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嘯,郭萬亮,方 林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CCC)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兒童膽道系統發育異常性疾病,其具體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存在較多的爭議。該病常表現為黃疸、腹部疼痛和右上腹或上腹中部腫塊,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帶來嚴重的影響[1,2]。CCC最早由外國學者Vater于1923年報道,此后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目前,普遍采用Todani分型[3],并已被廣泛應用于對疾病預后的評估[4,5]。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的常用方法,其中CT檢查操作簡便、費用低廉、對受試者的輻射較小。本研究分析了不同Todani分型CCC患兒的CT表現,以期為臨床早期診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CCC患兒126例,男35例,女91例;平均年齡為(7.8±3.8)歲。所有患兒術前經B超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術檢查診斷,并經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證實[6,7]。排除標準:(1)同時存在其它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或唐氏綜合征等;(2)伴有血液系統疾病;(3)對造影劑過敏。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CT檢查 使用GE64層螺旋CT機行腹部多層螺旋CT掃描,掃描參數設置如下:管電流80~320 mA(使用Z軸管電流自動調節技術),管電壓100~120 kv,層厚5.0 mm,螺距0.984,重建層厚0.625mm,以隔頂至十二指腸水平段為掃描范圍。首先,行螺旋CT平掃。隨后,開展CT增強掃描,以高壓注射器經患兒肘靜脈推注歐乃派克對比劑2 mL.kg-1,速率為2.5~3 mL/s,行3期增強掃描。在CT檢查后,將原始CT圖像上傳至后處理工作站,經圖像重建和后處理,獲得CT平掃和增強掃描影像。
1.3 CT診斷效能分析 以手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CT術前診斷CCC Todani分型的效能。Todani分型將CCC分為5型[3],即肝外膽管擴張型(Ⅰ型)、肝外膽管憩室型(Ⅱ型)、膽總管末端囊腫型(Ⅲ型)、肝內外膽管多發性擴張型(Ⅳ型)和Caroli病(Ⅴ型)。

2.1 CCC患兒CT表現 在126例患兒中,術后組織病理學診斷Ⅰ型36例、Ⅱ型10例、Ⅲ型11例、Ⅳ型34例、Ⅴ型35例;術前CT發現Ⅰ型表現為囊腫處于肝門與胰頭間,平掃呈現出水平樣密度囊性腫塊,且大小不一;Ⅱ型為膽總管外側肌壁呈現出囊性低密度影,密度均勻、邊緣光滑,膽囊與肝內膽管無異常表現;Ⅲ型為膽總管下端的十二指腸壁內段存在囊狀擴張,膽囊與膽囊管無異常表現;Ⅳ型為肝內外膽管可見多個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擴張,密度均勻、囊壁光滑,膽囊無異常表現;Ⅴ型表現為囊腫位置處于肝內,平掃呈現出近水樣密度,囊腫大小不一,存在中心點征(圖1~圖3)。

圖2 CCC患兒腹部CT表現 Todani Ⅳa型,肝內外膽管多發囊狀或梭形擴張,壁光整,由肝門向肝內呈樹枝狀分布;右圖為Ⅳb型,肝外膽管多發擴張

圖3 CCC患兒腹部CT表現 Todani Ⅴ型,肝內膽管多發小囊狀擴張,囊腫內可見小點狀軟組織密度影,平掃密度略低于肝實質,增強后明顯強化,密度高于肝實質;膽總管未見擴張
2.2 CT術前診斷CCC患兒Todani分型情況 經與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比,CT檢查診斷CCC患兒Todani分型有一定的價值(表1、表2)。

表1 CT與病理學診斷CCC患兒Todani分型(%)比較

表2 CT診斷CCC患兒術前Todani分型的效能(%)
CCC也被稱為先天性膽管擴張癥,是一種臨床較為少見且多發于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的疾病。在發病群體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8,9]。CCC發病之初可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可在囊腫破裂后以膽汁性腹膜炎為首發癥狀,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CCC具有較高的癌變率。既往有學者指出,CCC的癌變率高達30%。因此,針對CCC患者,臨床提倡早發現早治療[10-12]。CT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目前已用于多種腹腔疾病的的臨床診斷,如肝外膽結石[13]、腸梗阻[14]、腹部囊性病變[15]等。本研究采用CT檢查診斷兒童CCC,采取CT平掃和增強掃描,觀察了不同Todani分型患兒的CT表現,旨在為疾病的診療工作提供幫助,使更多患兒受益。
本研究結果顯示,126例CCC患兒不同Todani分型的CT表現各不相同,即Ⅰ型CT表現為囊腫處于肝門與胰頭間,平掃呈現出水平樣密度囊性腫塊,且大小不一;Ⅱ型CT表現為膽總管外側肌壁呈現出囊性低密度影,且密度均勻、邊緣光滑,膽囊和肝內膽管無異常表現;Ⅲ型CT表現為膽總管下端的十二指腸壁內段存在囊狀擴張,膽囊和膽囊管無異常表現;Ⅳ型CT表現為肝內外膽管可見多個低密度囊性擴張,且密度均勻、囊壁光滑,膽囊無異常表現;Ⅴ型CT表現為肝膽囊腫位置處于肝內,平掃呈現出近水樣密度,囊腫大小不一,且存在中心點征。在一組有關CCC患兒CT表現的研究中發現,CT檢查對Todani分型有幫助,認為CT檢查對CCC Todani分型的判斷和指導手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6]。超聲是既往診斷和鑒別CCC的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操作簡便,能夠對單發或多發的肝內外膽管擴張進行觀察。然而,不足的是其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較弱,無法為臨床提供準確、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因此,尋找其它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診斷CCC一直是近年臨床研究的熱門課題[17-19]。螺旋CT檢查能夠通過平掃和增強掃描直接觀察膽總管囊腫的形態、范圍、囊腫與周邊組織間的關系,而不同的Todani分型CCC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病理學和影像學特點,故不同Todani分型的CCC患兒也存在不同的CT表現。
為總結CT術前診斷CCC患兒Todani分型的價值,我們開展了診斷效能分析,結果顯示CT檢查能夠用于CCC患兒術前Todani分型的診斷。以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金標準,發現CT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不同分析的Kappa=0.767、Kappa=0.457、Kappa=0.448、Kappa=0.594和Kappa=0.814),提示CT能夠用于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患兒Todani分型的診斷。因此,在診斷CCC時,臨床醫師可考慮行CT檢查。CT檢查診斷CCC不同Todani分型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需要注意的是,胰頭囊腫多處于小網膜囊或腹膜后腎周前或后間隙,腸系膜囊腫處于腸系膜根部,并將小腸往前推移,在診斷過程中,這兩種疾病較容易與CCC混淆,在影像學檢查和表現方面,臨床醫師應當給予關注,并作出區分。
綜上所述,不同Todani分型患兒CT表現各不相同。認真分析CT檢查的不同表現,可以術前作出Todani分型診斷,對臨床處理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在患兒的診療工作中行CT檢查能夠為CCC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幫助。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加大對患者的術后隨訪,或開展多中心的研究,開展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對比研究,以尋找更合適、經濟和有效的檢查方法,探討不同Todani分型CCC患兒的影像學表現的差異,為CCC患兒的診療工作提供更加真實、詳細、可信的臨床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