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波
摘 ?要:蛋雞養殖在中國養殖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其向著標準化和正規化的方向前進。在實際進行蛋雞養殖的過程中,依然存在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將從蛋雞養殖與疾病防控的現狀進行歸納,并對其疾病防控技術做出探討。
關鍵詞:蛋雞;養殖;疾病防控
引言: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推動了蛋雞養殖標準化和正規化的進程。但在養殖方式日趨科學化的同時,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蛋雞的疾病防控一直都是困擾養殖戶們的重點問題,一方面涉及到蛋雞的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涉及到食品衛生安全。如何對疾病進行有效防控,是確保養殖安全生產的關鍵。
一、蛋雞養殖及疾病防控現狀
(一)蛋雞養殖規范化
隨著蛋雞養殖技術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以及優良品種的引入,蛋雞在綜合生產能力上無論是雞蛋的品質還是產量都有著顯著的提升,養殖戶也能通過對蛋雞的科學養殖從中受益。以目前的養殖狀況可得知,絕大部分的養殖戶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并使蛋雞養殖在管理上進一步得以標準化、規范化。
(二)小養殖戶占比大
根據數據顯示,小規模蛋雞養殖戶占所有蛋雞養殖戶九成以上。究其原因,首先因養殖業較大的前期投資,小養殖戶因受資金制約,對養殖創業認知不足;其次,小養殖戶主要集中于農村和城郊區域,家中勞力只有老人和兒童等弱勞力,影響了養殖的規模;最后,小養殖戶對蛋雞市場的行情了解不足,一旦發生蛋雞市場不景氣甚至是相關疫情的爆發,將會造成難以負擔的經濟損失。
由于大多數小養殖戶缺乏對蛋雞科學飼養方面的主動學習,相關人員在水平上的良莠不齊,對蛋雞科學養殖和管理方面的技術掌握情況也存在差異,導致小養殖戶的養殖規模和相關設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時,相關技術人員知識老化、缺乏相應培訓經費和地域條件差異等因素,對養殖戶沒有做到及時且到位的相關技術培訓,導致小養殖戶未能對科學養殖技術進行充分掌握。
(三)疾病防控風險大
大多數蛋雞疫病的傳播存在地域和季節等特性,許多小規模養殖戶在疾病防控意識上的缺乏,使其未能因地制宜地制定蛋雞預防接種程序,疫苗的接種基本依靠當地有關部門進行春秋季節的集中免疫,自費疫苗防疫工作也未能執行到位。
即使是每年開展兩次的春秋季節集中免疫,其過程會受到當地設施、人員和技術因素的影響,還會在疫苗接種過程中有偶發疾病交叉感染的風險,進而引發養殖戶對春秋季節兩次集中預防產生抵觸心理,導致發生防疫缺漏,并加劇蛋雞疾病的防控風險[1]。
二、蛋雞養殖疾病防控技術
(一)育雛期的疾病預防
蛋雞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其免疫能力源于母源抗體,一周后將會逐漸消失[2]。雛雞的發病會影響到蛋雞的健康發育和生產能力,因此,對蛋雞育雛期的疾病預防至關重要。
在雛雞發育第一周,應將育雛舍內的溫度控制在35至37攝氏度,飼養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80只以內,每天補充光照的時間不低于23小時,相對濕度控制在65%至70%范圍內。育雛期蛋雞在初次飲水時最好選擇涼開水,水溫控制在大約18攝氏度,并在水中加入5%的電解質和葡萄糖。在飼喂時,2日齡內雛雞每日不宜少于8次,2日齡后隨時進行采食喂飼。在第七天時,需注射馬立克、新支二聯疫苗,以對新城疫、馬立克、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做到有效預防。
進入發育第二周,需要注意將溫度控制在33至35攝氏度區間,每日適宜光照時間為22小時,同時,應留意雛雞在斷喙時,將燒灼時間把握在1至2秒最佳,并在斷喙前3天和后3天飼喂維生素K和維生素C,以減少斷喙時出現的出血和應激等現象。
到第六周時,需將舍內溫度保持在23至25攝氏度之間,飼養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80只以內,每日適宜光照時間為10至12小時,相對濕度保持在50%。由于第六周是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高發期,因此,養殖戶需要對其進行及時發現并治療,避免造成損失。
