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省運城市名優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站 王康杰
特色產業的“五品模式”,即:品種-品質-品控-品宣-品牌的打造路徑。〔2〕這一來源于基層成功實踐的理論成果,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學界和特色產業經營主體的關注和肯定。但基于“五品模式”怎樣進行應用實踐,需要完成從理論定性到實操定量的探討。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強化以工帶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3〕。“以工帶農”就是要以工業化生產理念取代小農經濟的發展方式,“以城帶鄉”就是要以城市的市場需求帶動鄉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型工農關系中,“工”是工業化思維,簡單講就是要用工業化的技術手段將非標的農產品打造成市場上品質、口感、外形、商品性一致的標準化產品。新型城鄉關系中,“城”是農產品主銷市場,“鄉”是農業生產車間。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就要在厘清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基礎上,將“五品模式”理論貫穿其中,實現特色農業產業的工業化轉型。
1.1 特色產業發展的周期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周期性,特色產業也不例外。就“五品模式”而言,只是從發展角度規劃了一個特色產業要取得成功的半個周期。而一個特色產業完整的發展周期可具體劃分為孕育期、開發期、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復蘇期7個階段〔4〕(圖一:產業周期圖)。要打破這一周期律,就要在產業進入成熟期后,同步進行產品的迭代和創新,借用原有“五品模式”的資源路徑,借風揚帆。具體講,要始終追蹤消費需求,在品種、品質環節進行更新調整,不斷豐富產品供應結構,做到一個藤上多個瓜,以此避開產業發展的衰退期。就此一點來說,歷史名產更要與時俱進,在保留歷史文化性、品味獨特性同時,滿足人們對健康等方面的訴求,讓產品保持旺盛生命力,避免進入周期性衰退。
1.2 “五品模式”的周期劃分。“五品模式”涵蓋了特色產業孕育期、開發期、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這五個發展階段。“五品模式”下,每個時期都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簡單講,具有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品種特色明顯的產品就進入了產業孕育期;滿足品種獨特性、品質優異性兩個指標就進入產業開發期;滿足品種、品質、品控三個特征,能夠向市場提供特色明顯、品質優異、質量穩定的產品就進入了產業形成期;滿足品種、品質、品控、品宣四個標準并開始有組織、有計劃進行品牌宣傳打造,就進入了產業發展期;滿足五個特征,擁有了長遠的品牌規劃、清晰的產品定位、獨特的品牌文化、穩定的市場份額就進入了產業成熟期(圖二:周期劃分圖)。
1.3 “五品模式”的進階評測。在“五品模式”理論框架下,按其周期性判定標準,每個特色產業都可找到對應的發展階段。如何判定“五品”中的品種、品質、品控、品宣、品牌階段已經完成,必須建立評判依據和賦分標準。具體來講,各個周期間為階梯式、晉級式進行。每個階段以百分制計算,每項得分達到80分判定為合格,進入下一階段評測。實踐運用中,基于“五品模式”的金字塔結構,也就是以品種為塔基,品質、品控、品宣為塔身,品牌為塔尖的塔式結構中,越是底層的就越是基礎的,要求標準也就越高。比如說,品種、品質、品控這三大指標應達到100分,才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開發。
品種、品質、品控、品宣、品牌每個單項測評都可分為五個子項進行考核,具體測評中可將經營主體的所有行為歸類到五大子項中進行賦分(圖三:賦分標準圖)。

圖1

圖2

圖3
2.1 品種的五大賦分標準:品種資源的本土性、生產范圍的區域性、品質口感的特異性、歷史文化的厚重性、品種發展的創新性。
2.2 品質的五大賦分標準:農殘檢測的安全性、盲測口感的優異性、營養指標的領先性、產品性狀的一致性、不同年份的穩定性。
2.3 品控的五大賦分標準:生產環境的無害性、投入品的安全性、生產技術的統一性、市場供應的商品性、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
2.4 品宣的五大賦分標準:商標注冊的前瞻性、產品包裝的文化性、品牌宣傳的計劃性、媒體選擇的權威性、宣傳投入的持續性。

