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胃炎是臨床消化內科的常見疾病。近幾年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飲食習慣不斷改善,快餐類食品的不斷增多,加上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等都是導致胃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為了進一步研究中醫疏肝法治療胃炎的價值和療效,特選擇到本院進行治療的58 例胃炎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58 例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掛號隨機奇偶數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 例。觀察組中男14 例,女15 例;年齡23~61 歲,平均年齡(40.38±11.06)歲。對照組中男13 例,女16 例;年齡22~60 歲,平均年齡(41.06±10.3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t=0.069、0.241,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經過診斷均得以確診,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遞交倫理委員會審核并獲得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診斷均被確診為胃炎,診斷符合《內科學》當中關于胃炎的標準;②所有患者胃鏡診斷顯示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白色為主的表現;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質的胃脘部疼痛,伴隨腹脹、噯氣、吐酸等癥狀[1];④所有患者病例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病癥的患者;②因其他原因導致患者出現胃炎表現的患者;③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的患者[2];④對本文所應用治療方法不耐受的患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方案治療,給予蘭索拉唑腸溶片(汕頭經濟特區鮀濱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80136,規格:15 mg×14 s)口服(不可咀嚼),1 次/d,15~30 mg/次,連續用藥6~8 周;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10,規格:5 mg×20 s)口服,飯前或飯后服用,3 次/d,5 mg/次,連續用藥6~8 周;硫糖鋁咀嚼片(廣西大海陽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1553,規格:0.25 g×100 s),口服,三餐前和睡前1 h 服用(嚼碎后服用),4 次/d,1.0 g(4 片)/次,持續用藥6~8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疏肝法治療,藥物組方:谷芽32 g,黨參18 g,厚樸12 g,青皮13 g,柴胡15 g,延胡索18 g,砂仁(炒)12 g,郁金15 g,甘草6 g,木香10 g;若患者出現反酸,需要加味海螵蛸10 g,瓦楞子(煅)15 g;若患者出現肝胃郁熱,則加味竹茹13 g,浙貝母15 g,黃連15 g;若患者合并胃虛,則加味白術12 g,干姜6 g;若患者合并氣滯血瘀,則加味川芎15 g,丹參18 g;若患者合并食少,則加味雞內金15 g,神曲12 g;若患者胃陰不足,則加味生地黃15 g,石斛18 g,麥冬20 g;將上述藥物加入1000 ml 水,開大火煎5 min,調為溫火煎45 min,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1 劑/d,服用1 個月為1 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停藥1 周再進行下個療程的治療,持續服用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治療效果 根據中醫《內科學》的相關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治療后,患者胃脘痛及惡心、嘔吐、反酸等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區域恢復正常,說明治療顯效;治療后,患者胃脘痛等相關臨床癥狀消失或改善,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區域大幅度縮減,說明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胃脘痛等相關臨床癥狀未改善,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區域無明顯變化,說明無效[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副反應及復發率 副反應主要包括腹瀉、惡心、眩暈、嗜睡、口干、皮疹等。治療6 個月后統計復發情況。
1.4.3 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 中醫癥候評分評分共涉及32 個項目+舌象+脈象分,評分分為4 個等級,分別為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3、5、7 分,并進行2 次評分,取2 次評分的平均分。32 項評分為0~224 分,+舌象0~5 分,+脈象0~5 分,總分共234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0%,其中顯效16 例,有效13 例,無效0 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97%,其中顯效11 例,有效9 例,無效9 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653,P<0.05)。
2.2 兩組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副反應發生率為17.24%(5/29),與對照組的10.34%(3/2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80,P>0.05);治療6 個后,觀察組復發率為24.14%(7/2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5.17%(16/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6,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癥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胃炎在中醫學中主要屬于“胃脘痛”的范疇,常規對胃炎患者進行西藥治療常治標不治本,易反復發作,不利于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主要研究通過中醫疏肝法治療胃炎的臨床效果,通過結果證明中醫疏肝法的價值和可行性。中醫疏肝方:谷芽、黨參、厚樸、青皮、柴胡、延胡索、砂仁(炒)、郁金、甘草、木香[4]。谷芽、黨參共為君藥,谷芽可有效的發揮消食中和、健脾開胃的作用;黨參可以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厚樸、青皮、柴胡共為臣藥,厚樸歸胃經,可以有效的行氣消積,改善濕燥的表現;青皮能夠發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作用,柴胡可以改善三焦,發揮利膽鎮痛解熱的功效;延胡索、砂仁、郁金為佐藥,延胡索可以發揮鎮痛催眠的功效;砂仁和胃醒脾,郁金可以改善血瘀之痛,發揮行氣補血的功效;甘草、木香為使藥,甘草可有效的清熱解毒,調和藥性;木香可以發揮消毒和行藥之精的作用。諸藥合劑,共奏疏肝和胃之功效[5,6]。
綜上所述,對胃炎患者應用中醫疏肝療法臨床療效顯著且不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6 個月內復發率較低,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醫癥候,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