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段永利

首誠農業董事長關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十九大做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百姓的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尤其是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更讓人們開始分外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而飲食健康首當其沖。
為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五年規劃,立志于打造“航天品質、健康中國”品牌的首誠農業,革新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集科研、種植、物流于一體,成功打造出“從種子到筷子”的大健康產業鏈。本刊記者專程到北京市房山區探訪了這家主打健康品牌的現代都市型農業示范企業。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指定供應商和中國航天食品供應基地,首誠以航天農業生物科技為核心,以航天標準食物的供應為龍頭,建立起了航天育種、農業種植、農產品深加工、冷鏈配送和高端頂級水培菜五大業務板塊,形成了食物生產供應的整套資源。
公司董事長關斌告訴記者,首誠農業是由種大田起步,經營壩上7900畝自有蔬菜基地已有十余年的歷史,2004年開始進行產品自主研發和加工。目前產品主要有航天任務保障產品系列、航天蛹蟲草系列、高端免洗蔬菜系列、膳食纖維系列、谷物輕體系列等。
首誠于2007年在中國航天員健康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國家級單位的參與和支持下組建。多年來,除在品種、產量等方面有了技術積累外,公司更是對蔬菜育種、生產、倉儲、物流等全程品控、食品安全、產品溯源方面建立了科學規范的監管體系。這一整套從種子到筷子的安全閉環產業鏈是首誠的核心優勢,將“上天與落地”相結合,融合了工業與農業“高、精、尖”要素的新產業領域,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服務,是科技型、信息型、創新型和服務型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企業。
中國農田面積特別是北京等一線城市種植面積有限,如何增加蔬菜產量,那只能靠農業革命。近日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北京將加大農業設施扶持力度,推進高效設施農業試點建設,促進全市蔬菜產量大幅度增長,在2025年前,確保北京市自備蔬菜翻一番。首誠在沒有擴大種植面積的前提下,確保一畝地相當于80畝地的產能,怎么做到的呢?
首誠靠的就是與松下合作共建北京首家全封閉型人工植物工廠,雙方技術人員模擬了蔬菜的生長環境,讓它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順利生長。提到這里,就不得不說,為何一個做電器品牌的企業要跨界到農業呢?2018年是松下成立100周年,除了電器行業外,松下比較關注的兩個領域一個是食品生鮮,另一個是健康養老。
而松下“跨界”到農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誠農業展廳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光照、風、水、二氧化碳等,可以說完全是“靠天吃飯”。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食品流通部部長李金陽告訴記者,首誠&松下的植物工廠完全可以擺脫自然生長規律,由人工智能電器替代自然元素。第一個就是用照明系統替代自然光照。松下定制的LED燈,可以實現光照與溫控,也可以調節蔬菜的營養元素、生長快慢、無病蟲害。第二個就是空氣循環系統。自然界的狂風可能會把苗摧毀,而松下的智能新風系統運用到農業生產再合適不過。第三個是水系統。自然界的植物生長靠雨水,而智能工廠的植物喝的是工業純凈水。第四個是肥料循環系統。傳統的農作物需要用糞便、尿素等做肥料,而智能工廠是靠松下的有機營養液自動裝置進行最優配比。此外還有二氧化碳的濃度問題,也是靠松下電氣系統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所以,恒溫恒濕的植物工廠根本不需要依托于任何其他的外包企業,松下便能提供電燈、空調冷機、IoT電子系統等全產業鏈的裝置設備,而且全程是無菌化作業。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針對產業發展方向,大力培育優質專用品種,配套優質栽培技術,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智能工廠可以擺脫自然條件的束縛,保證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有新鮮蔬菜供應。
首誠&松下的人工植物工廠的生產效率是普通旱地種植的80~100倍,它的產品和產量可根據需求而定。
