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星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療慢性冠心病的主要方法,PCI可重建病人血液循環,改善病人心肌功能,從而有效緩解病人心絞痛現狀,改善病人預后[1-2]。然而,PCI手術并不能消除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為了積極控制及預防PCI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需提高病人疾病管理能力及健康意識[3-4]。講解-模擬-練習-溝通-支持(explain-simulate-practice-communication-support,ESPCS)護理干預是通過向病人講解疾病,進行模擬演練,反復練習,加強溝通及支持,從而提高病人對疾病認識及自我調節能力,進而改善病人預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5-6]。本研究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對冠心病PCI病人實施ESPCS護理干預,并獲得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7月—2019年7月選取我院收治的126例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WHO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②經冠脈超聲心動圖及冠狀動脈CT確診;③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分級為Ⅰ級、Ⅱ級;④病人知情同意,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者;②嚴重肝腎及肺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病人。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63例。觀察組:男33例,女30例;年齡38~75(58.6±3.5)歲;體質指數(BMI)24.58~28.69(26.92±2.11)kg/m2;病程2~12(7.52±1.02)年;合并癥:高血壓14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12例。對照組:男34例,女29例;年齡38~75(58.2±3.7)歲;BMI 24.32~28.75 (26.22±3.03)kg/m2;病程2~12(7.41±1.11)年;合并癥:高血壓13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12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兩組均行PCI治療,對照組術后行常規健康指導,護士通過口頭宣教的方式向病人講解冠心病發病機制、冠心病PCI治療原理,向病人發放冠心病PCI術后健康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冠心病PCI術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用藥指導、功能鍛煉指導及情緒管理指導,由責任護士向病人講解健康手冊相關內容,并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ESPCS護理干預,干預時間為4周,具體措施如下。
1.2.1 講解 術前1~2 d由責任護士向病人講解冠心病疾病知識、PCI術后護理內容、藥物治療、并發癥預防等知識;術后1~3 d向病人講解早期活動鍛煉的重要性,鼓勵病人術后在家屬或護士協助下盡早下床活動,以促進側支循環,改善心肌細胞血氧供應,降低心肌耗氧量,從而改善心肌功能;術后4~7 d向病人講解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對疾病預后的重要性,并列舉預后理想的病例,增強病人康復信心。
1.2.2 模擬 術后第2周組織同一病區病人進行集中模擬訓練,通過讓病人觀看視頻或由責任護士現場模擬演練PCI術后心功能鍛煉方法,依次進行訓練,如床上練習腹式呼吸、踝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非抗阻腕關節訓練、抗阻腕關節及踝關節活動、日常進食、如廁、有依托站立、無依托站立、床邊行走、走廊行走、上下樓梯、散步、打太極、有氧健身操等。責任護士進行講解或模擬訓練時需對相關動作要領進行重點講解。
1.2.3 練習 病人掌握練習相關動作要領后在家屬協助下進行心功能康復訓練,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開展功能訓練,病人在術后第3周進行步行、慢跑、打太極、有氧健身操等練習,步行剛開始時以每天1000~2 000 m為宜,每天30~40 min,隨后病人可根據自身耐受性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持之以恒。病人病情穩定后,每天慢跑1次,路程為1 500~2 000 m,速度為每分鐘100 m,時間為20~30 min為宜;打太極為每天練習1次或2次;有氧健身操為每天早上進行1次,每次60 min,前5 min為準備活動,50 min為有氧健身操訓練,后5 min為放松整理活動。
1.2.4 溝通 責任護士對病人進行心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時需對病人進行語言溝通及感情交流,鼓勵病人積極面對疾病,增強病人鍛煉依從性。同時邀請遵醫行為良好及預后理想的病人現場分享健康生活習慣,讓病人能更好地了解良好的生活管理方式對預后的影響,從而提高病人遵醫行為,每周與病人保持溝通2~3次,每次30 min。
1.2.5 支持 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對病人進行心功能訓練,并指導病人家屬、病友、朋友、同事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及信息支持,以減輕病人不良情緒。同時盡可能滿足病人提出的需求,并對病人實施心理指導,增強病人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1.3.1 疾病管理能力 應用自擬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包括飲食管理、用藥管理、并發癥預防、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等維度,每個維度包含5個條目,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分25~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疾病管理水平越高。
1.3.2 心功能 記錄兩組干預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及6 min步行距離(6MWT)。
1.3.3 生活質量 應用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SAQ)[5]進行評價,量表包含心絞痛發作頻率、心絞痛穩定程度、軀體活動受限程度、疾病主觀感受及治療滿意程度5個維度,共19個條目,每個維度采用標準積分進行評價。標準積分=(實際得分-該方面最低得分)/(該方面最高分-該方最低分)×100。分值越高提示病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疾病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3.1 ESPCS護理干預對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病人疾病管理的影響 研究指出,冠心病PCI病人良好的疾病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病人遵醫行為,有助于病人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7-8]。本研究為了提高冠心病PCI病人術后疾病管理能力,對病人實施ESPCS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飲食管理、用藥管理、并發癥預防、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及疾病管理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ESPCS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冠心病PCI病人疾病管理能力,研究結果與趙桂華[9]一致。考慮可能原因:ESPCS護理干預由講解、模擬、練習、溝通、支持等組成,此干預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注重責任護士與病人間的交流溝通,通過干預強化了病人對疾病的認識,提高了病人健康意識及疾病管理能力[10-12]。
3.2 ESPCS護理干預對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病人心功能的影響 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常用的方法,病人PCI術后盡管心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PCI并不能有效消除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病人出院后仍可能由于疾病管理能力低下而影響預后[13-14]。研究指出,提高冠心病PCI病人疾病相關知識,強化病人疾病管理能力及健康意識,將有助于病人建立健康的行為習慣,從而有效改善病人心功能[1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LVEF、6MWT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表明ESPCS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病人術后心功能。可能由于ESPCS護理干預讓病人能更好地掌握冠心病PCI術后心功能鍛煉基本技能,通過心功能康復鍛煉有效改善了病人心肌缺血情況,提高了病人運動耐受性,從而改善了病人心功能[16]。另外,ESPCS護理干預糾正了病人錯誤認識及不良行為,使病人能以積極的方式應對疾病,有效消除了病人不良情緒,增強病人治療信心,從而提高了病人治療積極性,因此有效改善病人心功能[17-18]。
3.3 ESPCS護理干預對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心絞痛發作頻率、心絞痛穩定程度、軀體活動受限程度、疾病主觀感受及治療滿意程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ESPCS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冠心病PCI病人術后生活質量,研究結果與郁嘉嫻等[19]一致。考慮可能原因在于ESPCS護理干預注重模擬與實踐有機結合,通過現場對病人進行心功能康復訓練指導,及時與病人進行交流及溝通,并鼓勵病人及其家屬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從而增強了病人治療信心,改善了病人預后,促進了病人身心健康,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20-21]。
ESPCS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病人疾病管理能力,改善病人心功能,從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