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文英

[character ]科創人物 仝小林
1月24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逆行武漢一周年的日子。去年的這一天,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防治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專家組組長之一,仝小林帶著全力救治患者,掌握第一手疫情資料,優化中醫藥診療方案,為國家提供中醫藥防治建議的任務,緊急奔赴武漢。截至2020年3月27日回京,他一共在武漢奮戰了64天。
期間,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從中醫角度給武漢疫情定性,推行萬人通治的社區防控模式——“武昌模式”;牽頭組織專家制定從第三版到第八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醫診療方案和恢復期診療方案;開展了覆蓋新冠肺炎全病程的中醫藥臨床研究,涉及輕癥、重癥/危重癥、恢復期等新冠肺炎發展不同階段。

仝小林(左一)在武漢第三醫院指導科研
中醫講究“理法方藥”,給新發、突發疾病定性是中醫介入的第一步。
到達武漢后,仝小林立即帶領專家組深入抗疫一線,診察了社區隔離人群、發熱門診、隔離病區、ICU等各類患者的癥狀、舌苔、脈象,結合武漢當時陰雨連綿的氣候環境特征,他判定此次武漢新冠疫情為“寒濕疫”。“寒濕疫”的定性,為后續中醫治療方案的制定和臨床實際辨證用藥提供了方向。
對疫情進行明確定性后,仝小林仿效古代大疫之時“大鍋熬藥”群體救治的方法,立即組織專家組成員,在1天之內擬定了可宣肺透邪、避穢化濁、健脾除濕、解毒通絡的通治方“寒濕疫方”——“武漢抗疫1號方”及其加減方,大量用于新冠肺炎的初感及疑似患者。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人一方顯然不現實。“該方雖然是基于病因、病態立法而成的針對初感及疑似病例的普適性的處方,但面對千人、甚至萬人一方的局面時,我內心的壓力巨大。”仝小林說。
因此,為了讓“寒濕疫方”在通治的同時又具備辨證論治的特征,在“1號方”的基礎上,仝小林團隊又分別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癥狀擬定了4個加減方,即使是普通的社區醫生,經過簡單培訓也能馬上熟練用藥。
疫情發生后,武昌區發病人數不斷攀升,一度成為武漢市發病率最高的區。“必須把防控重心前移至社區,從源頭切斷疫情。否則我們有多少醫院,有多少醫生都不夠用。”仝小林憂心忡忡。
2020年1月29日,仝小林團隊和武昌區政府、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湖北省中醫院商議決定在社區開展中醫藥防控,堵住社區防控這第一道關口,為醫院的醫療救治爭取時間。
2020年2月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推廣“武漢抗疫1號方”。第二天起,“1號方”開始在武昌區社區大規模免費發放。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用藥安全,時刻了解病人服藥后的情況,仝小林團隊借助武昌區已有的健康云平臺,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合作,緊急開發出一款基于微信平臺的手機App,病人只需在藥袋上掃碼錄入基本信息就可進入平臺,得到后方數百名醫生一對一的用藥指導和心理咨詢。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武漢抗疫1號方”在整個武昌區和洪山區、東西湖區等區域以及武漢周邊地區,累計發放超過70萬副,救治了5萬多人。截止2020年3月1日,累計11404人通過掃碼向后方醫生咨詢,并通過6萬多日記卡反映他們服藥后的情況。
“中醫通治方+社區+互聯網”,形成了“武昌模式”。該模式是我國在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將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區,不僅降低了高危人群發病率、遏制了輕癥患者病情的加重,為醫療系統恢復運轉爭取了寶貴時間,同時還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實時的數據支撐。
在特殊時期,時間也具有特殊的意義。短短64天,對于往常的我們來說,也許并不會改變什么,但對于疫情中的武漢和在武漢抗疫的仝小林來說,則意味著無數人的生命。
64天里,仝小林每天都處于高強度的緊張工作狀態中,重癥病房查房、疑難病例聯合會診、發熱門診及社區一線調研,進行科研攻關,組織同行專家制定《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方案,為一線臨床醫生提供切合需求的指導……最忙的時候,仝小林經常一天只睡2小時。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多看病人,節約防護用具,仝小林經常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武漢的各大醫院里奔波,長時間禁食禁水,全神貫注工作。脫掉防護服后,他的衣服時常被汗水濕透。
“盡管身體是疲憊的,但更多的是感動。”仝小林告訴記者。
在“武昌模式”穩步推進的同時,《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也從第三版更新到了第八版,每一版都是在抗疫火線上淬煉出來的。
