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常鴻,牟登育,劉然
(1. 四川省農業綜合執法監督局,四川 成都 610041;2. 四川省動物衛生監督所,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省是農業大省,也是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和國內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作為農業農村部首批實施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的試點省份之一,四川省在達州市達川區、成都市邛崍市分別試點了自行處理和集中處理兩種運行模式,引導畜牧生產者規范處置病死動物,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和重大疫病風險。
隨著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的持續發展,四川省探索建立了聯動協調、委托處理機制——加強對尚無條件建設集中無害化處理項目地區的引導,鼓勵行政毗鄰地區依托已建成的處理企業,推動跨行政區域合作。目前,四川省有9個市(州)41個區縣開展了委托處理機制,配套建設46個病死動物收儲轉運中心,初步形成了川南、川西、川東部分片區的病死動物無害化委托處置網絡。本文展示了3種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模式的工作機制,比較了3種處理模式運行場景及各自利弊,以期為未來深入推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提供參考。
一些地區受限于山地多、生豬養殖規模小、養殖場距離遠、無害化處理場選址困難等因素,采用就地深埋、發酵、焚燒等方法處理病死動物,具體做法如下[1]:
一是主動報告,畜牧生產者主動報告鄉鎮畜牧獸醫站或保險公司,后者派獸醫、鄉村干部及理賠員上門勘驗;
二是自行就近處理,畜牧生產者在相關人員監督下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是處理全程監管,無害化處理的整個過程實行拍照或攝像取證,影相資料歸檔保存。無害化處理結束后,養殖戶、保險公司、獸醫及鄉村干部四方簽字確認,進入賠付流程。
集中處理是指對已建立無害化處理企業的市(州),如成都、內江等市,將市轄區內病死動物均統一交由企業處理。集中無害化處理場由駐場官方獸醫全流程監管,出入場影像記錄連接至動監系統,收集車輛按《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的相關要求配備GPS定位系統和車廂攝錄裝備,實時記錄車輛運行點位和運行狀態。
集中處理的方法:
一是報告。畜牧生產者作為病死動物無害處置的責任主體,發現病死動物后,電話報告處理企業或保險機構;
二是收集。接到報告后,處理企業、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保險機構共同上門勘驗,處理企業在各方監督下裝載病死動物,并做好裝前卸后的消毒工作;
三是處理。無害化處理企業對病死動物處理后出具無害化處理通知單,通知單需駐場監管人員、企業工作人員共同簽字確認,作為保險理賠的必需依據[2]。
2015年5月27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以“四川:破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難題”為題,介紹了四川省農戶、無害處理企業、保險公司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四方監管”的集中無害化處理模式。
一些尚未引入無害化處理企業的地區,如德陽市、自貢市,總體養殖規模較大,自行處理有一定壓力,這些市地理位置距專業無害化處理場較近,有充分的運輸條件。他們通過建立暫存儲運點、對運輸車輛及基礎設施給予財政補貼等方式,購買企業無害化處理服務,實施委托處理。
委托處理的具體方法:
一是片區服務。收運點劃分責任片區,負責收集片區內病死動物,接受屬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督。畜牧生產者主動報告后,收運點通知鄉鎮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保險公司共同到現場查驗。
二是轉運監督。收運點收集至一定量后,聯系無害化處理企業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填寫轉運單據,在相關人員監督下貼上封條或直接由鄉鎮獸醫站工作人員押運至無害化處理企業。
三是到達地確認。駐場官方獸醫監督運輸車輛過磅開廂,核對車輛裝載信息,轉運單據經無害化處理企業、轉運工作人員、駐場監管人員共同簽字后,返回委托地的收運點存檔備查。
自行處理能較早地對病死動物就地處置,免去了等待收運、尸體搬動裝載等步驟,減少了病原擴散風險,且處置方式投入較小,僅需人工、購買消毒藥及租用挖掘機等少量成本。但自行處理的缺點也很明顯:一是占用部分土地;二是如果處置方式不當,容易造成土地、地下水或空氣污染。三是存在后期監管壓力,使用深埋法處置的地區,需對處置地點長期巡查,以防止動物尸體被不法分子盜掘利用。
相對于自行處理,集中處理或委托集中處理均能有效避免上述缺點。此外,集中或委托集中處理后的副產品可作為有機肥料、工業用油原料,實現病死動物資源化利用。但在實際運行中也有各自的短板:首先,集中處理需要建設一個無害化處理廠,目前農業農村部雖已暫停執行動物防疫條件審查中對無害化處理場所選址距離的規定[3],但選址要破除“鄰避效應”[4]、選擇交通便利的建設用地并不容易,加之國家在土地、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可操作性不強,由各地政府自主裁量,導致基礎建設推進極其緩慢。