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廠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公民個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伴隨而來的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滋生,并有蔓延趨勢,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2009年2月28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設了一條,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但此后幾年時間,此類犯罪仍有愈演愈烈之勢,案件頻發,同時伴有其他嚴重違法犯罪行為滋生。為此,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對《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作了進一步修改,擴大了行為主體,加大了處罰力度。由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涉及范圍廣泛,信息類型復雜多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具體定罪量刑標準不夠明確,因此,一些法律適用問題存在爭議。為準確適用法律,更好地打擊此類犯罪,在此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規定作部分探討,供派出所民警參考。
一、 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
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系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關鍵是信息中能夠識別出特定人的情況,簡單說就是“能夠識別”屬于隱私。據此,用于廣告宣傳的聯系方式就不屬于本罪中的“公民個人信息”。另需注意,隨著我國對外交往日益加深,大量外國人來華工作、生活、旅游,外國人個人信息同屬刑法保護范圍之內。2016年查處的一起針對韓國人組織網絡賭博的案件中,就曾發現大量韓國人身份信息被侵犯。
二、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認定
《刑法修正案九》中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前置條件由“違反國家規定”改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此調整擴大了規定范圍,包括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雖然有所擴大,但并不是無所限制:此處關鍵是“國家”,因此所涉及的規定必須是國家層面做出的,一些地方性法規、文件、指導意見不屬于本罪違反前置條件。《反洗錢法》《商業銀行法》《居民身份證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旅游法》等均有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三、非法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
非法出售很好理解,是指以獲得對價的商業目的而進行出賣的行為。此類行為也是我們日常打擊的重點,常見于網絡間進行倒賣身份信息。非法提供是指不具有獲得對價的商業目的,但違反國家規定進行提供的行為。此類違法行為常見于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有權個人或單位,為了朋友幫忙、追逐其他利益、不履行職責等不同目的,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非法銷售、提供不僅僅是針對不特定人群(例如網上人肉后公布他人信息),針對特定個人亦屬此列。
四、竊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
所謂竊取是指采用秘密手段非法取走的意思,本身具有不正當性。利用黑客攻擊、盜取相關資料信息等行為均應認定為竊取。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是指利用竊取之外的交換、收受等方式取得,也包括有關機構違規對公民身份信息進行采集等行為,總而言之就是取得的公民個人信息沒有法律依據。認定此行為違法,取得即可,不要求取得后進行非法提供、出售,非法獲取行為達到立案標準即可追究其刑事責任。
五、情節嚴重的認定
相關法律文件中對于何種情形屬于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有了詳細的規定,主要考慮六方面因素,即侵犯個人信息的數量、信息類型、信息的用途、違法所得數額、主體身份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具體情節的認定,應當由司法機關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考量,作為公安機關要熟知立案標準,保證立案及時、準確即可,確保對此類違法行為打擊不遺余力。
六、案件偵辦難點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隱私權,除非個別情況因泄露個人信息導致發生嚴重后果引起重視后進行查處,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隱形侵犯個人信息犯罪行為未被及時查處。信息被泄露最為普遍的就是個人聯系方式被泄露。導致此類情形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有侵害后果較小、有犯罪成本低、有破案難度大等多種因素促成,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破案難度大,偵破此類犯罪往往需要技術部門大力支持,且主要犯罪地往往不在本轄區內,牽扯全國各地,辦案成本巨大,與侵害后果不成正比。作為公安機關打擊犯罪是一方面工作,預防工作更是必不可少,針對此類犯罪,筆者認為更多的是從預防上入手,控制好源頭,嚴防個人信息數據流失。在大數據時代,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降低破案成本,通過網絡技術覓跡尋蹤,快速鎖定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