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下肢骨折一種常見的并發癥,特別是骨盆、大腿骨折。患者骨折后肢體腫脹、血液淤滯、長時間臥床、血流速度減緩是引起深靜脈血栓的危險性因素。針對下肢骨折患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為改善下肢骨折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就需要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本文通過為下肢骨折患者提供康復護理干預的方式,明確有效護理方法對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接診的104 例下肢骨折患者,經檢查均確診為骨折,且無手術禁忌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3 例;年齡25~68 歲,平均年齡(36.3±11.8)歲;左下肢骨折30 例,右下肢骨折22 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22 例;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36.9±11.9)歲;左下肢骨折29 例,右下肢23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術后幫助患者抬高患肢,提醒家屬按摩患肢,活動末端肢體,以預防血栓形成;遵循醫囑使用抗凝藥物,提供各類基礎性護理內容。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 術前心理護理干預 骨折后,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普遍會因多種因素出現害怕,由此衍生出煩躁、焦慮、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2]。對此,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明確患者不良情緒的原因,采取適當方式進行有效疏導。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保持充足的耐心,應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向患者說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性,促使患者與家屬積極配合,提高患者認知度,調整情緒狀態,加強自我防范意識,督促患者主動學習,提高護理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2 病情評估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手術耐受性和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性因素進行評估。年齡較大的患者系統功能下降,身體應激能力下降。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加強預防,盡可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產生[3]。術前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針對突發肢體腫脹與疼痛的患者,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通常在術后3~5 d 易發生深靜脈血栓,最遲2 周,護理人員須立即告知醫師,盡早治療。
1.2.3 健康宣教 下肢骨折患者手術后需采取制動措施,同時臥床時間比較長,致使周圍靜脈舒張,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很容易形成靜脈血栓。護理人員應向患者闡明,并根據其術后恢復情況指導日常生活與護理,做好基礎性護理。鼓勵患者多食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骨頭湯等[4]。術后盡早進行鍛煉,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根據康復需要可逐漸增加活動量。活動量的增加應以不增加患者疼痛為宜。叮囑患者戒煙酒,保持清淡易于消化的飲食,滿足機體營養需要。
1.2.4 術后康復性護理 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應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可指導患者進行踝泵練習、股四頭肌收縮訓練,使患者掌握動作要領,以加速靜脈回流。指導患者肌肉張縮訓練,抬高患肢20~30°,被動活動應以患者舒適性為主,不可在膝下墊枕,讓患者抬高整個下肢,避免在膝下墊堅硬物品,以免對腘靜脈產生壓迫。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手掌根部按揉下肢肌肉,以加快血液流動,促進靜脈回流,預防血栓產生。指導患者直腿抬高訓練,鍛煉肌肉,為后期下床活動做好準備。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裝置足背動脈情況,確定肢體腫脹程度,如出現異常需立即告知醫師。患者下地活動時應使用彈力繃帶,以減輕下肢水腫,加快靜脈血回流,避免血栓形成[5]。術后患者還應使用低分子肝素鈣抗凝治療。止血藥物不宜長時間使用,鼓勵患者主動進行床上活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肢體腫脹率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采用SAS、SDS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與抑郁情況,SAS 與SDS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肢體腫脹率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2%,高于對照組的7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肢體腫脹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 評分和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DS 評分和SA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SDS 評分和S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肢體腫脹率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手術后,創傷區域會引起下肢局部腫脹對靜脈產生壓迫致使靜脈回流變緩,同時患者長時間臥床,肌泵對靜脈血管的擠壓不夠影響靜脈回流,致使血液逐漸形成高凝狀態[6]。患者手術操作后會導致血小板反應性增高,高凝狀血小板凝聚能力會明顯增強,降低血液內纖維蛋白溶解能力,血液淤滯形成靜脈血栓。如不能及時有效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對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產生影響,甚至會出現脫落血栓引發肺栓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影響[7]。因此,針對下肢骨折患者需要予以有效的治療措施,加強康復護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肢體腫脹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DS 評分和SA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可調整患者情緒狀態,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綜上所述,為下肢骨折患者提供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在調整患者負性情緒狀態的同時減少患者肢體腫脹的發生,降低下肢深靜脈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