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小曼 柳疆梅 衣芳萱 劉瑞



摘要: 文章運用碳排放系數法測算了新疆紡織服裝行業1997—2017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指標,并運用Tapio脫鉤分析模型對1998—2017年行業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997—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年均增長率為6.74%;行業消耗煤炭和電力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總量的98.2%~99.78%;三個子行業及平均碳排放強度均呈下降趨勢。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狀態分為三段:1998—2003年為弱負脫鉤,2004—2013年為弱脫鉤,2014—2017年為弱脫鉤,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尚未達到穩定、理想的脫鉤狀態。最后提出減少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經濟增長;碳排放強度;Tapio脫鉤模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Xinjiang from 1997 to 2017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the Tapio decoupling model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of the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1998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97 to 2017,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Xinjiang was 6.74%. The carbon emission generated by the industrys consumption of coal and electric power accounted for 98.2%-99.78%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three sub-industries and the average carbon intensity decreased. The decoupling state between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ak negative decoupling during 1998-2003, weak decoupling during 2004-2013, and weak decoupling during 2014-2017.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Xinjiang hadnt yet reached a stable and ideal decoupling state. At las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Xinjiang.
Key words: Xinjiang;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 economic growth; carbon intensity; Tapio decoupling model
2018年,中國碳排放總量達到了100.65億t,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7.52%,并連續13年居于世界首位[1]。紡織服裝行業是中國傳統支柱產業,也是一個“高碳”產業[2]。2006年,國家商務部實施“東桑西移”戰略,新疆成為蠶桑生產的重要轉移基地[3],戰略的實施使新疆紡織服裝行業快速發展,并形成了以民族為特色的“艾德萊斯”“瑪什魯普”等絲綢產品[4]。2014年,在黨中央的支持下新疆實施紡織服裝產業帶動百萬人就業政策,據統計,2014—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 362億元;企業數從680家增加到2 703家,增加了近四倍;累計新增就業人數達到35.23萬人;并提出了“三城七園一中心”的發展思路。2016年1—11月,新疆口岸出口紡織服裝495.0億元人民幣,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長50.1%[5],由此可見,新疆承接國內東部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同時,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的窗口作用更加凸顯[6]。但是,新疆2015年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卻位居全國前列[7]。因此,掌握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生態環境惡化及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如實測算行業碳排放量及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就變得十分重要。
在紡織服裝行業的碳排放研究方面,王來力等[8]核算了1991—2009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碳排放量,并分析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量與行業工業總產值之間的相關性。盧安等[9]在估算了2000—2012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量的基礎上,分析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與產業工業總產值之間的脫鉤關系。李一等[10]在估算了2001—2014年寧波市紡織工業碳排放現狀的基礎上,應用Tapio脫鉤模型分析了寧波市紡織工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關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了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
