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孌孌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2013 年以來,我國的影視市場上出現了大批時長短小、內容完整、信息密度大的視頻內容,同時,如秒拍、小咖秀、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甚至被大眾廣泛接受,而作為文化教育強省的湖北省,本文將從短視頻的行業特點做切入點,分析傳統渠道和新媒體渠道中短視頻行業的現狀及發展,再結合高職高專的影視專業的特點,探討如何將傳統影視制作和短視頻的融合及其優勢。
伴隨5G 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和流量資費的下調,短視頻成當前最主要的傳播形態。
從2013 年至今,我國短視頻發展走過了三個階段:2013-2015 年,短視頻以秒拍、小咖秀為起點逐漸進入公眾視野;2015-2017 年,各大互聯網巨頭圍繞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應用APP 展開爭奪;2017 年至今,短視頻平臺全面開啟爆炸式的增長模式。根據iiMedia Research 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短視頻應用的用戶規模達5.01 億人(圖一),占整體網民74.1%,其中,處于短視頻平臺第一梯隊的抖音和快手用戶活躍數量維持在2 億左右,位居其后的西瓜視頻和火山小視頻用戶活躍數量分別約為6700 萬和5000 萬。截止到2018 年11 月,抖音公布其全球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4 億人;根據工信部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 年5 月底,影音播放類應用數據為43.7 萬款,由此可見,短視頻作為一種多元化的信息承載方式,以其內容豐富多樣,互動性強的特性,滿足了大眾的娛樂需求,改變了用戶的社交方式,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二),在未來,短視頻更將憑借它碎片化、內容多、高傳播、低門檻等天然優勢展現其樂觀的增長前景,最終贏得更多廣大受眾的青睞。
與傳統長視頻相比,從時間上看,短視頻簡明扼要、短小精悍,縮短了制作時間、傳播時間和傳播路徑,有效降低受眾的時間成本,更加貼合“第一時間”;從空間上看,短視頻更能體現現場報道的“現場性”“客觀性”和傳播的“靈活性”。
以梨視頻、抖音和火山小視頻等平臺為例,面對突發事件,傳統新聞中的記者或主持人退居屏幕之后,民生事件的主人公或事件本身變成主角,既制造短視頻也是短視頻的受眾,保證到現場記錄的高度還原,真正做到了讓“用戶生產”,即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增強說服力;同時,短視頻傳播的靈活性則體現在以碎片化的方式傳播上,適用于途中、電梯內、茶水間、地鐵站等地,與傳統紙質媒介相比,它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受眾,能夠消除閱讀的空間距離,更具有隨意性,被關注的可能性更高,所以,短視頻可以對受眾達到精準的投遞與播放,這就提高了信息本身的利用率,也更加貼合“第一空間”的要求;另外,從傳播技術上看,AR、VR、無人機拍攝等短視頻拍攝技術的成熟及加入也會給受眾帶來越來越好,越來越真實的視覺體驗,直接提高的受眾的好感度,促進了短視頻的發展。
正是由于短視頻拍攝越來越簡便,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所以出現了“短視頻將替代傳統視頻”的呼號。那么,作為教學人員,我們應該如何推進“傳統媒體+短視頻”的組合優勢,探索一條適合高職高專院校的影視專業教學的道路呢?
筆者認為,須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師生協作,形成正確的行業認知。教師須引導學生關注行業的最新動態,指導閱讀行業報告、行業交流網站或論壇。在學生掌握基本行業情況下,可結合線下企業調研或參與行業展會進行反復論證,做出歸納總結,最后以PPT 或者匯報、參觀講解等形式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行業認知。
(二)相互借鑒,組織優質的內容生產。盡管現在傳播方式不斷翻新,但媒體的根本還是傳播優質內容。從傳統到新媒體,從圖文到短視頻,從技術到團隊,從策劃到執行,視頻內容和形式的門檻升高,若學生能將專業的制作技術結合便捷的傳播方式,那么就能保證高品質、高含金量內容的生產,所以,影視專業的學生可以在掌握鏡頭語言、傳統拍攝、剪輯包裝軟件的技能,擁有嚴謹、全面的工作態度后,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加入新媒體短視頻的實訓內容,熟悉新媒體短視頻的制作流程,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引入之后的就業,這與輕裝上陣一只手機一個攝像頭的網絡視頻不同,傳統媒體的內容將在新媒體專業設備支持下,充滿震撼力。
其實這樣的結合早在2016 年兩會就已嶄露頭角,如人民日報客戶端用VR 技術無死角觀察會場;新華社拍攝了19 個VR 視頻;2018 年的兩會更是出現了“兩會短視頻”專版。
最終,我相信隨著各項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短視頻或將迎來更大規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