公司產品的適用領域廣泛,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第一個應用領域就是航空業。首誠公司是航天食品(蔬菜)供應基地,原來航天員以壓縮類食品為主,現在能吃到新鮮的綠色蔬菜。第二個應用領域是海洋捕撈業,在遠洋船舶上實現綠色蔬菜的自給自足。第三個是適用于荒漠、火星、極寒地區等極端的自然條件下。
除了應用領域廣泛外,公司智能工廠可依據大數據、算法等智能技術滿足客戶的定制需求。
首先,蔬菜的口味和口感可定制。不論你想吃多汁的、脆甜的,還是有嚼勁的、風干的,口感和口味均可控制,蔬菜生產出來可免洗食用。正應了陸游的詩句:“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靈苗嫩不蘞。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
其次是功能性蔬菜定制。智慧工廠將認知具象化、元素化,讓蔬菜元素得到被動干預。客戶可以選高鈣、高鋅、高鐵、低鉀的,富含維生素C的,類似于藥膳同源的定制化生產。從臨床學上講,中國每10個老年人就有1個是糖尿病患者,首誠已通過科技手段,生產出膳食纖維系列產品菊粉和金玉蘭,有益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脂代謝。同時,公司生產的低鉀蔬菜可將鉀元素消減90%,適合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最后,公司進行的是工業化生產模式。植物喝的是工業化純凈水,呼吸的空氣來自松下新風系統,對于蔬菜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傳統有機肥料,在工廠里是通過自己配置來實現營養液的供給。種出來的蔬菜各個標準包括農藥殘留、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完全達標。
另外,這些植物的種子都是國產定制,國外引進的技術已經在國內轉化。通過技術附加,種子的成活率達到95%以上。
當然,除了蔬菜以外,未來智能工廠還可定制草莓、西瓜等水果,以及橫向合作的娃娃魚。由于蔬菜生產周期短,從種子到收獲的周期是30天,所以消費者只需提前一個月告知蔬菜定制訴求即可。倘若你想體驗生活或者為單位員工改善飲食標準,還可承包蔬菜架子,自己打理或委托公司技術人員打理均可。
首誠產品均以消費者為導向,依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定制,在種植、生產、銷售過程中嚴格施行“六統一”質量安全管控。
由于產品處于農業金字塔的頂端,智能工廠是高精尖的新興產業,成本相對較高,目前消費群體主要是大城市白領精英階層。隨著產量的增加,規模化的推廣,為了滿足多元化的消費群體,公司進行精準營銷,包括行業細分、消費細分、產業細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關斌介紹說,公司把十九大精神落在實處,不但讓航天員吃上營養全面的高科技綠色食品,更要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蔬菜,就是首誠公司發展的目標。立志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員、行業企業的服務員、百姓餐桌的安全員、全民健康的指導員。
公司目前具備了產業化復制推廣的能力。首先,技術環節無可匹敵。首城&松下植物工廠采用工業化的技術手段管理農業。其次,有工業化的規范標準。為了更好的融入到各個區縣甚至地方政府,公司會根據實際情況定制規模化推廣的生產標準。公司把技術融入到設備中,通過規章制度、生產守則的把控,你只要照本宣科,按圖索驥進行操作,就能復制推廣。最后也是最大的優勢是產供銷一站式服務模式。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開始進行成果轉化,生產效率轉化。按照測算,如果規模化推廣,2~3年能夠收回收成本并開始盈利。
為了更加接地氣,公司還為消費者打造了一款家用型智能循環系統裝置,類似冰箱式的容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裝置柜第一層種蔬菜,可種植香菜、蔥、羽衣甘藍、百里香等。第二層是養魚,裝置廢棄的營養液都能做魚池的有機肥。第三層可放紅酒,設備恒溫是21度,確保每一層都不浪費。互聯網24小時監控,設備、營養液,都可實現打包零售的一站式服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公司成立了研究院,形成產、學、研、供、銷、購一條龍,充分配置市場資源,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大行業貿易額。密切與產后加工和市場供應的聯系,形成穩定、合理的產業鏈,不斷提升蔬果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為積極響應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公司加快轉變發展思路,明確了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確立了立足北京、依托京津冀、布局全國的產業新布局。作為2008年奧運會指定供應商,首誠農業也在積極申請2022年冬奧會的合作意愿。不久的將來,首誠農業不僅僅是首都人民的菜籃子,更要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人民的菜籃子。

首城&松下全封閉型人工植物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