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雄,1993年7月參加公安工作。從警以來,受到省部級以上表彰20次,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并獲得全國“第二屆我最喜愛的十大人民警察”提名獎。
有人曾把時光比喻成魔術師,突出的是一個“變”字。對于福建省三明市公安局三元分局白沙派出所和我來說,共同經歷了太多的時光,我們卻始終沒有變過。1993年從警,1996年調到白沙派出所,我就在長安片區做社區民警。用心耕耘的時光,以民為本的歲月,兢兢業業,溫馨如初。
白沙派出所作為全國模范派出所,一代又一代民警幾十年一以貫之地傳承著、發展著“親民、愛民、為民”的白沙精神。可以說我本人就是這一舉措的親歷者、實踐者、推動者。當時工作條件艱苦,辦公環境簡陋,初來乍到的我,為了熟悉環境,便走街串巷,創造了“地圖法”“本子法”,街區巷道,一目了然。
我剛到片區的時候,領導再三叮囑我:“先雄啊,你在片區既要當好‘衛士,也要當好‘保姆。”這句話,我始終記在心上。
那是我上班的第二天,就認識了二位孤寡老人:一位是趙大爺,一位是陳大媽。二位老人無兒無女,生活冷清。我沒有因為他倆是孤寡老人而覺得是個包袱,而是將他們視為特殊的社區一員,倍加上心。在同事的協助下,我為兩位老人申請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除了每月按時到銀行為他們領出保障金之外,我還從工資里拿出一些錢買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兩位老人家中,隔三差五地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十年后,兩位老人相繼離世,我和同事以及社區的工友們又料理了他們的后事。
2006年9月,為了落實好社區警務戰略,三明市公安局決定以我個人的名字建立長安社區警務室。“林先雄警務室”很快成了“群眾家門口的派出所”。再后來,社區百姓自發成立了一支“先雄便民服務隊”,為轄區一些特殊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務。
后來,因工作需要,我離開了警務室,但依然牽掛著社區。只要一有空,我都會回警務室。轄區葉阿婆每個月的低保補助金,還是我送到老人手中。陳大媽和趙大爺去世后,每年清明祭掃,我從未間斷過,并從2019年開始自己繳交兩位老人骨灰盒的保管費。
就在前段時間,我向組織申請調回白沙派出所——“我是從先進的白沙派出所干社區民警成長起來的,現在想回到工作過的社區,發揮自己的一點光和熱。一方面做好所里年輕民警的‘傳幫帶,讓‘白沙精神更好地傳承;另一方面也能繼續為民服務。”
不管時代、環境和條件如何變化,只要老百姓信任我、找到我,我便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誰叫我離不開這個“老本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