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比年
我國自實施社區(鄉村)警務戰略以來,依托派出所而設立的社區警務室和駐村警務室已遍布城鄉,在預防犯罪、密切警民關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城鄉架構的不斷變化、豐富和完善,城市物業小區和農村自然院落業已成為城鄉主要生態模式,之前按“一社區(村)一室”設置的警務室,已難以適應工作的要求,社區(駐村)民警自顧不暇、疲于應付的局面由來已久。
如何深入推進社區(鄉村)警務戰略,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楓橋經驗”,筆者結合我國“大城市”“大農村”的特點,本著“管好物業小區就管住了城鎮”“管好鄉村院壩就管住了農村”的工作思路,提出在城鎮推行“警務站”、在鄉村推行“院壩自治”的工作思路,以此進一步豐富社區警務的核心內容。具體措施有兩種——設置物業小區警務站和開展鄉村院壩自治。
設置物業小區警務站
城鎮地區,以現有社區警務室為依托,在轄區每個物業小區辦公室按照“統一外觀標識、統一勤務制度、統一工作內容”的要求設置物業小區警務站,積極促進社區警務與社區事務高度融合。
統一外觀標識。以派出所外觀標識為基調,按照“一張辦公桌、一塊公示欄、一塊留言牌”的要求設置警務站,與物業辦公室合署辦公。
統一勤務制度。每個警務站由一名民警和一名輔警負責聯系,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或預約的方式開展工作。
統一工作內容。負責組織物業人員和小區保安共同開展工作,切實履行社區民警工作職責。
開展鄉村院壩自治
農村地區,以現有駐村警務室為依托,在轄區鄉村采取“民主推選、形式靈活、鄉規約束、警務融入”的方式開展院壩自治,積極促進鄉村警務與鄉村事務的高度融合。
民主推選。由村民民主推選老黨員、老軍人、老教師等農村鄉賢擔任院壩長,協助民警開展各項工作。
形式靈活。以“村民端著飯碗就能聚在一起”為半徑設置議事場地,既可室內也可室外,其標識樣式及文字由村民集體商定。
鄉規約束。在民警的參與下,結合各自特點,制定院壩村民人人應當遵守的鄉規民約,對違反規定者給予相應懲戒。
警務融入。每個鄉村院壩由一名駐村民警和一名輔警負責聯系,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或預約的方式開展工作,深入推進“信息采集進院壩、法治宣傳進院壩、糾紛調解進院壩、安全防范進院壩、便民服務進院壩”。
社區警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也是世界各國所極力推崇的行之有效的警務模式,只要我們鍥而不舍、不斷推陳出新,就一定會讓老百姓更加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