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 王宇奇 趙翠翠
當前臨床中對于多原發大腸癌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中老年患者是多原發大腸癌的主要群體,當前許多學者的研究報道中指出,單發大腸癌青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預后,但多發大腸癌青年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差,因此要加強多發大腸癌的重視,做好篩查工作。為了深入了解多原發大腸癌的病理特點,本研究選擇部分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5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2 例多原發大腸癌患者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年齡55~81 歲,平均年齡(71.36±6.38)歲。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所有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病灶分布情況,同時分析患者的治療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同時性、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分析多原發大腸癌病灶分布以及治療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同時性、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47 例,病灶94 處。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15 例,病灶30 處。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病灶高中分化發生率84.04%高于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的40.00%,病灶黏液分泌發生率3.19%低于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的3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同時性、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的病灶長徑、病灶部位、是否伴腺瘤、TNM 分期、是否伴淋巴結轉移、病灶MMR 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124 處多原發大腸癌病灶分布分析 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病灶在回盲部3 處、升結腸9 處、橫結腸9 處、降結腸6 處、乙狀結腸26 處、直腸41 處,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病灶在橫結腸3 處、降結腸3 處、乙狀結腸15 處、直腸9 處。見表2。

表1 同時性、異時性原發大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n(%)]

表2 124 處多原發大腸癌病灶分布分析(n)
2.3 治療情況 所有患者的治療中均使用根治性手術治療,對15 例腸梗阻中的6 例患者采用結腸支架橋接一期根治手術。
當前臨床中對于多原發大腸癌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不同的報道患者的發病率有較大的差異,但許多報道都提出了多原發大腸癌的發生率呈現逐漸升高的趨勢。據相關報道分析得知,多原發大腸癌在散發性結腸癌中有一定的比例,大概為1.5%~10.0%左右,其中包括兩種,分別是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有部分報道指出,前者的發生率高于后者[1-6]。本研究過程中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47 例,病灶94 處。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15 例,病灶30 處。多原發大腸癌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發生。張水英等[7]學者的研究報道中指出直腸是多原發大腸癌的多發部位,占30.9%左右,其余部位依次為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分別占19.89%、11.77%、9.08%,該報道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高、中分化腺癌屬于多原發大腸癌的主要病理類型,有研究報道[8]指出在結直腸癌術后5 年內出現復發的危險因素中,未分化癌和黏液腺癌占據主導地位。在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異時性多原發大腸癌患者的比較中發現,高、中分化腺癌在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中較為多見,且黏液腺癌的占比較低,應該采用結腸鏡進行低分化癌患者和黏液腺癌患者的密切觀察[9-11]。
綜上所述,直腸、乙狀結腸是多原發大腸癌的主要分布區域。對低分化、結直腸黏液腺癌患者需采用結腸鏡進行密切隨訪。為了提高同時性多原發大腸癌的檢出率可采用結腸支架置入橋接一期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