵌入的要求,同時提高對結構型嵌入的要求。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e:協調機制和結構型嵌入網絡對于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負向交互作用;
H2f:協調機制和關系型嵌入網絡對于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交互作用。
綜上,本文概念模型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概念模型
本研究所需數據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進行收集,調查對象為海爾、美的、京東等平臺企業,邀請相關工作人員填寫。各變量測量參考已有研究文獻,為了防止出現同源誤差,把問卷分成相互分隔的兩部分:治理機制、網絡嵌入及控制變量部分由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完成,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部分則由直接上級完成。共分發問卷280份,收回225份,問卷回收率為80.4%。最終回收的225份問卷中,有效問卷數量為218份,有效問卷率約為96.8%。
所有題項都采用Likert 7分量表度量(其中,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治理機制、網絡嵌入是本研究的自變量。將治理機制分成契約機制、信任機制、協調機制3個層面,將網絡嵌入分成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兩個層面,如表1所示。參考Cannon等[36]、陳鈺芬等(2008)的研究,設計3個評價指標度量交易雙方契約履行程度。本文借鑒陳鈺芬等、Kumar等[30]的研究,從面臨風險時合作方相互信任程度、企業合作環境變化和利益相關度3個維度度量信任機制。協調機制主要參考王仁文[37]的研究,從部門指導、政策扶持、經濟補助3個方面進行測度;借鑒陳學光(2010)的研究,從產品研發、市場知識獲取、合作關系穩定程度3個維度度量結構嵌入和關系嵌入。本文借鑒張峰等[38]的量表,從財務績效(市場績效)、創新動態、創新氛圍3個方面衡量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此外,本文限定了一些可能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產生影響的變量,主要有企業規模、企業成立年數、環境不確定性、網絡適應性。
通過計算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α 進行信度分析,發現各變量Cronbach's α值都高于0.7,數據總體上信度良好,可以接受。根據效度分析方法,對本次問卷結果數據進行因子檢驗分析,由結果可知,問卷總體KMO值介于0.6-0.8之間;Bartlett球體檢驗所得的P值顯著,因子載荷均高于0.5,可見問卷效度良好。
為探究治理機制各維度、網絡嵌入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本文對所有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使用 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法,同時借助SPSS19.0軟件對有關變量進行計算操作,變量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相關數據可見,自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絕大多數處于0.5-0.6的范圍內,相關度總體可接受。同時,全部自變量相關系數都在0.6以下,說明各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契約機制、信任機制、協調機制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為了進一步研究治理機制、網絡嵌入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間的作用關系,并探究3種不同治理機制與不同網絡嵌入種類間的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本文采取多元回歸法加以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以上回歸結果看,R2值大于0.5,表明模型有比較好的擬合度,也說明回歸結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從F檢驗結果來看,F值在0.01上顯著,表明模型整體上具有一定的線性關系,模型1-6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1)檢驗治理機制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從表3模型1可以看出,契約治理的二次方對創新績效的回歸系數為負向顯著,契約機制與創新績效的作用關系為正向顯著,H1a通過驗證。本研究認為,使用契約機制進行平臺治理,應將契約治理的復雜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如果契約過于詳細、繁雜,反而會使得創新成本增加,甚至可能導致開放式服務創新合作伙伴之間的內在動力減弱。由此可知,契約機制和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之間有存在倒U型關系。
