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春
(江西省地質局第十地質大隊,江西 鷹潭 335000)
礦產開發利用歷史悠久,人類很早就懂得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必然要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然而,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人類為了生存,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同時也因為早期礦產開發力度不太大,生態破壞的后果一時還沒有顯示出來。社會發展到當今階段,特別是伴隨著近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開發力度空前,開發與破壞的矛盾日益顯現,對今后可持續發展已經形成了嚴重威脅。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要求開發與保護并重,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這一新要求,今后礦山開發利用的同時,必須同步做好生態保護工作,避免繼續形成新的破壞。同時,我們還要把歷史上已經造成的破壞,完成生態修復工作,把歷史舊賬還上,這就是目前全國范圍內正在實施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這項工作牽涉面廣、耗資巨大,而且廢棄礦山都是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無責任主體,目前只能由政府牽頭承擔。如果所有資金都由政府解決,將給地方財政形成巨大的負擔,工作推進困難巨大,所以目前的傾向是引進社會資金來開展這項工作,政府給一些政策支持,由政府和社會投資人來共同完成這項歷史任務,這是解決資金矛盾的一個非常現實的途徑。這項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市場化運作沒有固定格式,各地都在探索,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支持,比如,修復過程中削坡形成的殘礦處置和土地增減掛等生態修復產品的收益可以直接用于補充修復工作所需的費用。社會投資人可能從中嗅到了商機,利用政策采取多開采殘礦賺取高額利潤,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想從中形成收益,從而造成更加嚴重的二次破壞,本人結合近期的一些工作經歷,談幾點關于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方面的個人看法。
還我綠水青山是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最終目標。礦山開采自礦業權改革后在我國經歷過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各項管理工作也在不斷改進。在礦業權改革之初,由于管理經驗不足,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的礦產開采,甚至有盜采、爛采現象,許多小礦山開采之前沒有進行開采設計,有開采設計的也沒有按設計開展工作,見礦就采,采完就丟,最后變成責任人缺失的無主礦山,不但破壞了生態環境,還導致廢棄礦山存在許多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所以在生態修復之前必須先消除隱患,比如采礦形成的高陡邊坡可能形成滑坡、崩塌隱患,廢石亂堆亂放可能導致誘發泥石流,地下開采礦山可能形成地面塌陷隱患等等;露天礦山開采必然會破壞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修復也是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產出一些好的生態修復產品,比如通過土地整治形成耕地、建設用地等。概括起來,礦山生態修復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工作內容:地質災害隱患消除、地形地貌整治、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和復綠等幾個方面。目前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首先著手的是露天開采礦山,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此類礦山形成的生態破壞從視覺方面特別明顯,二是可以通過邊坡修整產生的殘礦形成處置收益,位置合適的地方可能還可以通過土地整治形成土地增減掛等方面的土地增值收益,可彌補經費方面的不足,三是此類礦山大多數為小型無主礦山,有些是盜采形成,有些是計劃經濟時期集體開采形成,還有一些是政策性關閉礦山,可以說這個入手點選擇比較合理,可以盡快推動此項工作開展起來,為后續工作積累經驗。
目前,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這個探索主要是指探索資金來源方面的,也就是市場化運作模式方面,修復技術方面目前比較成熟,需要探索的內容較少,說到底開展這項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資金短缺。所以在修復設計過程中,首現會重點考慮項目資金平衡,錢從哪里來?地方財政無法承受,那就要設法從生態修復產品轉化而來,生態修復產品能形成短期效益的一個是土地整治產品,一個是修復過程中形成的殘留礦產品,土地整治受許多條件限制,無法隨心所欲,如果資金有缺口,只有依靠殘礦來彌補!所以,為了達到資金平衡的效果,就可能會出現一些看起來并不合理的設計,比如削坡比例過大、修復范圍擴大。這樣一來,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態修復資金的同時,也增加了生態破壞面積、生態修復施工費用,還會形成一定的資源浪費。因此,生態修復的“度”是決定一個生態修復項目耗資的重要因素,如果修復效果要求立竿見影,整齊美觀,則耗資比較大,需要開挖較多的殘礦彌補生態修復資金的不足,從而造成二次破壞。如果把修復要求降低一點,項目耗資變少,可以少挖殘礦,減少二次破壞。這是一對矛盾,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而不是開發,過度追求短期效果,勢必導致更多的破壞,從而違背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初衷。
因此,建議進行礦山生態修復方案設計之前,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充分對比分析各種可能的方案,組織專家進行項目論證,選出最優方案。科研階段不能走過場,停留于形式。
地質災害的定義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首現要有威脅對象,包括生命和財產,如果再延伸一點,也可以包括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和破壞。如果沒有威脅對象,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都只能稱之為地質現象,不能叫地質災害。
