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平平
[摘 要] 行是知之始,勞動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融通各育,探究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幫助學生在未來社會中更好地成長和生活。
[關鍵詞] 勞動教育;內涵;價值意蘊;實現路徑
習近平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系統”,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以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些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堅守與繼承,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豐富了黨的教育方針,對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勞動教育,是以勞動實踐為載體的教育形式,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必須回應時代變革的需求,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出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具備以下特征:
1.融通性。勞動教育有機滲透在其他“諸育”中。通過勞動,達到在勞力上勞心的效果,實現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長、體質的強健、美感的涵養,這應該是勞動教育的真正內涵。在勞動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勞動的辛苦或快樂,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培養勞動習慣,培育公共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勞動教育豐富了德育的內涵;加強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從書本的學習到書本以外的學習,勞動教育有益智之功能;勞動教育拓寬了體育的形式,在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強身健體,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熱愛勞動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在勞動過程中成功的體驗能收獲精神上的滿足,勞動中人與人的配合,能夠使人感受到合作的意義,感受交往的美好,所以勞動教育也是創造美的體現。
2.實踐性。傳統的教學,以學科知識的獲得為主要目標,新時代勞動教育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外,還包括了勞動技能、勞動意識、勞動價值觀的培養,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很顯然都不是靜態知識的獲得,需要讓學生在真實的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礪意志,去感知、體驗和生成,所以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形態的教育。
3.開放性。勞動教育的開放性既體現在學習內容的開發性,不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也包括了勞動實踐和體驗,同時開放性也體現在學習途徑的開放性,學校內部的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能給予學生的體驗是有限的,所以勞動教育不僅僅存在于校園的有限空間內,廣闊的校外空間和場域,如實踐基地、社區才是勞動教育的大課堂和大舞臺,開放的社會資源,勞動實踐的新形態、新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給予學生豐富的勞動實踐體驗。
4.自主性。當今社會,物質條件上的富足,學習壓力上的增大,導致很多學生只關注學習成績,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淡化或輕視勞動實踐,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會勞動。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勞動教育應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知行合一,行勝于言,在親自體驗中才能提高勞動技能,豐富勞動情感,增強創新意識,進而樹立起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目標,實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和使命。
二、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1.勞動即生活。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命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由此可知,連接生活與教育的紐帶是“做”、活動,對學生而言,做或行動即為勞動教育。縱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不難發現,勞動教育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其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石與核心。亞里士多德說:“在所有人類的實踐活動中,與神的沉思最為接近的那種活動,也就有最大的能力獲得幸福。”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勞動來創造,一個學生即使成績一般,不一定都能成為科學、教育家等,但在未來也能夠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具備滿足生存發展的基本勞動技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勞動過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2.勞動即成長。勞動是一個人展示自我、實現人生成長的途徑。首先,促使學生學會獨立。勞動可以幫助學生擺脫父母的庇護,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其次,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勞動作為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溝通的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懂得包容甚至是喚醒感恩意識;最后,能夠有效磨礪意志。在勞動實踐中,常常會伴隨著各種考驗,遭遇挫折,在反復的實踐、嘗試中,能夠培養耐挫力,增強生命的韌性。當教育回歸到實際的勞動實踐上,學生的成長也就與勞動教育產生了積極鏈接。
3.勞動促創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強調“行是知之始”,培養學生“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創新、創造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通過勞動教育,可以手腦并用,在“力行”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可以打破固化的思維模式,喚醒學生創新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么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于沉睡狀態。”因此,創新意識來源于在勞動實踐中的思考與創想。
三、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1.建立課程體系,強化支撐點。科學系統地開展勞動教育,離不開課程的支撐。學校應從課程入手,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課表,構建以“綜合性勞動知識、實踐性勞動技能和情感性勞動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加強勞動教育在其他學科中的滲透,要積極推動非勞動教育課程與勞動教育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能體味到勞動的意蘊,如在思想品德課、語文課中可進行勞動精神與價值的探討;在物化生等學科中,通過實驗操作的訓練,加強勞動技能、動手能力的鍛煉等。同時在智慧教學的大背景下,融合大數據和云計算服務,進行STEM課程體系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2.重視實踐體驗,強化增長點。勞動課程的落地,才是勞動育人的價值所在。為了讓學生都“愛上勞動”,并“學會勞動”,學校可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置不同的勞動崗位,如衛生服務崗位、設施維護崗位、環境管理崗位等,明確各個勞動崗位的具體責任和職責宣言,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幫著做,集體的事情爭著做”的校園風尚。大力拓展學生勞動實踐基地與場所,在校內外組織各種類型的勞動實踐活動,利用學雷鋒周、重陽節等節日,組織學生開展公益勞動,走進社區、實踐基地等開展活動,如樓道美容師的角色體驗,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開展職業體驗、實訓操作,舉行烹飪比賽、陶藝制作等活動,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培養學生匠心精神和進取精神,真實體驗到勞動的“苦”與“樂”,提升綜合素養。
3.融通家校聯系,強化溝通點。學校應該加強家校合作,注意家庭勞動與學校勞動的銜接,激發學生在家勞動的積極性。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家長講堂,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等方式,提高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同時,崇尚勞動、勤勞質樸的好家風對孩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把校內勞動和家庭勞動有機結合,和家長共同開發勞動課程,布置一定的勞動任務,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切實做好孩子在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如在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務清單,開展廚藝“show”“今天我當家”“我的房間我整理”等活動,家長做好示范,保持耐心,多鼓勵,進行針對具體事項的贊美,讓孩子意識到家務勞動是對家人愛的一種表達,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同時形成對抗疫一線勞動者的“禮贊”情感與對勞動成果的神圣感和愛惜心,保證勞動教育的完整性。
4.完善評價機制,強化生長點。隨著學校評價改革的深入開展,勞動教育作為學校中的課程也應該不斷地完善評價機制,通過多元、有效的評價手段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首先,注重評價方式的綜合化,勞動教育更多關注學生對勞動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勞動過程中習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其次,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老師的評價相結合,使學生在自我反思、他人點評、相互比對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自己、完善自我。最后,建立成長檔案袋,將日常勞動表現記入成長檔案袋,納入綜合素質測評,提高勞動素養的評價權重,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總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學校應該通過有效的勞動教育,實現全面育人,幫助學生在未來社會中更好地成長和生活。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