從表3模型2可以得出,信任機制的二次方對于創新績效的回歸系數為負向顯著,并且信任機制對于創新績效的系數為正向顯著。由此可得,H1b通過檢驗。本研究認為,信任機制建立可以促進平臺各主體間建立起友好合作關系,明確其共同合作目標,共同推進創新發展,從而促進績效提高。
從表3模型3可以發現,協調機制的二次方對創新績效的回歸系數為負,而協調機制與績效的關系為正向顯著,H1c通過檢驗。本文認為,在進行平臺治理時,必須統籌協調好各創新主體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建立網絡成員間長期、親密的合作關系以及促進成員間知識轉移效率提升,從而促進治理績效提升。公眾和組織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質或虛擬激勵,使平臺使用者產生平臺治理積極性。同時,主管部門不應過多干預,否則可能使平臺主體之間出現心理不平衡現象,不利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提升。

表1 各變量解釋說明及信效度檢驗結果

表2 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N=218)
(2)交互效應檢驗。由表3模型4可知,“契約機制×關系嵌入”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負向顯著,說明契約機制與關系嵌入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負向交互效應;“契約機制×結構嵌入”系數為正向顯著,說明契約機制與結構嵌入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正向交互效應,由此,H2a、H2b得證。企業創新活動通常涉及到多個環節,增強關系型網絡嵌入將使具有特定關系的雙方通過該關系傳遞更多信息,從而使企業獲得給更多外部資源以及創新所需知識。但是,隨著關系強度提升以及契約機制不斷復雜化,成本隨之增加,加之企業吸收整合外部資源能力有限,可能會降低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結構嵌入網絡內除雙邊關聯外,同時會進行第三方的間接橋接,轉變成系統性關系框架。企業成員間行為受到聲譽機制的控制,彼此之間不愿意有欺騙性行為,三方成員間的聯系會影響其行動,加之契約治理機制的約束,從而會更好地遏制機會主義行為。因此,提升結構型嵌入強度可使彼此間建立更牢固的信任關系,從而對彼此有更好的了解和評價。
表3模型5顯示,“信任機制×關系嵌入”系數為正向顯著,表明信任機制和關系嵌入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交互效應;“信任機制×結構嵌入”的系數為負向顯著,表明信任機制和結構嵌入對創新績效有著負向交互作用,由此H2c、H2d得證。本研究認為,過度的信任治理機制會使得企業對創新平臺中合作伙伴的警惕降低,易導致機會主義行為產生,某一方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雙方共同利益,使雙方建立起來的合作體系遭到破壞。因此,有必要提升對關系型嵌入與結構型嵌入環境的要求。信任機制越完善,企業越容易和合作伙伴達成共識,協調雙方交易和運營,縮短非必要時間,節省人力和物力等資源,共同推進創新項目發展。
表3模型6顯示,“協調機制×關系嵌入”系數為正向顯著,表明協調機制與關系嵌入對績效有著正向交互作用;“協調機制×結構嵌入”的系數為負,表明協調機制和結構嵌入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負向交互作用,由此H2e、H2f得證。平臺企業內各主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平臺治理過程中,協調好各利益相關者間的往來關系極為重要。提升關系型嵌入強度,促進成員間知識轉移效率提升,能夠促進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提升。結構嵌入強度越大,對該網絡的控制力度就越大,此時核心企業處于有利位置,可以較為容易地獲得發展機會,導致原本正常運營的平臺主體間出現心理不平衡,從而導致績效降低。相較于結構嵌入型平臺企業,處于關系嵌入網絡中的平臺企業更加偏向于使用協調機制,其原因在于協調治理機制越完善的平臺,企業為獲得主管部門指導和幫助,會主動提升對關系型網絡嵌入的要求,忽略對結構嵌入的要求。

表3 標準化系數回歸分析結果(N=218)
本文基于相關平臺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采用回歸分析對理論假設進行實證檢驗,揭示治理機制、網絡嵌入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具體結論如下:
(1)治理機制和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之間呈倒U型關系,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平臺企業治理是一種網絡模式治理,雖然對于網絡化治理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企業間為解決共同問題而進行合作的本質未發生變化。平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涉及到多方參與主體,如供給方用戶、需求方用戶,由于開放式服務創新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因此,參與主體有可能產生機會主義行為。治理機制對于預防平臺用戶機會主義行為具有重要價值。適當使用契約機制、信任機制以及協調機制3種治理機制,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能發揮正向促進作用。對于平臺企業來說,建立契約機制有利于對其它參與主體進行約束,以避免其機會主義行為,同時可降低交易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維持雙方良好協作關系,實現創新價值共享。信任機制能使合作雙方明確共同目標,樂意承受風險,同時投入更多資源到企業創新平臺中。雙方長久的交易往來使得彼此都熟悉對方運營模式,可以縮短非必要時間,從而大大提升平臺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協調機制通過建立網絡成員間的長期合作關系,促進成員間知識轉移效率提升,同時通過協調所有創新主體的利益關系,區分不同主體在平臺治理中的角色,增強平臺治理能力,提升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