在新疆的碳排放研究方面,王琦等[11]測算了2000—2014年新疆旅游業碳排放量,分析了新疆旅游業碳排放與旅游經濟發展之間的脫鉤關系。祝宏輝等[12]、張紅麗等[13]測算了新疆農業碳排放量,運用Tapio脫鉤模型分析了新疆農業碳排放與農業產值的脫鉤關系。唐洪松等[14]計算了新疆畜牧業碳排放量,分析了畜牧業碳排放的時空演變規律及公平性。王偉德[15]測算了2007—2015年新疆熱電行業的碳排放量,并仿真預測了新疆熱電行業未來的碳排放量。然而,關于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量的測算及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文基于新疆紡織服裝行業能源年度消費總量,核算新疆紡織服裝行業1997—2017年的碳排放量等指標,并對這一時間段的碳排放總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脫鉤關系進行研究。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紡織服裝行業能源年度消費總量和工業總產值數據來源于1998—2018年《新疆統計年鑒》,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經濟增長指標選用新疆紡織服裝行業工業總產值(GDP),工業總產值為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數據,并選取1997年為基期進行不變價格計算,以消除價格變動因素。表1為紡織服裝行業各能源折標準煤系數和碳排放系數。
1.2 研究方法
1.2.1 碳排放總量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某個區域、某個群體或者某個生物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17]。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數法核算1997—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基于能源消耗總量產生的碳排放量,行業主要消耗的能源是煤炭、汽油、柴油、煤油、電力及天然氣。因此,本文估算行業碳排放量時主要以這幾種能源消耗量及其碳排放系數乘積加總求和得出。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式中:C為行業能源消耗所產生的碳排放量;i=1、2、3表示紡織服裝行業的三個子行業,j=1、2、3、4、5、6表示紡織服裝行業主要使用的6種能源種類;Eij表示子行業i所消耗j種能源量,以萬噸標準煤計;Fj為第j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
1.2.2 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強度[18]是衡量碳減排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在指定時期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與該時期工業總產值的比值,其含義是單位經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核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式中:CEI表示碳排放強度,tCO2/萬元;C表示碳排放量,tCO2/a;V表示行業每年經濟產出,萬元/a。
1.2.3 Tapio脫鉤指標
脫鉤(decoupling)理論指在一定時期環境壓力(一般用資源消耗量或者污染物排放量代表)的增長率與經濟驅動(一般用GDP表示)增長率之間聯系的理論。脫鉤分析目前有兩個使用最多的基本模型,一是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OECD脫鉤指數模型,二是基于增長彈性變化的Tapio脫鉤狀態分析模型[19]。OECD脫鉤指數模型對時間基期的選擇高度敏感,選擇不同的時間基期計算出的結果往往有較大的差異,在實際的分析和應用中較Tapio脫鉤狀態分析模型更弱[20]。因此,本文基于Tapio脫鉤狀態分析模型,構建碳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彈性系數,如下式所示:
式中:e為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量與行業工業總產值的脫鉤彈性系數;%ΔC為織服裝行業碳排放量的變化率;%ΔGDP為行業工業總產值的變化率,行業總產值為三個子行業總產值之和。
具體脫鉤關系類型劃分及彈性值見表2[21]。
2 結果與分析
2.1 碳排放量分析
2.1.1 碳排放總量
新疆紡織服裝行業按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及結合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特點,將紡織服裝行業分為紡織業、服裝業和化學纖維制造業(簡稱化纖業),服裝業對應《新疆統計年鑒》中的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
圖1是新疆紡織服裝行業1997—2017年三個子行業的碳排放總量與趨勢。根據趨勢圖顯示,碳排放總量在1997—2003年呈下降趨勢,在2004—2017年呈上升趨勢,2014年是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的轉折年,該年自治區實施百萬人就業政策。故本文將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997—2003年,行業碳排放總量出現下降趨勢,從1997年約182萬t降到2003年約154萬t。第二階段2004—2013年,行業碳排放總量呈現加速上升趨勢,由2004年約173萬t增長到2013年約500萬t,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2.53%。第三階段2014—2017年,行業碳排放總量由2014年約383萬t快速增加到近671萬t,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052%。三個階段相比,第三階段碳排放總量增速最大,主要由于201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百萬人就業政策,大量的內地紡織企業在新疆落戶,碳排放總量呈現加速增長,同時新建企業引進先進設備,淘汰了落后設備,使得該年的碳排放總量低于2013年的碳排放總量。
在1997—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的三個子行業中,紡織業碳排放量最高,約達3 488萬t;化纖業碳排放量比紡織業約少658萬t,從1997年約4萬t增加到2017年約324萬t,年均增長率約為24.07%;服裝業碳排放總量最低,約為63萬t。與服裝業相比,由于化纖業和紡織業的加工工序較長,且生產加工中又有很多設備屬于高耗能設備,因此,紡織業和化纖業的碳排放量遠遠大于服裝業的碳排放量。由圖1可以看出,紡織業碳排放量整體相對平穩,但從2007年開始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有所下降,2002年占比最大(約為96.03%),2013年占比最?。s為26.14%);而化纖業從2007年開始碳排放量比重開始增加,在2013年比重達到最大(約為73.52%)。
