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世奇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目前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發病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所造成的血小板聚集,主動脈、冠狀動脈狹窄等因素引起心肌缺氧缺血等[1]。一般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西醫藥物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等方案,但是西醫藥物治療一般具有較高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而手術治療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并且還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等,導致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較低[2,3]。因此針對常規治療的弊端,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寧心通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200 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 例。觀察組男52 例,女48 例;平均年齡(67.38±6.54)歲。對照組男51 例,女49 例;平均年齡(66.95±6.8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藥物治療干預,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 mg/次,1 次/d 以抗血小板聚集;硝酸異山梨酯片10 mg/次,3 次/d 以擴冠,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治療情況可加用鹽酸曲美他嗪片等藥物。觀察組患者采用寧心通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干預,其中寧心通痹湯的藥方組成為:三七粉6 g,全瓜蔞30 g,薤白20 g,赤芍15 g,丹參30 g,川芎20 g,桂枝20 g,桃仁15 g,紅花15 g,虎杖15 g,雞血藤15 g,黃精30 g,遠志20 g,水煎服。留液100 ml 左右,1 劑/d,可分3 次服用。穴位貼敷藥物組成為:麝香、檀香、降香、丹參、郁金、紅花、砂仁、厚樸、瓜萎、薤白、黃芪、茯苓、干姜、桂枝等研末醋調。取穴:膻中、關元、中脘、心俞(雙側)、內關(雙側),1 次/d。同時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癥型進行辨證取穴,在膻中、心俞、內關等取穴的基礎上,對于氣虛血瘀證取穴足三里;氣陰兩虛兼血瘀證取穴神門;氣滯血瘀證取穴氣海;痰濁血瘀證取穴豐隆;陽虛血瘀證取穴關元、神闕。用法為:1 貼/穴,1 次/d,貼40 min/次,7 d 為1 個療程。在對患者取穴之前需要對患者的穴位情況進行觀察,看是否出現皮疹等異常情況,并用酒精進行消毒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心功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心功能指標包括:LVEF、LESV、LEDV 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有胸悶、呼吸困難、心悸等。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心絞痛等癥狀基本消失,且心絞痛發作頻率以及持續時間等有了顯著減少;有效:患者的心絞痛等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且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等有一定的減少;無效:患者的心絞痛等癥狀無明顯改善,且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等沒有達到一定的改善效果。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心功能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LVEF(48.23±5.17)%高于對照組的(41.74±5.35)%,LESV(97.37±8.56)ml、LEDV(131.77±10.49)ml 均小于對照組的(105.63±9.48)、(137.68±11.41)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8.723、6.467、3.813,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發生胸悶3 例(3%),呼吸困難2 例(2%),心悸2 例(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對照組發生胸悶8 例(8%),呼吸困難7 例(7%),心悸5 例(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236,P=0.007<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高于對照組的7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n(%)]

表4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一種綜合征,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其發病原因和多種因素有關,一般和患者的工作壓力、勞累過度以及情緒等有一定的關系,根據心絞痛發生的情況不同可分為穩定型、不穩定型以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等類型,而且心絞痛一般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當中,且具有長期性、間斷性和突發性的特性[4,5]。由于心臟在運行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血液和氧氣對其進行補給,而冠心病患者由于主動脈、冠狀動脈血管硬化,斑快形成,主動脈、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導致心肌供血能力不足,使心肌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特別是在患者劇烈運動、勞力、情緒激動、受涼之后,這種反應更為強烈,從而使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血量急速降低,使得粥樣斑塊破裂并且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也急速升高,出現血小板聚集反應,導致患者產生不穩定型心絞痛癥狀[6]。一般臨床上對于該病主要是采用西醫藥物治療干預的方式,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擴血管等方法控制患者的心絞痛癥狀,但是常規的治療干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對于心絞痛發作早期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是長期采用西醫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機體出現耐藥性,并且可能會對患者的肝腎等功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長期口服阿司匹林可導致胃潰瘍或消化道出血,從而降低其治療效果[7]。
在中醫范疇內,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屬胸痹范疇,主要是由于邪痹心絡所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不穩定胸悶痛的心絞痛癥狀[8]。隨著目前中醫療法的不斷發展,其已經得到醫療機構的廣泛認可和推廣,并且中醫主要是采用辨證論治的方式,以人五臟器官的運行等作為治療重點,通過內臟與經絡內外的聯系來對疾病進行辨證治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針對性[9]。中藥湯劑療法是中醫治療特有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利用各種相關的中藥材制成湯劑,并且根據患者不同的病癥進行加減治療,從而達到辨證論治的效果。而穴位貼敷主要是以患者的穴位經絡作為治療通道,根據不同穴位所關聯的臟腑進行針對性治療,使得藥物通過皮膚滲透作用直接對相關五臟六腑進行調節和治療[10]。本文采用寧心通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心功能情況,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從而提高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在針對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過程中,采用寧心通痹湯聯合穴位貼敷中醫治療的方式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