隨著抗疫工作的開展,仝小林組織專家組成員不斷更新、完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方案以及對確診病例的分期及診治、對原有證型的斷方用藥。
從《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開始,明確定義此次疫情為“寒濕疫”,將臨床治療分為四個階段,即初期“寒濕郁肺”、中期“疫毒閉肺”、重癥期“內閉外脫”、恢復期“肺脾氣虛”,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推薦處方、推薦劑量,從整體上調整用藥策略。
考慮到武漢居家隔離觀察的病人很多,診療方案第四版增設了醫學觀察期的治療方案,推薦使用中成藥治療。在仝小林等人的努力下,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不斷被強化,診療方案第六版、第七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更是汲取了全國各地新冠肺炎的中醫診治經驗。
針對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仝小林團隊還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引(試行)》和《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為恢復期患者提供以中醫適宜技術、傳統功法、飲食、心理干預為主的綜合康復指導,并在武漢和湖北的其他城市開設了專門的中醫康復門診,建立全國恢復期協同工作網絡。
在仝小林的指導下,2020年3月5日,湖北省中醫院開設了恢復期康復門診,此后黃石市中醫院、孝感市中醫院、黃岡市中醫院等均成立新冠肺炎康復門診,采用多學科診療模式,西醫評估、檢測方法,充分發揮中醫藥診療和干預特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從武漢回京后,不少榮譽紛至沓來,但仝小林卻專注于著書立說,致力于將中醫抗疫的經驗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
2020年7月,仝小林主編的《新冠肺炎中醫診療與研究》一書面世,書中附上了大量病例的研究情況。該書包括新冠肺炎概論、中醫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中醫證候研究、中醫分期治療、相關中醫方藥研究、中醫預防研究、名醫認識、中醫防疫進展等內容,以此為中西醫臨床醫師、醫學生以及新冠肺炎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去年除夕夜仝小林在奔赴武漢抗疫的列車上
在武漢抗疫期間,仝小林帶領團隊實地考察,獲得大量一手資料,對新冠肺炎的中醫病名、病因、病機、分期、轉歸以及應對策略有深刻的認識,針對疾病不同分期總結了主要證候表現,確定了相應治則治法,并制定了中醫通治方及分期辨證處方。同時,他們還與武漢多家定點醫院合作開展了覆蓋新冠肺炎全病程的中醫藥臨床及基礎研究,涉及輕癥、重癥/危重癥、恢復期等新冠肺炎發展的3個不同階段,為中醫藥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
在書中,仝小林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做了大量研究,對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亦有很多獨到的思考。“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仝小林與其他24位科學家一起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建言獻策。提起給總書記寫信的初衷,仝小林說:“給總書記寫這封信,當時主要就是感受到科技創新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
2020年5月30日,仝小林獲頒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章。半年后的2020年12月,他又獲得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面對各種榮譽,仝小林將其作為對中醫界全體從業者的鼓勵,而他自己,始終安靜地奔跑在振興中醫藥的道路上,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
他說:“我是一名普通的醫生,救死扶傷,急病人之所急是我的本職工作;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在自己從事的科技領域潛心研究,做好中醫理論及實踐的傳承創新同樣是我的本職工作。”
何為“創新爭先”?
仝小林認為,在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針對學科發展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與需求,要勇于創新,打破陳規,著眼新理論新技術的突破研究,讓中醫作為國家瑰寶重見光明。
何為“最美”?
“做國家需求行業需要人民期待的事業,我覺得就是‘最美’的。”
但使人間無疾病,何妨架上藥生塵。醫者仁心,就是一個醫生“最美”的品質。“古人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醫務工作者要迎難而上,敞開真心,一心赴救,這也是作為一個醫生‘最美’的品質。”仝小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