(2)關系型網絡嵌入和信任機制、協調機制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有正向交互作用,與契約機制則有負向交互作用。關系型嵌入與非正式機制(信任機制、協調機制)和正式治理機制(契約機制)之間的交互效應不同,說明不同治理機制對創新績效的作用受關系型網絡嵌入的影響并不相同。關系型嵌入作為網絡嵌入的重要部分,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它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影響是一種間接作用,通過平臺治理機制傳遞而產生。平臺間信任關系、信息共享以及協調配合解決問題有益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提升。企業間信任能夠深化合作關系,使彼此更堅定地向共同目標努力,是成功合作創新并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平臺企業間信息共享是企業獲取外部信息的重要來源,能為企業帶來外部創意和創新機會,促進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提升,進而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企業間協同合作能有效集聚網絡平臺中的多方資源,使得企業能夠借助外部力量進行研發與制造,最終轉化成自身創新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對企業創新績效發揮正向促進作用。契約機制通過監測平臺中交易雙方對契約條款的履行程度降低信息不對稱性,以達到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目的。在關系嵌入模式下,如果任何一方過分強調契約機制,例如在合同中詳細注明違約條款,則會向另一方傳遞不信任信息,對方也會因此采取一些調整策略,加劇彼此間的不信任,從而不利于提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因此,不同治理機制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有所差異。
(3)結構嵌入和信任機制、協調機制對于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存在負向交互作用,結構嵌入與契約機制對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交互作用。結構型嵌入的衡量指標是中心度與結構洞,處于核心位置的平臺企業意味著可以享有更多資源,并且這些平臺企業可以利用信息獲取優勢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將信息有效銜接重組,進而在相關創新領域保持核心競爭力。同時,位于較核心位置的平臺企業在獲得外部信息和創新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由于其處于資源交匯處,由此導致信息獲取更加快速廣泛。該類企業同時會受到更多合作伙伴關系的支持,享有很高的聲譽,由于具有其它企業明顯不對稱的位置優勢,在獲取信息、機會和資源方面更加有利。結構型網絡嵌入程度越高,網絡規模越龐大、網絡越密集,平臺企業越會處于網絡中心。處于中心度較高的企業由于具有很高的聲望和創新資源,不需要模仿周圍企業,往往會更多地通過正式治理機制,即契約機制進行平臺治理。在結構型嵌入模式下,企業若使用非正式治理機制,即信任機制和協調機制,可能會使得該類企業創新資源被其它弱勢企業獲取,而合作伙伴可能會利用這種信任關系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造成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降低。隨著平臺逐步完善,企業會越來越處于網絡中心,此時企業處于強結構嵌入網絡中,加大契約機制使用力度會事半功倍,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
國內企業如制造企業海爾、美的,流通企業蘇寧、京東,互聯網企業騰訊、百度均已發展或完善其開放平臺。平臺要想提高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必須跨越組織界限,依靠網絡平臺的開放性與共享性,充分利用外部信息和資源,協調多方利益主體要求進行服務化創新。同時,在平臺創新過程中,針對平臺各參與方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從而確保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最大化。由此,得出以下啟示:
