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央視新聞微博一則關于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直播帶貨1小時賣25噸土豆的消息引起熱議,眾網友為朱有勇院士點贊,直呼“良心主播!”,紛紛感嘆這才是真正扎根土地為人民謀幸福的好院士。的確,這位“土”專家身體力行做到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技術是脫貧致富的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朱有勇院士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扶貧事業,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帶領團隊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讓人民真正享受到科技與知識帶來的福利。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有勇主動承擔云南省國家級貧困縣瀾滄縣扶貧任務,他立足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資源稟賦,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持續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瀾滄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100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5000畝。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從2015年的1000元飆升到現在的10835元。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至關重要的是,要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科技工作隊,從基層基礎上保障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只有讓廣大農民掌握了科學技術,才可能形成別人沒有的技術,才能夠在生產中增加效益。比如,朱有勇院士團隊將科技知識教給農民,幫助他們種植冬季馬鈴薯,在春天收獲的時候就可以實現很好的收益。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根本要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目標任務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發展已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亟需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圍繞我國農業農村科技需求,優化科技創新布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構建各類創新主體協調互動和創新元素高效配置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產學研融合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聯盟,加大科技投入,組織農業科研攻關,推進科技資源合理配置,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完善適應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規律的保障制度,改革科技管理方式,激發創新動能,營造良好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著力加強科技創新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