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同 王昌園


摘 ?要: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鑒定,是指對涉案者事故發生時所處的狀態進行鑒定,這些行為狀態一般包括駕駛、乘坐、騎行、推行車輛或在道路上直立、蹲踞、倒臥等,這對于事故的調查、事實的還原、以及事故原因的分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對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鑒定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具體意見。
關鍵詞:騎行狀態、推行狀態、痕跡比對、法醫檢驗
1.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鑒定的案例應用
1.1自行車當事人事發時處于騎行狀態的判定:
一般參考以下技術指標:第一,當事人是否具有騎跨傷特征;雙下肢內外側均有損傷或體表痕跡,其中外側呈現一側為直接撞擊傷、另一側為摔跌傷,而內側通常為在摔跌中與自行車部件接觸形成的擦、挫傷。第二,自行車同側前后部均有碰擦痕跡,則說明當事人呈騎跨狀態的可能性比較大。第三,當事人下肢直接撞擊形成的損傷位置偏低,與造成其損傷汽車保險杠距地高度有偏差,可以考慮碰撞時其腳位于自行車踏板上的可能性。
案例:20XX年月XX日XX時XX分許,潘XX駕駛蘇XXXX號小型轎車,沿XX路由XX往XX方向行駛,途經XXX路段處,與裴XX及其人力三輪車發生碰撞,造成裴XX當場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根據事故調查需要,對人力三輪車事發時的交通行為方式進行鑒定。
某第三方鑒定機構鑒定意見部分資料摘要:一般情況:冰凍尸體,尸長162cm,營養良好,發育正常。頭面部:頭頂部頭皮擦挫痕,右額、左顴部挫裂創,顱骨可見。
右顴部見擦挫痕,鼻腔外耳道未見血跡。頸項部:未見損傷痕跡,頸椎未見骨折征象。
檢驗所見:A車 車輛識別代號為XXXXXXX;前保險杠左側距地高度約40cm~60cm、距車身左側邊沿約40cm~70cm處裂開,表面見刮擦痕跡,局部見紅、黑色加層物附著;前牌照左上角在距地高度約52cm的縫隙處見纖維遺留;發動機艙蓋左前部凹陷變形,表面未見硬物碰擦痕跡;發動機艙蓋左側邊沿與左前翼子板之間的縫隙處見纖維遺留;前擋風玻璃左側見大面積網狀裂紋破損痕跡。詳見圖1、圖2、圖3。
B車 未見車架號。
車箱右后部由右后向左前彎折變形;車箱右側后部豎直支撐桿外側在距地高度約50cm~60cm處見刮擦痕跡,表面見白色加層物附著;右后輪輪輞彎折變形,胎側見刮擦痕跡,輻條外表面見刮擦痕跡,局部見藍色加層物附著;左后輪輪輞彎折變形,表面見刮擦痕跡。詳見圖4。
甲乙兩車所檢見的痕跡,在部位、附著物及受力方向等方面均可以互相印證,符合甲車前部左側與乙車(含其當事人)右側后部相碰撞形成的特征。通過案情資料及微量物證分析判斷,位于A車前牌照左上角,距地高度約52cm的縫隙處見纖維遺留,說明A車前部左側與當事人發生過直接接觸,進而排除當事人左側推車行走的可能,再結合A車發動機艙蓋左側邊沿與左前翼子板之間的縫隙處見纖維遺留,前擋風玻璃左側見大面積網狀裂紋破損痕跡,說明被撞的人體被拋起并撞上A車前擋風玻璃,如果當事人右側推車行走則碰撞時由于B車的阻擋,當事人很難拋起并撞上A車前擋風玻璃,但由于某第三方鑒定機構的鑒定事項為死亡原因鑒定,尸檢報告僅檢見當事人頭面部損傷,(做出死者XXX因道路交通事故閉合性顱腦損傷而死亡的鑒定意見)而未檢見雙下肢內側、四肢及軀干的具體損傷情況,且由于死者遺體被火化,而無法重新對當事人進行二次勘驗,因此缺乏當事人痕跡的相互比對,進而無法做出科學客觀的鑒定意見。
1.2摩托車當事人事發時處于駕駛狀態的判定:
一般參考以下技術指標:第一,根據摩托車正面碰撞事故的碰撞對象及碰撞形態,分析碰撞時的減速度或者加速度,會造成摩托車上人員不同的運動軌跡;依據被碰撞車、物上的痕跡和各人不同的著地位置,結合人體體表痕跡及損傷判斷其事發時在車上所處的位置,這里突出的是駕駛位置。第二,摩托車正面碰撞事故中,應根據其前后座人員的不同損傷進行分析。前座人員的損傷特征以正面直接撞擊傷,特別是頭面部及四肢前側為主。第三,對于摩托車側面被其他車輛碰撞的事故,應在確認兩車具體碰撞部位的基礎上,區分摩托車車上人員是否應受到直接碰撞和可能形成的不同受傷情況。