(1)強化平臺需求導向,合理劃分平臺責任邊界。平臺企業的中心理念就是對接雙邊市場并促進雙邊市場之間的互動。平臺企業應該充分吸收外部創意,合理利用外部資源,將企業文化、服務理念與開放式創新相結合,不斷開展開放式服務創新,保持平臺企業商業活力和市場核心競爭力。同時,平臺建設應將用戶需求擺在第一位,自覺強化服務意識,借助技術突破和服務理念變革,創造全新整體服務。平臺企業特有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具備市場與企業雙重屬性。因此,平臺企業既是市場組織者,又是市場參與者。在平臺治理過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數量眾多、類型復雜,因此,需要協調好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合理劃分平臺企業責任邊界,通過制定公平、透明的規則體制,明確平臺生態系統內各行為主體的行為底線,利用契約、信用、合同等方式保證規則體制正常運行。不斷完善內部治理與監督體系,實現平臺系統下各主體價值共創與合作共贏,進而實現平臺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提升。
(2)科學把控平臺治理力度,保持合理的網絡嵌入強度。平臺經濟在迅速發展且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同時,不規范運營、假貨充斥市場等違法行為愈演愈烈,平臺數據安全、信息優劣混雜難以辨識、壟斷行為持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平臺治理已成為知識經濟治理的有力工具。良好的治理體系既可以提高組織價值,又能確保增長的價值在組織利益相關者之間公平分配。在平臺治理過程中,保持合理的治理力度和治理模式至關重要,在合適的網絡關系嵌入強度和結構嵌入強度下,運用激勵、約束和協調等機制對創新活動投入、利益分配等加以規范,保證市場秩序正常運行。通過擴展平臺網絡關系,優化平臺生態環境,促進創新驅動高效發展。平臺企業應積極加強與網絡嵌入主體的聯系,通過交流互動和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彼此信任,確立共同發展目標。例如,可以指派部門相關人員到與其建立合作的平臺企業進行交流互動,分享經營和創新理念,探討創新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實現企業間知識和資源共享,提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達到合作共贏的目標。
(3)多主體參與協同治理,不斷調整平臺治理模式?;ヂ摼W平臺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包含平臺、政府及用戶等眾多主體。當前,由政府直接治理所有主體的傳統模式不再適用。政府和平臺等多主體參與協同治理成為大勢所趨,應集中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首先,政府內部應該加強協同,由于平臺企業具有跨界融合性和跨區域性,單一依靠某部門力量難以對平臺這樣龐大的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管理。因此,政府部門應建立跨區域協同機制,提升平臺治理效益。其次,構建“政府-平臺”合力治理模式,優化政府管平臺、平臺管用戶和政府管用戶雙重管理模式。當用戶存在不合法行為時,政府及時對用戶進行直接監管。同時,平臺應不斷完善內部規則體系,對用戶行為加以規范約束,為平臺與用戶等主體提供行為指導。最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平臺治理,行業協會可以積極履行職責,為政府與平臺之間搭建溝通平臺。同時,提倡公眾主動參與平臺治理。對于平臺治理模式選擇,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已有治理經驗并創造性地加以吸收、轉化、運用,從而形成適用于自身的最優治理機制。同時,企業要對自身未來發展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根據發展形勢適時調整治理模式。
本研究貢獻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將網絡嵌入、治理機制、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納入同一研究框架,揭示網絡嵌入、治理機制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第二,進一步探析治理機制在不同網絡關系中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為平臺企業治理提供了建議對策;第三,以網絡嵌入為視角,對治理機制、創新績效相關理論進行有效整合,深層次探討網絡嵌入、治理機制與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本質關系并為平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一是樣本數量的局限性。本文僅收集了218份有效調查問卷,數據獲取數量可能不足以驗證研究結論,未來可進一步擴大樣本數量,在更廣泛的樣本范圍內驗證本文研究結論;二是本文主要探討嵌入性網絡特點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影響。事實上,企業外部政策、企業文化,以及組織層面的執行特征、組織結構、目標定位等對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也有影響,但本文沒有對此進行深入探討。未來可深入探討組織外部以及組織層面因素對平臺企業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