圖4
2.5 品牌的五大賦分標準:品牌文化的故事性、品牌定位的精準性、品牌訴求的方向性、品牌內涵的差異性、品牌發展的戰略性。
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未來農業發展將是品牌為王的時代。知名品牌的多少、品牌影響力的大小,是國家和地區間農業綜合實力以及競爭力高下判斷的標準。“五品模式”的終極目標是完成特色品牌打造,實現產業振興。對地方政府和經營主體來講,既是長遠戰略規劃,也是現實發展要求,必須提高政治站位、進行科學決策、加大統籌協調,堅持六輪驅動原則。
3.1 堅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原則。品牌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須久久為功。要強化政府在農業品牌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將此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把手”工程,制訂中長期品牌戰略規劃,確定階段性目標和行動方案,分步實施,扎實推進。要建立工作體系、完善政策引導、保障資金投入,構建長效機制。要強化部門聯動,發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和推動品牌建設,形成合力,協同推進。要強化政府服務、公共服務和監管保護機制,為品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3.2 堅持市場引導、企業主體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激發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打造優質農業品牌的內生動能。要著力引導和增強農業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含量、管理能力和營銷水平,著力提升經營培育、打造品牌的能力,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協同發展,共生共榮。
3.3 堅持品質驅動、信譽至上原則。品質是品牌的前提和基礎,是立足市場形成競爭力的關鍵。要嚴把質量安全關,走質量興農、以質取勝的道路。要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著力提升名特優產品品質,通過標準化、規模化提高綜合效益,推動農業品牌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3.4 堅持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原則。要立足本地特色農業資源與優勢產業基礎打造品牌,選擇發展規模大、產業帶動強的產品著力培育,探索符合地區產業特色的品牌建設路徑。要根據自然稟賦、人文歷史,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品牌的核心價值、獨特內涵,實行錯位競爭、錯位發展。堅持“人無我有、人優我特”的差異化競爭原則,提高品牌的整體價值度,打造在全國叫得響、站得穩、銷得好的農產品品牌。
3.5 堅持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原則。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這個戰略高度,在擴大國內市場上主動作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作為增強品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著力優化品種性狀,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增強品牌競爭力。要同步打造農產品出口平臺,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打造國際化品牌、提升農產品效益、提高農民收入。
3.6 堅持文化賦能、共生發展原則。新時代,中國產品要向中國品牌轉變,文化是關鍵。讓文化賦能企業品牌,使品牌價值成為企業利潤的最大來源,關鍵在打好文化特色牌。《魯迅全集》中有這么一段話:“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這句話被人們濃縮為“越是民族就越是世界的”〔5〕,并得到廣泛認可。在品牌打造中,只有保持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從全球視野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從人性視角看,越是民族化、個人化,就越能國際化,就越能得到全人類的認可。貴州茅臺、西湖龍井、五常大米、山西陳醋、平遙牛肉、蘭州拉面這些耳熟能詳的地域品牌都是獨特產品力與地域文化力相互成就的完美融合。特色品牌發展到最后,就要摒棄狹隘的企業品牌觀念,將品牌融入地域歷史文化之中,將產品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共生,打造成為地域飲食的文化名片,這樣方可獲得無限的能量加持。
“五品模式”創新理論能夠實現以特色產業品牌為帶動的鄉村產業振興,通過對“五品”體系的賦分劃階可以科學界定一個地方產業發展所處的具體發展階段,通過“五品”25個賦分標準可以明確“五品”不同階段需要解決和發展的主要問題,這為打造特色產業提供了一個具化的執行方案,使“五品模式”的理論體系更加科學完善。目前,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為帶動的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都可借鑒一評判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對產業的發展階段進行清晰定位,對照賦分標準進行完善提高,完成五品的進階,最終達到品牌豎起來,產業旺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