2.1.2 碳排放量結構
圖2是1997—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消耗各能源碳排放量結構。從圖2可以看出,以煤炭和電力產生的碳排放為主,經計算兩者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碳排放量的982%~99.78%。新疆作為能源資源戰略基地,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加之中國電力結構長期以火電為主,煤炭和電力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2.492 t CO2/t標準煤和6113 t CO2/t標準煤,在所有能源碳排放系數中排在第二位和第一位。因此,以煤炭和電力為主的能源結構必會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
雖然從2012年行業開始使用天然氣,但比重仍然低于1%。行業仍以煤能源消耗為主,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2.2 碳排放強度分析
圖3是2000—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從圖3可以看出,三個子行業及平均碳排放強度均呈現下降趨勢。化纖業的碳排放強度總體最大,尤其2000年碳排放強度高達12.4 t CO2/萬元,原因在于中國化纖業進入“九五”以后,生產能力不斷擴張,化纖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產品價格屢創新低。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后,國內市場價格一路下滑,化纖業進入了微利時代,部分品種出現虧損,大量庫存積壓,導致該年工業總產值漲幅較小,而碳排放量卻比上年增加了近3倍。2000—2017年,紡織業的碳排放強度從2.7 t CO2/萬元下降到1.0 t CO2/萬元,碳排放強度出現下降是由于紡織業碳排放量的降低和工業總產值的增加。服裝業的碳排放強度最小,呈現波動式變化趨勢,但始終低于化纖業和紡織業。由圖3還可以看出平均碳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從2.9 t CO2/萬元下降到1.4 t CO2/萬元。2000—2013年碳排放強度變化不大,自2014年自治區實施紡織服裝產業帶動百萬人就業政策后,碳排放強度從2013年2.4 t CO2/萬元下降到2017年1.4 t CO2/萬元,說明政策的實施顯現成效。
三個子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及平均碳排放強度呈現下降的趨勢,其原因包括行業的能源管理水平提高、技術進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等因素。在新疆紡織服裝三個子行業中,化纖業的碳排放強度高于平均碳排放強度,紡織業和服裝業的碳排放強度低于平均碳排放強度。因此,通過進一步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優化能源結構等方式降低化纖業的碳排放強度,對于全行業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具有更為顯著的效果。
2.3 碳排放總量與行業GDP關系分析
2.3.1 碳排放總量與行業GDP的相關度
1997—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及GDP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及GDP都呈現出波浪式變化的上升趨勢。為了準確考察行業碳排放總量與GDP之間的關系,運用SPSS軟件對兩者進行相關性分析,如表3所示。通過分析得到行業碳排放總量與GDP的相關系數為0.955,相關系數越接近1,表示相關度越高,因此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與GDP之間高度相關。
分析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出現快速增長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引起的。以1997年為基期,1997年行業GDP是727 024萬元,2017年行業GDP達到4 879 361萬元,在21年的時間里,行業GDP翻了近三倍,碳排放總量從1997年182萬t增長到2017年671萬t,翻了近兩倍。通過行業碳排放總量與GDP的相關性分析,也證明了碳排放總量的增加是由于行業規模擴大引起的,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大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能源的大量使用導致了碳排放總量的迅速增加。
2.3.2 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的脫鉤
根據式(3)得出1998—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狀態(表4),并按行業碳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將脫鉤狀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弱負脫鉤狀態(1998—2003年):此階段行業碳排放總量和工業總產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碳排放總量平均增長率為-2.17%,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為-2.93%,行業經濟衰退比碳排放衰退幅度大,這一時期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出現衰退趨勢。第二階段為弱脫鉤狀態(2004—2013年):此階段行業碳排放總量和工業總產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碳排放總量平均增長率為13.30%,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為16.68%,行業經濟增長比碳排放增長幅度大一些,由此可知節能減排工作初見成效。第三階段為弱脫鉤狀態(2014—2017年):此階段雖同第二階段的脫鉤狀態一致,但行業工業總產值出現了持續穩定的大幅度增長,碳排放總量平均增長率為10.09%,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5.54%,行業經濟增長幅度相比碳排放增長幅度較大,由于前期紡織服裝行業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效果在此階段集中體現出來,促使經濟增長速度高于碳排放增長速度,減排效果明顯。從總體均值上得到,1998—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弱脫鉤狀態,碳排放總量平均增長率為8.02%;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為12.57%,尚未達到強脫鉤狀態。