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中,我們要區別對待處于不同位置、不同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對于確實有可能威脅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礦區,將其作為地質災害來處理,隱患必須完全消除,對于無固定威脅對象的礦區,可以根據流動對象置于危險區域的概率,分別設置治理標準,比如基本消除或者清除明顯隱患體、設立警示標志牌、進行地表截排水減輕大氣降水對邊坡持續破壞等方式進行處置等等。對于威脅生態環境的隱患,更應該采取生態的方式進行保護治理,比如植被覆蓋,有組織排水系統建設等,對于人跡罕至的區域,可以簡單處理,以保護生態為主。如果將地質災害隱患分類處置,區別對待,一方面可以避免為了治理一些不必要治理的露采邊坡削坡造成的大開大挖,減少二次破壞,另一方面可以節省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經費,解決修復資金矛盾問題。
很多露天開采礦山,由于開采方式不規范,形成高陡甚至直立的露采邊坡,對原始地形地貌造成嚴重破壞,地貌修復也是礦山生態修復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在生態修復設計是都會考慮進行邊坡整治,然后生態復綠。一個大型邊坡的修整耗資巨大,通過邊坡整治形成的殘礦處置收益來削坡意義不大,如果露采邊坡本身穩定性好(如下圖),沒有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而且坡體下方也沒有威脅對象,完全可以把他當成自然形成的懸崖峭壁看待,自然形成的懸崖峭壁是一種風景,人工采礦形成的懸崖峭壁也是一種風景,只需要把采礦過程中遺留的危巖體清除,消除安全隱患,然后采用現代生態技術適當做一些復綠點綴,或者用爬藤植物覆蓋,就可以算是完成了生態修復,沒有必要進行大開大挖按原始山坡的形狀和坡度修復地貌,從而達到露采邊坡與當地自然山坡協調一致。

圖1 原始山坡形狀地貌
地形地貌修復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就地就勢修復,適當挖高填低,減少開挖和搬運工作量,從而達到減少破壞、節約資金的目的。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有一個“六宜”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藤則藤、宜景則景、宜建則建”,講究因地制宜,根據這個原則,首先,要求對土地資源修復的適宜性必須進行充分論證,比如,某塊地有水源,地勢也平坦,理論上可以修復為水田。其次,要考慮后續管理,如果當地水田有大面積撂荒現象,這里修復的水田自然就沒有人去耕種,修復以后就無法達到驗收要求,如果當地人更喜歡耕種旱地,栽種經濟作物,那可能修復為旱地更能發揮土地的利用價值。雖然修復為水田土地流轉收益更高,但最后不成功的概率也更高,甚至無法形成收益。如果某地塊要修復為建設用地或者旅游項目用地,首先要考慮地塊的區位條件,包括交通、人文、生活條件是否便利等,其次,項目必須有投資意向人,最好是同期投入,這樣一方面可以將項目落實到位,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資金壓力。如果沒有充分考慮項目投資人的落實情況,整個項目就有可能變成空中樓閣。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所謂的“宜”,不僅僅取決于自然條件,還有社會、人文等諸多因素,要加強實地調研,加強多方溝通,才能得出合理正確的結論。最后才能得到真正會形成社會效益的生態產品,投入產出對等。否則可能出現大量投資無法形成收益,設計里面畫了個大餅,施工完成后一地雞毛。
為了方便有效地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開展,相關文件對于廢棄礦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各地可以根據這個定義準確劃分出哪些屬于廢棄礦山,這些礦山修復都列入本次礦山生態修復的任務。
為了充分響應國家號召,各地都是盡量將所有能納入的礦山都歸到本次需要修復的廢棄礦山中,將歷史舊賬一并處理。但是本人在工作中發現,某些地區有一些廢棄礦山位于礦產資源規劃區的可開采區,目前由于某些原因可歸屬于廢棄礦山,但在若干年之后很有可能會設置新的采礦權重新開采。因為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是永恒的,而每個地方的資源是有限的,這些礦山處于優質資源區,而且也是規劃可開采區,后期新設采礦權的可能性極大。特別是在區內附近設置有國有大型企業的采礦權的周邊區域,當現有正在開采的礦山資源枯竭以后,別無選擇必然會將采礦權擴界將周邊原來的小型廢棄礦山納入。這種情形下,現在的治理修復工程若干年甚至幾年之后就會被摧毀,造成極大的浪費。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對本區礦山設置進行統籌安排和規劃,然后根據這個規劃將廢棄礦山分類,比如,分成永久廢棄和暫時廢棄,在進行修復設計時區別對待。對于若干年之后可能會重新開采的暫時廢棄礦山,在修復設計時應該慎重考慮修復方式,可以進行簡易修復,以生態復綠為主,甚至可以考慮以自然修復為主,工作量應簡即簡,可以按臨時設施標準建設,節約投資,減少浪費。建議在區域生態修復總體方案編制時,應該把眼光放長一點,充分預測本地區未來的礦產開發趨勢,規劃后備礦產儲備地的位置和區域,以便區別對待所處區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設計力度。
本文是結合個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按照本人對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目的和意義的理解,談幾點對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建議,目的是為了節約資金,合理修復,緩解當前礦山修復工作中最主要的資金供給問題,同時也為了避免為了獲取修復資金產生認為的新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為了完成政治任務,一味追求修復效果,采用高標準嚴要求來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減少二次破壞,減少資源浪費,合理保護礦產資源,更好地實現國家出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的初衷。
資源利用與環境破壞是一對矛盾,人類社會在不斷化解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廢棄礦山修復就是一種化解開發與破壞這對矛盾的方法。目標是美好的、正確的,但方法多種多樣,主管部門和設計人員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供主管部門組織集體討論決策,力爭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設計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由于個人能力和知識面的局限性,根據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和遇到的問題,從上述幾個方面淺顯地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沒有開展深層次的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