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姣,張宇晨,龔國富,王宇學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病原體,人群普遍易感。病毒主要通過母嬰傳播、血傳播和性傳播等方式傳播。隨著病情發展可進展為肝纖維化,繼而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或代謝相關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種與肥胖和糖脂代謝紊亂等有關的代謝性疾病,以肝細胞內脂肪貯積和細胞變性為病理學特征[2]。根據NAFLD患者病情是否伴有炎癥反應和肝纖維化,可以將其分為單純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關性肝硬化[3]。近年來研究顯示[4],HBV感染與NAFLD常合并發生,兩者可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病情進展,引起肝纖維化病變[5]。目前,HBV感染與NAFLD相互作用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糖脂代謝紊亂、脂質過氧化和大量的炎癥介質作用等有關[6]。反應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反映機體氧化應激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可引起脂質過氧化,與NASH及肝纖維化的發生密切相關[7]。脂聯素(adiponectin,ADPN)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與機體的糖脂代謝、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和肝纖維化等病理生理過程均密切相關[8]。本研究檢測了CHB合并NAFLD患者血清ROS和ADPN水平,分析了它們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HB合并NAFLD患者97例,男性57例,女性40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為(44.2±9.7)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3~30 kg/m2,平均為(27.2±3.4)kg/m2;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壓16例,高脂血癥34例。診斷依據中華醫學會于2010年制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9]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10]的標準。排除標準:合并酒精性肝病、其它類型的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肝損傷;合并惡性腫瘤。患者給出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另選CHB患者97例,男性62例,女性35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為(43.5±9.2)歲;BMI為20~25 kg/m2,平均為(23.9±3.2)kg/m2。
1.2 指標檢測 使用706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轉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日本日立公司);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ROS、ADPN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上海藍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NAFLD肝纖維化評分(hepatic fibrosis score of NAFLD,NFS)系統[11]評估肝纖維化程度,NFS=-1.675+0.037×年齡+0.094×BMI kg/m2+1.13×空腹血糖受損或糖尿病(是=1,否=0)+0.99×AST(U/L)/ALT(U/L)-0.013×血小板計數(×109/L)-0.66×白蛋白(g/L)。
1.3 FibroScan檢查 使用FibroScan-502型瞬時彈性掃描儀(法國Echosens公司)行肝硬度檢測(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和受控衰減參數(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選擇右側腋前線至腋中線第7~9肋間,進行10次有效測量,取均值。

2.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CHB合并NAFLD患者血清GGT水平顯著高于CHB患者(P<0.05,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的比較
2.2 兩組血糖和血脂水平比較 CHB合并NAFLD患者空腹血糖和TC、TG和LDL-C水平顯著高于CHB患者(P<0.05,表2),而HDL-C水平顯著低于CHB患者(P<0.05,表2)。
2.3 兩組血清ROS、ADPN和TNF-α水平比較 CHB合并NAFLD患者血清ROS和TNF-α水平顯著高于CHB患者(P<0.05,表3),而血清ADPN水平顯著低于CHB患者(P<0.05,表3)。

表2 兩組血糖和血脂水平的比較

表3 兩組血清指標比較
2.4 兩組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指標比較 CHB合并NAFLD患者NFS評分、LMS和CAP顯著高于CHB患者(P<0.05,表4)。

表4 兩組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指標的比較
約有15%~40%HBV感染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12]。研究顯示[13,14],合并NAFLD可加重CHB患者的肝損傷,加快肝組織纖維化進展,但其相互作用的機制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比較了單純CHB患者與CHB合并NAFLD患者肝功能、糖脂代謝、脂質過氧化、炎癥介質水平的差異,以期分析CHB合并NAFLD進展的機制。本研究中,CHB合并NAFLD患者血清GGT和TG水平均明顯升高,而HDL-C水平明顯降低,提示CHB合并NAFLD可以加重患者的肝功能損傷,其作用可能與體內異常升高的血脂水平有關。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NAFLD的發生與“二次打擊”學說有關,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可以引起體內脂質代謝異常,導致肝細胞內TG大量蓄積,大量的游離脂肪酸氧化產生過量的ROS,引起線粒體功能損傷,脂質代謝障礙,細胞內氧化/抗氧化水平失衡,肝細胞的炎癥反應活動劇烈,誘導肝組織細胞壞死[15,16]。CHB患者肝脂肪變性與病毒載量無關,而與患者的BMI和血脂水平升高有關[17]。肝脂肪變性是影響CHB患者合并NAFL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18]。
本研究中,CHB合并NAFLD患者血清ROS和TNF-α水平均明顯高于CHB患者,而ADPN水平明顯低于CHB患者。TNF-α是機體的炎癥因子,可以激活炎癥信號通路,誘導多種炎癥介質的釋放,參與肝炎、肝纖維化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ROS是肝細胞內過量游離脂肪酸氧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活性氧簇,可以損傷線粒體功能,影響游離脂肪酸代謝,過多的游離脂肪酸還可以直接激活炎癥信號通路,增加TNF-α等炎癥介質的合成和釋放,加重肝組織炎癥反應,誘導肝纖維化的形成[19],提示ROS可能通過調節脂質過氧化和炎癥信號通路,推進CHB合并NAFLD的病情進展。ADPN是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參與調節胰島素信號通路,影響IR、糖脂代謝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還可以抑制炎性介質的生成,發揮抗炎作用,在肥胖、糖尿病和NAFLD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0]。
肝纖維化是CHB合并NAFLD患者疾病進展為肝硬化的病理學基礎,與肝細胞內大量的炎癥介質作用有關[21]。NFS評分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肝纖維化評分系統,通過評估患者的年齡、體質量、肝功能、糖代謝等,來評估患者的肝纖維化風險,目前已廣泛用于NAFLD患者的肝纖維化評估[22]。因此,本研究結合NFS評分和影像學檢查來共同評估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本研究中,CHB合并NAFLD患者NFS評分、CAP和LSM水平顯著高于CHB患者。CAP是臨床常用的評估肝脂肪變程度的指標,LSM是近年來常用的評估肝纖維化的指標[23]。CHB合并NAFLD患者肝脂肪變程度和肝纖維化程度明顯加重,臨床有可能聯合應用抗氧化、抗炎等藥物治療,保護肝功能損傷。研究顯示[24,25],ROS與CHB合并NAFLD患者肝纖維化、脂肪變程度和炎癥反應程度有關,低ADPN血癥是影響NAFL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ROS和ADPN水平變化可能通過調節機體的糖脂代謝和炎癥信號通路,參與CHB合并NAFLD的發生發展。臨床可根據患者血清ROS和ADPN水平的變化評估CHB患者發生NAFLD的可能,指導臨床處置。
綜上所述,CHB合并NAFLD患者血糖、血脂、ROS水平較CHB患者明顯升高,而ADPN水平明顯降低。本研究結果為CHB合并NAFLD患者的臨床處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