案例:20XX年XX月XX日XX分許,一輛皖XXX號二輪電動車,在王XX家門前,與王XX停放的皖XXXX半掛牽引車牽魯XXXX掛重型掛車發生碰撞,造成皖XX號二輪電動車上駕乘人張三(化名)和李四(化名)受傷,張三經搶救無效死亡。根據事故調查需要,對皖XX號二輪電動車當事人張三和李四兩人中誰是該車的駕駛人進行鑒定。
資料摘要:根據張三尸表檢驗鑒定意見書“鑒定人張三左側頰部皮膚擦傷、頦部條狀皮膚裂創伴周圍皮膚擦傷、雙側肋骨和胸骨多發骨折、左側胸部散在皮膚擦傷、雙手背和右膝關節下方皮膚擦傷”。
檢驗所見:甲車,車輛識別代號為XXXXX。后部防護裝置左側向前彎折變形,在距地高度約92cm~106cm、距車身左側約30cm的焊接處部分開裂;左尾燈燈罩后側在距地高度約123cm~125cm處見泥灰減層擦痕,表面未見硬物碰擦痕跡。乙車,車架號為1851216XXXX。防護杠前部向下彎折變形,前面板在距地高度約40cm~70cm處斷裂缺失;前頭罩飾板在距地高度約90cm~100cm處部分斷裂缺失,內部線束部分斷裂,儀表臺脫落懸掛。詳見圖5、圖6。
甲乙兩車所檢見的痕跡,在部位、附著物及受力方向等方面均可以互相印證,并結合事故現場照片,符合乙車(含其當事人)前部與甲車后部左側相碰撞形成的特征。再結合張三損傷情況分析,符合張三事發時位于乙車駕駛人位置(鞍座前部)與甲車后部左側發生碰撞,形成張三雙側肋骨和胸骨多發骨折的嚴重損傷,而若事發時張三位于乙車鞍座后部時,乙車前部與甲車發生碰撞,則后乘坐人會受到前部駕駛人阻擋,無法形成上述嚴重損傷,所以綜合分析認為:事故發生時,張三位于乙車駕駛人位置(鞍座前部)。
2.結語
通過上述兩起案例的相互比對,說明在此類鑒定項目中痕跡的檢驗與方法比對很重要,同時法醫學的檢驗情況同樣重要。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的鑒定屬于綜合性鑒定項目,在鑒定過程中,往往需要多種學科知識支撐,相互印證,形成閉環,這也對委托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委托此類案件的鑒定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選擇具有多種類,多學科的鑒定機構,從而達到科學客觀的目的。
鑒定人在受理此類鑒定項目時,需要多部門的配合與溝通并制作出詳細的前期勘驗計劃再實施鑒定;痕跡鑒定人在痕跡檢驗的基礎上結合法醫檢驗的損傷情況和做出的致傷方式的判斷,并結合案情綜合分析、相互印證,才能做出相對科學客觀的鑒定意見。
鑒定機構管理者需要能夠高屋建瓴進行總體規劃,結合實際,并協調各部門相互配合,共同探討,研究出切實可靠符合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這樣既保護了此類項目的順利開展,又探索出綜合類鑒定項目的正確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 SF/Z JD0101001-2016,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鑒定[S].2016.
[2] GA/T 1087-2013,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S].2013.
[3] GA/T 41-2019,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痕跡物證勘查[S].2019.
[4] 趙明輝 李麗莉 馮浩《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為方式鑒定》.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2.
[5] 李麗莉 《道路交通事故車體痕跡鑒定》.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39495003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