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順
我們熟悉的疫情受損行業不外乎酒店、民航、旅游、餐飲等,想不到血制品也是受損行業之一。國內以白蛋白為主的血制品對進口依賴程度高。2020年海外疫情肆虐對血制品采集有較大影響,考慮滯后效應,2021年血制品行業可能會出現供需失衡情形。
血制品行業在國內擁有較高的進入壁壘,2001年之后國內不再新批血制品企業,全國目前能正常經營的企業也就17家,供給必須依賴他們采漿站數量的擴張,可以說供給非常有限,2019年國內采漿站只有269家,采漿量約為9200噸,從2011年起算大概翻了1.2倍,復合增速大概就是10%左右。
增長數據看起來還可以,但是血制品下游的運用廣泛,需求較大。以最大的品類人血白蛋白為例,應用場景可分為一線治療、二線治療及其他應用三類治療,其中一線治療是剛性需求,具有不可替代性,且量很大,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用于一線治療的人血白蛋白需求占批簽量的50%左右;二線治療需求同樣具備不可替代性,只是使用上較為謹慎。簡而言之,不僅手術要用它,術后的營養支持等也要用。有測算顯示,國內血制品需求量大概在2萬噸左右,單靠國內肯定是供不應求。

國內不行,進口來補。白蛋白行業的格局是這樣的:從簽批發量角度,進口大概占了60%,國內大概占40%,其中美CSL、Octapharma、Baxter和Grifols等四大血制品企業批簽量占我國進口批發量的98%,幾乎壟斷國內整個進口市場。
那么,問題就來了。新冠疫情肆虐下,連客運站、機場這些平日人流最多的地方流量都大幅下降,依靠人們自覺意愿才能得到血漿的采漿站自然流量也會大打折扣。
以國內的數據來看,2020年全年白蛋白批簽發總量5938萬支,同比增長9.8%,其中國產批簽發2102萬支,同比下滑2%左右,由于采漿到獲批簽發,時間上要滯后約6-9個月,一季度國內疫情的影響在下半年開始顯現。全面批簽發增速為負就是下半年疫情影響傳導至供給端所致,Q3和Q4單季下滑2.7%和21.3%。
國內疫情管控好,很快就恢復了供給,現在問題出在海外。海外疫情從去年3月爆發至今仍在持續,導致血漿采集大幅下滑,尤其是美國,一個數據顯示,3-10月美國采漿站滾動訪問人次下降了50%。國際四大血制品巨頭中,Grifols預計2020年采漿量同比下降15%,CSL預計是下降5%。
根據海外血制品企業反饋,2020年海外采漿量低點是在Q2,隨后上行,但因為美國疫情仍處于高峰區間內,采漿并未完全恢復,而新冠疫苗的接種至少要等到3月后才會普及,考慮時間滯后,2021年海外供給還會受影響。
另外,現在時不時爆出來的海外產品附帶病毒,讓國人對進口產品談虎色變。血制品也有這個擔憂,好在血制品還有國家檢驗環節。但是這一環節可能也成為進口的攔路虎。
疫情期間,血制品需求爆發,為緩解采漿減少共振帶來的短缺,中美藥監局都相應縮短了血制品的檢疫期,中國從90天縮短到了60天,如果只是中國縮短,審批環節還說得過去。但是美國疫情持續蔓延,美國主管部門也將血制品審批從60天縮短到45天,但按照美國45天的檢疫方式,可能無法通過我國質量檢測要求。去年底就發生了一個事件,美國Baxter公司18萬瓶45天期的人血白蛋白就沒有通過國內審批。檢驗因素可能會導致進口血制品進一步縮減。有機構預計,2021年進口人血白蛋白供給將下降40%。

表:A股主要血制品上市公司產能情況一覽

數據來源:國海證券、太平洋證券
整體而言,如果進口下降,國內白蛋白可能供給緊張,價格有望上行,實際上,白蛋白價格已隱隱有所異動,去年11月,國內人白中標價同比上漲15%。
國內采漿量能不能彌補?從采漿量看,最大的是天壇生物,潛在產能高出第二名上海萊士接近1倍,高出第三名華蘭生物的2倍有余。天壇披露了上半年的采漿情況,上半年天壇的采漿量同比下滑13%;華蘭的采漿量預計同樣上半年受到影響較大,二季度同比采漿量恢復往年狀況,截至Q3預計尚有3-5%的缺口存在。由于天壇的漿站在全國的分布較廣因而具有代表性,招商證券預計2020年全行業采漿量大約保持-5-0%,2020年基本上恢復。但即便恢復常態,按照過往的采漿增速,也無法覆蓋海外供給缺口。
從標的看,A股上市的血制品企業就是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雙林生物、衛光生物和博雅生物,另外還有一只泰邦生物在三板中。血漿站有產能才能有增長潛力,各企業具體產能情況看下表。重點留意產能規模第一的天壇生物以及通過外延并購+新建漿站的方式大幅擴產的雙林生物,前者穩健,但后者的股價彈性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