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近幾年,每臨近新年,父親都會去參加送春聯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很特殊,父親很“安分”。但他還是寫了不少春聯放在車里,遇見相熟的人,便會送上一副。
“何不拿去賣呢?”我問父親。
“怎么能靠這個賺錢呢?我們的祖輩們做好事也從沒收過錢呀。”父親略有所思,跟我談起了祖輩們的事:
“你上祖父我也沒見過,但村里的清風亭就是他們籌建的,他們的姓名和事跡還能在亭里的石牌上看到的。”
“你曾祖父是一名小有名氣的草藥醫生,我小的時候見他的房間里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葫蘆,他幾乎把精力全用在采藥和幫人治病上了,對病人總是來者不拒,又分文不取。”
“你的祖父呢?因為文筆好、字寫得好,也幫村民們做過不少事情。改革開放前后,他已經病休在家,當時辦喜事,人們都喜歡送上一幅畫(印刷的)或一張大紅紙去祝賀,上面得寫上‘新建華堂‘人丁興旺‘百年和好‘福壽雙全之類的祝福語,因此每逢村里辦喜事,家里就門庭若市,你祖父寫個不停,你奶奶也在一旁招呼客人,端茶送水。一到過年就更不用說了,來求對聯的人可謂絡繹不絕,而他們總是熱情相待,不取分文。你祖父還經常幫人寫書信、‘打報告。村里的電路也是你祖父他們辦妥的。”
“至于我嘛,今天能用毛筆寫春聯,從根本上說也是受你祖父的影響,從小耳濡目染,書法的種子就在心里種下了,年輕時不懂事,沒有花功夫去練字,進入中年后才越來越認識到書法的重要性,所以才堅持練字,其實就是希望能為書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盡點微薄的力量。”
“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家里雖然沒有明文的家風,但正如曾國荃的對聯所言,祖先們一直奉行忠厚待人、從善為樂、耕讀傳家的傳統。今后,也希望你們晚輩能有所傳承與發展。”聽完父親的話,我對新年、對春聯、對祖先,又有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