其次,無害化處理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很大,前期運轉對地方財政補貼依賴性較強,若在此期間不能實現生產良性運轉,企業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委托集中處理避免了無害化處理場選址和運營壓力,也使已建無害化處理場能發揮出最大生產效能,但在運行中也面臨諸多困難:一是委托集中處理地區需要更高的儲存轉運成本,目前國家對無害化處理補償范圍僅為生豬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不涵蓋其他畜禽及流通運輸環節以及染疫產品無害化處理的補償,如果委托集中處理地區病死動物收集量達不到企業預期,不能保障委托收集持續運行;二是跨行政區域的運輸監管難,如果監管方式設計不當或區域間協調不暢,容易出現監管盲區;三是畜牧生產者對運輸車輛的生物安全持懷疑態度。2019年四川省非洲豬瘟疫情Ⅱ級響應期間,一些養殖場(戶)因擔心病死動物運輸車輛會傳播病原,中止了委托處理。這一點在四川省病死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率的變化上得到體現:2015—2018年四川省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采用集中或委托集中處理的分別占總體比重的42.2%、51.1%、59.7%、69.8%,呈逐年上升趨勢;2019年雖有18個區縣新加入收運體系,但集中或委托集中處理占比仍較上年度回落了18.5個百分點(圖1)。

圖1 2015—2019年四川省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模式
2018年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及2019年底暴發并延續至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性。作為獸醫公共衛生的重要環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在消滅傳染源、防止疫病傳播、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四川省探索出的自行處理、集中處理、委托集中處理相結合的三種工作模式,有其各自的適用對象及范圍,選擇哪種工作模式、如何做好相應的運行和監管,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地理條件、經濟情況、養殖規模、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因素。此外,三種工作模式各自暴露出的短板也提示了它們還有優化的空間,未來需深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工作機制,在法律法規、宣傳指導、資金配套、部門協作、生物安全防護、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精準施策,讓三種處理模式發揮出最大效能,使病死動物得到高效、及時、規范的無害化處理,消滅傳染源,保障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
一是進一步明確相關法律中對病死動物的定義范圍,對染疫、病死動物以及檢疫不合格、未經檢疫但又缺乏補檢條件的動物及動物產品設置無害處理強制性規定,并設立拒不實施無害化處理行為的相應罰則,使執法有依據、處罰有力度,提高畜牧生產經營者亂拋亂扔病死動物的違法成本,在主觀上愿意履行無害化處理義務。二是提升各種無害化處理方式在處理過程中的生物安全水平,重點在收集、冷儲、轉運、處理等各環節及工作細節上,將消毒等防疫措施做實做細,形成工作制度并嚴格執行。三是廣泛開展生物安全防控以及具體防疫政策、措施的宣傳引導,讓畜牧產業鏈條上的各方參與者深入理解并盡可能掌握無害化處理的意義和方法等,理解專業集中無害化處理企業是否做到低風險或零風險,在提高防疫意識的同時,發動各方主動參與,相互監督,建立信任,實現相互配合,提升整體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納入各級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范疇,整合各類扶持項目資金,將支持政策具體化,建立養殖場、屠宰場分級管理標準,配合建立養殖保險、無害化處理配套資金減免機制;擴充無害化處理補助范圍,不僅補助處理費用,對處理合法物品也給予一定補償;在品種類別上將牛、羊等其他畜禽、染疫產品,以及流通運輸環節查獲的病害畜禽及其產品納入無害化處理的補償、補助范圍,根據其價值科學核定補償、補助額度;將無害化處理設備、收運點冷藏設備納入國家農機補貼范圍,加快推進體系建設;鼓勵無害化處理企業、科研機構、化工企業合作創新,降低能源損耗、提升處理副產品的產量,同時在確保生物安全前提下拓展副產品應用渠道和范圍,提高無害化處理企業收益。
健全完善財政、國土資源、市場監督管理、生態環境、交通、保監、公安、農業等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細化協作內容。如按技術規范要求,科學規劃、提前劃定可用于深埋處置病死動物的土地、范圍;科學設定收運病死動物車輛轉運路線,對其實施“綠色通道”免費的支持政策;健全養殖保險體系,推進政策性保險和無害化處理的聯動發展;開展聯合執法行動,打擊屠宰加工、拋棄病死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
對采取深埋方式自行處理病死動物的地區,要嚴格落實防滲防漏隔離、遠離居民聚居區和飲水源地等措施,跟蹤監測周邊土壤、地下水等環境指標;集中處理及委托方式處理病死動物的地區,要提升運輸、收集、出入場等關鍵位點和關鍵環節的防疫措施,對運輸車輛加施車輪消毒裝置、增設無害化處理場及收運點的消毒噴淋及烘干設備等。
建立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大數據平臺,將規模養殖場(或散養戶)、養殖保險、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場、運輸車輛、收運點等基礎信息納入數據平臺統一管理,解決畜牧獸醫系統各平臺之間數據孤立、重復采集、手工錄入等問題[5],實現從養殖到屠宰各個環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全流程在線監控。同時,探索建立畜牧獸醫信息系統與養殖保險信息互聯互通機制,提取病死率或理賠率中的異常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做到車輛運輸及時調度,疫病流行及時預警,虛報冒領和騙保行為及時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