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達源

蓋茨和扎克伯格20歲時創立了微軟和Facebook,大器晚成的任正非創立華為時也才43歲,有人說創新創業是年輕人的事,老驥伏櫪的楊義貴偏不信,55歲退休后才開始創業。
有人說人老了就應該去含飴弄孫,年逾古稀的楊義貴偏不信,至今仍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自己開車上下班,并且每天運動一小時以上:“太忙了,沒有時間去老!”
武漢疫情最嚴重之際,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楊義貴一下子捐出200萬。這200萬是他退休后創立的賽恩特實業2019年利潤的三分之一。這家順德汽車配件行業的領軍企業,雖不像一般的明星牛企那么耀眼,但和它的創始人一樣,在自己的節奏中厚積薄發。2019年,楊義貴投入2050萬引入工業機器人,進行智能化生產線改造,營收在疫情期間逆勢上漲。
每周一早上7點半,楊義貴準時出現在公司門口,和進入公司的每一個員工打招呼。公司所在的順德北滘鎮,是廣東乃至全國的制造業重鎮,誕生了美的和碧桂園兩家世界500強。7:40,每周一次的早會準時開始,73歲的他和所有員工一起站著開。從筆直的站姿中,不難看出他早年的軍旅生涯。
1966年,出生于江西吉安農村的楊義貴全力以赴迎接高考時,歷史和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高考取消。“隨波,但不逐流。”動蕩年代,楊義貴沒有迷失方向,為讓自己得到更好的鍛煉,他毅然選擇參軍,1968年至1973年在福建省軍區汽車連當兵。在部隊里楊義貴不忘學習文化知識,博覽群書,積極寫作。
1973年,楊義貴入了黨,并以江西省吉安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船體制造專業。這段武漢求學經歷,讓他對一年前的武漢疫情感同身受:“曾經奮斗的故地有困難,盡力馳援當然責無旁貸,當然義不容辭。”
楊義貴與廣東的情緣,則始于1976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廣東省船舶設計研究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造船業是世界最發達的。楊義貴利用空閑時間,在1978年報名了廣州業余大學的日語培訓班。
上世紀80年代是被女排精神鼓舞的時代。“那幾年一有中國女排的消息,大家都圍著電視看。”有時候想打退堂鼓了,楊義貴就想想中國女排,“人家那么努力,我也該扎扎實實做點什么事情。”就這樣他每天下班后騎十四五里路單車,一個星期四次去學日語,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六年。
直到今天,楊義貴還能在普通話、粵語和日語之間自由切換。完成學習后,楊義貴在接下來幾年里,頻繁出入各大日本企業和日本辦事機構,成為東芝、三井物產、三菱商市駐廣州分公司的重要翻譯人員和顧問。
1988年,原國家經委要求各地選派有日語基礎的工程師去日本學習。楊義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選拔,于1989年1月踏上去日本為期一年的企業研修之旅,系統學習了日本企業管理理念、規范和文化。這為他將來的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楊義貴被日資方邀請到順德威靈鋼鐵開料廠擔任廠長。到1994年,公司利潤從72萬升到282萬,增長3倍,人均工資從1200元升到2400元,翻了一倍。這是楊義貴第一次,將所學知識用到實踐里并創造利潤,這也為他將來創業帶來了信心。
楊義貴相信功不唐捐。盡管不是刻意為之,此前經歷的一切,回過頭看,仿佛都是為了有一天創業做準備:“當年學日語是無意識的,可能完全用不著,現在全部用上了。”
2003年,楊義貴從廣東省嶺南工業總公司工程師的崗位上退休。這一年,命運又跟55歲的他開了一個玩笑。“本來我就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結果醫生看我兩天沒吃飯,給我打了葡萄糖,結果就打進了ICU。”算上小時候兩次掉下水井、剛工作時被毒蛇咬傷和在日本學習期間大出血等經歷,楊義貴對南都周刊記者笑言,自己是九死一生。
“出院后我就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輩子、干了一輩子,如果就這樣走了太可惜了。試試看創業吧!4月15日入院,5月14日出院,7月13日買地,8月12日公司成立。”楊義貴對自己創業初期的每個時間點都記得很清楚。
浙江、河南等省市工商部門統計顯示,目前創業者成立公司時平均年齡在36歲左右,并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退休后年近花甲創業,這對楊義貴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推動楊義貴堅持了下來。
楊義貴公司的主導產品是汽車車身系統部件和汽車消音系統部件。創業兩年后,他迎來企業最艱難的時刻。“自己存了大半輩子的100萬資金,在前一年企業籌建時就消耗得差不多了,2005年算了下賬,只剩5萬元。”那段時間,楊義貴能省就省,唯一的一輛二手車壞了后,他干脆打摩的上班。
現在,他在兩個廠區的辦公室也都很簡單,除了一套桌椅、兩個沙發、兩個書柜外,別無他物。新廠區的辦公室窗外是一片樹林,老廠區的辦公室緊鄰著機器轟鳴的車間。楊義貴大多數時候都在老廠:“一直在一線,機器聲習慣了,聽著還覺得踏實。”
在員工眼里,相比威嚴的老板,楊義貴更像一個嚴慈的家長:“要求高、批評多,但又像老爸教兒子一樣,很有耐心。”
盡管受日本企業文化影響頗深,楊義貴很少直接命令員工去做什么事情。“還是要考慮國情,注意溝通方式。”他說。看到新廠區食堂座位離得太近,他在早會上“建議”隔開一些;員工到他辦公室單獨匯報工作時,他會主動戴上口罩,而不會要求匯報工作的員工戴上口罩。
只有在涉及到產品質量問題時,楊義貴才會體現出威嚴的一面。在公司干了18年的制造部部長王照云,唯一一次看到楊義貴開會拍桌子,就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一次生產線有異常,沒有及時反饋給他,產品出來后客戶投訴他才知道。”因為對工作要求嚴格,盡管楊義貴平時很和藹,不少員工還是“會怕他”。
