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宗
2014年12月,當時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我國832個貧困縣名單,2020年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
宣布擺脫絕對貧困、退出貧困縣,是如何衡量的?記者采訪了近年來一直參與脫貧攻堅評估工作的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聽他講述脫貧評估的故事。
調查員培訓考試90分以上才能過關
脫貧攻堅成績考核的評估工作主要有三種方式,省際交叉考核、第三方評估以及社會監督。林萬龍所從事的是年度脫貧攻堅成效第三方評估和貧困縣退出及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其中,貧困縣退出及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是貧困縣是否能摘帽最重要的評估。
林萬龍表示,曾有不少基層干部不理解,“來兩個年輕的娃娃,跟村民聊聊天,兩三天的工夫,就可以評估我們幾年、幾十年的工作成效?”
實際上,第三方評估體系是一個復雜且完整的體系。這個系統中,從下到上,首先是入戶的調查員,一般是兩人一組,分工不同。
調查當晚,兩人即要將初步意見報調查小組組長討論,當晚由分縣調查組組長召集各小組長開會討論,匯總信息。隨后,分縣督察組上報到分省調查組組長審查、討論、匯總之后,還有疑問的,由評估總體專家組再進行審核、討論。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采納其他方面的意見,比如在縣級小組階段,如果認為有問題的,會向縣里反饋意見,縣里可以進行自辯,或者提供相關的證據,這些意見和證據也會一同上報,直到專家組手里,如果專家組不能統一意見,會繼續上報到國務院扶貧辦,由扶貧辦召集專家再一次討論。
對于調查員的選拔和培訓,林萬龍表示,調查員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師生,基本的學歷要求是碩士以上,個別條件優秀的可以放寬到保送研究生的大四學生。
初步選撥之后,所有調查員要先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政策培訓和技巧培訓。政策培訓方面,主要由國務院扶貧辦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講解各項扶貧政策,要讓參與調查的人都了解各項政策。培訓結束后,還要進行考試,只有成績90分以上才能成為一名調查員。
入戶調查細節更重要
調查員入村入戶調查的內容由一系列的問卷、觀察標準等構成。比如“兩不愁三保障”,這是基礎的標準。
入戶之后,兩個調查員分工合作,一個負責問卷調查,了解貧困戶各種政策的享受情況,比如家庭成員身患疾病的,是否得到了醫療保障,花了多少,報銷了多少等。另一位負責錄像、照相。此外還要觀察家里的情況,比如房屋是否是危房,適齡兒童是否就學了等。入戶時會碰到各種情況需要調查員應對。比如房子安全等級可以分為A、B、C、D四等,C、D兩等屬于不安全住房,評等級需要專業機構進行,但調查員要有一個初步認識,比如看起來是不是安全,有沒有發現安全隱患等,這些初步的感官認識,不是結論,但卻是信息的一部分。比如有調查員碰到過,某座房子承重墻看起來有一條較大裂縫,疑似C級,調查員于是可能會提出疑問,地方政府就會跟進,請專業機構進行評定等。再如兒童就學問題,如果孩子恰好在家,可以看看孩子的書包,假如書包里確實有書,但書非常新,就要懷疑,孩子是不是真的在上學。這時候就需要多方調查。
而第三方評估采取抽樣調查制度,抽樣的程序非常嚴格。一般情況下,在一個縣進行調查時,會事先抽取擬調查的村子,但抽樣結果是高度保密的,調查員一般在出發之前1個半小時才能告知地方,進村后,還會隨機抽取調查的具體家庭,然后入戶調查,也就是說,調查之前,調查員也不知道調查哪一戶。入戶時,地方干部是不能陪同的,只能由調查員入戶,獨立進行調查。
學生們對中國農村有了真切的觀察
評估可以看作是脫貧攻堅的結果證實。但同時,評估也并非只是在最后一步體現,而是和整個脫貧攻堅聯系在一起的。林萬龍表示:“調查評估過程中同學們對中國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有了真切的觀察。我們會要求調查評估的人,住宿的時候,不可以使用房間里任何收費的東西,有些地方在我們住宿時,會送一些果盤之類,我們也要求不得打開包裝,這樣第二天他們就不送了。這既確保了評估過程的干凈,對學生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摘自《新京報》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