由圖4的碳排放總量及GDP走勢可以看出,2014年碳排放總量大幅度下降,而行業GDP卻有所增加,行業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實現強脫鉤,表明行業碳排放量隨經濟的增長而下降,這是最理想的脫鉤狀態。在2014年實現強脫鉤的原因是由于新疆紡織服裝行業實施了百萬人就業政策,該年的投資額超過了1978—2013年的投資總和,金額達96.15億元。國內知名紡織服裝企業如山東如意、江蘇紅豆等均在新疆進行了投資,行業在技術水平、能源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而碳排放總量較2013年出現了下降。2011年出現了行業碳排放總量增加而行業GDP卻有所降低的現象,行業經濟運行出現衰退趨勢,原因在于2011年受國家棉花收儲政策的影響,新疆棉紡企業因棉價高遭遇經營困難,經濟出現了下滑趨勢。總體看來,這20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在多重政策目標的驅動下,碳排放總量和經濟增長之間也呈現出不同的脫鉤關系,但尚未達到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脫鉤關系的穩定、理想狀態。
2.4 對策建議
目前,新疆紡織服裝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減少行業碳排放量,實現低碳發展已成為新疆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必須要基于行業現狀進行考慮。一是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新能源消費比重。行業能源消費仍以煤炭為主,應充分利用新疆地區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引導行業向環保型能源消費方向發展。二是調整產業結構。擴大低能耗、低排放的服裝業,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的紡織業和化纖業。三是加強本地品牌的創新?!耙粠б宦贰背h的實施為新疆紡織服裝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此期間,行業應通過加強品牌創新力度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如發展地方服裝品牌;同時,鼓勵自治區發展民族特色紡織品,如艾德萊斯綢、和田地毯、維吾爾族刺繡等,并使之品牌化。
3 結 論
紡織服裝產業是新疆優勢資源轉換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是新疆提高就業容量和就業水平的基礎產業,同時又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和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之一的產業。研究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的碳排放能夠精準把握新疆歷年的碳排放情況,有助于為地方產業“十四五”期間低碳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本文基于新疆紡織服裝行業能源年度消費總量,核算了1997—2017年的碳排放量等指標,分析討論了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如下:
1)1997—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分為三段:1997—2003年,行業碳排放總量出現下降趨勢,從1997年約182萬t降低到2003年約154萬t;2004—2013年,行業碳排放總量呈現加速上升趨勢,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2.53%;2014—2017年,年均增長率約為20.53%。三個子行業中紡織業碳排放量最高,約達到3 487萬t,其次是化纖業,年均增長率約為24.07%,服裝業碳排放量最低。
2)新疆紡織服裝行業仍以煤能源消耗為主,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3)2000—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三個子行業都呈下降趨勢,化纖業的碳排放強度從12.4 t CO2/萬元下降到2.5 t CO2/萬元,紡織業從2.7 t CO2/萬元下降到1.0 t CO2/萬元,服裝業變化最小。
4)1998—2017年,新疆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總量和行業總產值之間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55。從總體均值上得到,行業碳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是弱脫鉤狀態,由于政策等原因,這20年兩者之間表現出不同的脫鉤狀態。
參考文獻:
[1]Global Carbon Project. CO2 emissions[EB/OL]. [2018-12-05](2020-08-07). http://www.Global carbon atlas.org/en/CO2-emissions.
[2]王滿華, 李戎, 林琳. 我國紡織行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J]. 印染, 2015, 41(3): 50-53.
WANG Manhua, LI Rong, LIN Lin. Carbon emissions by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textile industry[J]. China Dyeing & Finishing, 2015, 41(3): 50-53.
[3]李建琴, 顧國達, 何樟勇, 等. 中國繭絲綢產業區域布局與發展重點[J]. 蠶業科學, 2018, 44(6): 936-946.
LI Jianqin, GU Guoda, HE Zhangyong, et 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ing emphasis of Chinas cocoon silk industry[J]. Science of Sericulture, 2018, 44(6): 936-946.
[4]肖海兵, 楊明祿, 楊艷合, 等. 新疆蠶桑業的發展歷史、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 絲綢, 2019, 56(7): 9-14.
XIAO Haibing, YANG Minglu, YANG Yanhe, et al.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7): 9-14.