憑借優秀的企業管理能力和在汽車產業上下游豐富的人脈,楊義貴最終贏得了客戶的青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他又抓住機會考察了多間倒閉企業,低價購買了一批生產設備,讓企業規模穩步擴大。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行帶來巨大影響,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首當其沖。楊義貴未雨綢繆,提前預判到智能化對制造業的巨大作用,在2019年投入2050萬元引入工業機器人,進行智能化生產線改造。其中一臺800多噸的全自動沖壓生產線的投入就達1000萬元,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利潤。
“現在我們物質上基本都脫貧了。思想上脫貧了,才是真的脫貧。”
“當時眼都不眨,訂下來就要了。”楊義貴在做決策時,有著異于常人的果斷,“目前光這條生產線每個月的訂單就有大概300萬。”他說。疫情發生后,部分外地員工一時難以復工。但由于生產線進行了智能化升級,降低企業了對人工的依賴,生產的質量也更穩定,使得企業的業績逆勢上揚。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在加快邁向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將為制造業帶來深刻變革。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2020年12月7日,南都周刊記者第二次探訪賽恩特時,楊義貴正忙著導入MES生產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統,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智能化數字化生產工廠。“希望今后能夠盡快把互聯網智能化生產管理系統搞好,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要上硬件,上新的智能化程度高的大型設備,另一方面是優化生產管理,改進目前存在的缺陷、漏洞和不足。”73歲的楊義貴對新事物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
人事行政科長、董事長秘書張思敏是一名90后,有時她要很吃力才能跟上老板的想法:“楊總不僅思維活躍,還很細致,文件里的錯別字和標點符號問題都會指出來。”
當天開完早會后,楊義貴在辦公室首先安排好了下午的生產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統推動會。在8:30—10:30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他一口氣打了11個電話,和4名員工溝通了相關工作,還回復了好些微信。不管是電話還是微信語音,楊義貴都習慣以“好,謝謝”結尾,對誰都是客客氣氣的。
有員工不理解,為什么這么大年紀了,楊總還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在楊義貴看來,工作就是他最大的興趣所在。他最推崇的企業家是稻盛和夫,在這位日本企業家中的哲學大師看來,全身心投入工作,就能度過幸福的人生。能像楊義貴一樣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毫無疑問是幸福的。“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楊義貴坦言。
有人說加班文化已經成社會常態,崇尚奮斗的楊義貴偏不信,創業18年來他的公司一直實行朝八晚五,他希望員工認真工作、開心生活。
楊義貴一般不午休,會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打高爾夫鍛煉,有時周末也會陪客戶打球,打球時他堅持自己提包。只要天氣不是太冷,每天下班后,他還會去游一個小時泳再回家吃晚飯,極少應酬。身邊人都對他旺盛的精力贊嘆不已。
除了本職工作,楊義貴還有太多事情要做,常常開玩笑說自己“太忙了沒有時間去老”。創業早期最艱難的那幾年,楊義貴還兼任順德區招商顧問。他利用自己的語言和人脈優勢,帶著地方官員去日本招商:“去了十幾趟日本,招來了一批豐田的一級供應商,形成了順德五沙工業園,現在一年有一兩百億產值。”
對于自己的企業,楊義貴考慮的不光是業績,更重要的是企業文化:“希望建立一支既能夠埋頭苦干,又能夠發揮自己人生價值的團隊。另外一方面,員工也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讓他們做得既盡力又開心。”
一半以上員工在公司都干了5年以上,還有不少人自己干著覺得不錯,又叫自己親人過來干。300多人的工廠,竟有十幾對夫妻員工。“平均工資有5000多,習慣了也不辛苦。”覃桂妹夫婦是十幾對夫妻員工之一,他們說這個工資比一般的普工高10%左右。


1980年代楊義貴在廣州工作期間留影。

1989年,楊義貴在日本研修時的留影。
在張思敏看來,公司的人情味體現在方方面面:員工想考工作方面的證,只要考下來學費就可以報銷;員工家里遇到了困難,楊義貴也會毫不猶豫地盡力相助。有一個員工在網上賭球輸了幾十萬,小孩沒錢上學,妻子差點和他離婚。楊義貴得知后一方面通過法律途徑幫他,另一方面把他妻子招到公司上班:“能挽救一個家庭是一件幸事。”
除了在武漢疫情期間的捐贈外,2019年,楊義貴還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基金合作,捐資200萬,進行教育扶貧。對于這些大手筆捐贈,家人一開始頗不理解。后來他親自帶著家人到貴州遵義赤水市參加了一次捐贈活動后,家人更理解了他的做法。
“我從小喜歡讀書,家國情懷比較重一點。”在楊義貴看來,現在賽恩特不光是在生產產品,更重要的是在培養員工。如果沒有創業,楊義貴退休后可能會做做翻譯、寫寫文章傳經授道,在他看來這和做企業是殊途同歸。
“現在我們物質上基本都脫貧了。思想上脫貧了,才是真的脫貧。”楊義貴目光中充滿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