第七周時,將舍內溫度控制在23攝氏度,飼養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40只以內,每日適宜光照時間不低于9小時。第七周是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高發期,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對雞群有極大危害,若在育雛期染病則會造成蛋雞低產甚至不產,從而在成雞階段影響雞蛋的產量和品質,因此,需注意相關疫苗的接種。
(二)蛋雞場的消毒工作
為減少疫病傳播,需要對養雞場進行嚴格的消毒措施。
首先,必須對進入生產區的所有相關人員進行消毒,并要求其做好防護措施;其次,在進入雞舍后必須走凈道,當日在進入一棟雞舍后不可再進入其他雞舍,除非工作需要,以蛋雞日齡順序進入雞舍,否則必須進行消毒;最后,必須將場內所有的廢棄物和病死雞進行嚴格銷毀處理,每周對養殖場展開一次徹底清理,定期進行滅鼠、滅鳥工作。
(三)制定嚴格防控機制
除了育雛期疾病的預防和蛋雞場的消毒工作,還需制定嚴格的疫病防控機制,確立科學系統的疾病防治程序。
首先,若場內職工家屬或其他來訪者要進入現場,除非特殊情況,否則需在門衛室等候,或經由養殖場主許可后,簽署相關承諾并在消毒后穿上隔離服進場。其次,即使是工作人員,進出場次數也要做出嚴格限制,在經過場主許可后每周只可進出場一次,并且進場時必須在進行消毒后穿生活區服裝;市場人員在直接從市場返回養殖場后必須在經過2天的消毒后方可進入生活區。最后,非養殖場的各種車輛禁止入場;場內的特殊車輛必須經由主管許可并進行清洗消毒處理,經登記后方可入場。
針對不同的病癥,需要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實現對疾病真正有效地進行防治。
例如:針對呼吸道綜合征,若被診斷出這一疾病,則需要通過在飲水中投入硫酸銅及金銀花以進行預防,若已患有這一疾病則需使用安泰富樂進行藥物治療,并在治療7日后給予其桿易凈繼續治療,通常在12日之后病情就會得到好轉。病情好轉3日后,還需繼續為發病雞喂食藥物,以防復發。
由于新城疫的發病率達九成左右,對雞蛋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影響,故針對這一疾病,首先要對雞舍噴灑84消毒液進行消毒處理,并在蛋雞的飲用水中添加慶大霉素進行對疾病的防治工作,還需對飲水器定期更換以避免對藥物的污染與浪費。如蛋雞已患有新城疫,需對其進行頭孢藥物進行治療,喂食劑量為每次2毫克,每天一次,并在治療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在飼料中攪拌適量克毒散和蛋雞寶,以提升治療效果[3]。
除了藥物治療,還需注意對疫苗的使用。在蛋雞1-7日齡時,要進行馬立克、新支二聯疫苗的接種;8-14日齡時接種傳染性法氏囊疫苗;15-21日齡時,一般接種雞痘、新城疫和禽流感疫苗;22-28日齡時需接種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36-42日齡需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60日齡集中注射新支流疫苗;80、120、200日齡將禽流感疫苗進行肌肉注射。之后,進行每月一次的新城疫疫苗集中免疫。
此外,如果蛋雞病情較為嚴重時,需對其進行無害化銷毀處理,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擴散。此外,在養殖期間嚴禁使用抗生素等違禁藥物,特別是不可在蛋雞的養殖中使用帶有抗生素成分的添加劑,否則會對影響雞蛋品質,并引發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
結論:
綜上所述,蛋雞養殖作為中國養殖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現代化的科學養殖,疾病防控也是一大關鍵。對蛋雞的疾病防控,除了需要在育雛期展開對疾病的預防,還需對養殖場所進行嚴格的消毒措施,制定嚴格的防控機制,針對不同病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將疫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汪旭,左愈臻,劉瑞剛.標準化蛋雞養殖的疾病預防現狀[J].中獸醫學雜志,2020(8):91-92.
[2] 林忠華.蛋雞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控管理分析[J].獸醫導刊,2021(10):134.
[3] 路連民.蛋雞常見疾病的診斷與防控[J].獸醫導刊,2021(4):198.
136350170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