[5]李晨, 潘??? 淺析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 棉紡織技術, 2018, 46(6): 74-78.
LI Chen, PAN Fukui. Analyses o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Xinjiang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J].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2018, 46(6): 74-78.
[6]謝青. 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發展之路[J]. 紡織導報, 2016(11): 49-52.
XIE Qing. The path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6(11): 49-52.
[7]SHAN Y, GUAN D, ZHENG H, et al. China CO2 emission accounts 1997-2015[J]. Scientific Data, 2018(5): 170-201.
[8]王來力, 杜沖, 吳雄英. 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碳排放分析[J]. 紡織導報, 2011(10): 19-22.
WANG Laili, DU Chong, WU Xiongying.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1(10): 19-22.
[9]盧安, 馬月華. 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碳排放量與產業GDP的脫鉤關系研究[J]. 毛紡科技, 2016, 44(4): 65-70.
LU An, MA Yuehua. Decoupling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GDP of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6, 44(4): 65-70.
[10]李一, 石瑞娟, 駱艷, 等. 紡織工業碳排放峰值模擬及影響因素分析: 以寧波市為例[J]. 絲綢, 2017, 54(1): 36-42.
LI Yi, SHI Ruijuan, LUO Yan, et al. Analysis of peak carbon emissions simul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extile industry: a case study in Ningbo[J]. Journal of Silk, 2017, 54(1): 36-42.
[11]王琦, 李金葉, 何昭麗. 新疆旅游業碳排放測算與脫鉤關系研究[J]. 生態經濟, 2018, 34(1): 25-30.
WANG Qi, LI Jinye, HE Zhaoli. The study of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and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ourism industry in Xinjiang[J]. Ecological Economy, 2018, 34(1): 25-30.
[12]祝宏輝, 李曉曉. 新疆農業碳排放的脫鉤效應及驅動因素分析[J]. 生態經濟, 2018, 34(9): 31-35.
ZHU Honghui, LI Xiaoxiao. Analysis of decoupling effect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e carbon emission in Xinjiang[J]. Ecological Economy, 2018, 34(9): 31-35.
[13]張紅麗, 劉芳. 新疆農業碳排放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響應關系[J]. 江蘇農業科學, 2018, 46(22): 358-363.
ZHANG Hongli, LIU Fang. Respo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Xinjiang area[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46(22): 358-363.
[14]唐洪松, 蘇洋, 馬惠蘭, 等. 新疆畜牧業碳排放格局與公平性研究[J]. 干旱區地理, 2017, 40(6): 1338-1345.
TANG Hongsong, SU Yang, MA Huila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quity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livestock in Xinjiang[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7, 40(6): 1338-1345.
[15]王偉德.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新疆熱電行業碳排放預測研究[D].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 2018.
WANG Weide.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s Forecast of Xinjiang Thermoelectric Industr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D]. Urumqi: Xinjiang University, 2018.
[16]曹淑艷, 謝高地. 中國產業部門碳足跡流追蹤分析[J]. 資源科學, 2010, 32(11): 2046-2052.
CAO Shuyan, XIE Gaodi. Tracking analysis of carbon footprint flow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1): 2046-2052.
[17]樊星. 中國碳排放測算分析與減排路徑選擇研究[D]. 沈陽: 遼寧大學, 2013.
FAN Xing.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Reduction Path in China[D]. Shenyang: Liaoning University, 2013.
[18]張兵兵, 徐康寧, 陳庭強. 技術進步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J]. 資源科學, 2014, 36(3): 567-576.
ZAHNG Bingbing, XU Kangning, CHEN Tingqiang. 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progress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tens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3): 567-576.
[19]彭佳雯, 黃賢金, 鐘太洋, 等. 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碳排放的脫鉤研究[J]. 資源科學, 2011, 33(4): 626-633.
PENG Jiawen, HUANG Xianjin, ZHONG Taiyang, et al. Decoupling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4): 626-633.
[20]孫耀華, 李忠民. 中國各省區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關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 21(5): 87-92.
SUN Yaohua, LI Zhongmin. Analysing on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province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5): 87-92.
[21]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 2005, 12(2): 13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