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本彪 劉晶晶
近年來,湖北省孝感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化內涵,豐富形式,著力在全面深入持久上下功夫見成效,持續不斷提升創建水平。全市共有25 家單位和7 名個人受到國務院和湖北省政府表彰,其中孝感市孝南區一宮社區2019 年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涌現出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的代表如則麥麥提·艾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梁利容等5 名全省、全國先進典型,鞏固和發展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構建創建活動“社會化”格局。構建創建活動社會組織網絡。成立市縣鄉村四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領導小組,壓實各級黨政主責,將創建工作納入縣市年度考核。每年會同市人大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荊楚行·孝感篇活動,市政協在春節等節點時期開展少數民族困難群眾走訪慰問活動。培育創建活動社會工作力量。先后成立清真食品行業協會、少數民族聯誼會等民族社團組織,通過社團組織,積極宣傳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打造創建活動社會服務平臺。市縣設立少數民族服務中心、重點街道設立少數民族服務站、社區設立少數民族服務點(窗口)。目前,全市創建少數民族服務中心4 個,服務站點38 個,及時提供便捷服務,化解矛盾糾紛。
落實宣傳教育“大眾化”效果。宣傳教育形式常態化。將民族政策法規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計劃,納入各級黨校培訓計劃。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入中小學課堂。宣傳教育內容人文化。注重民族政策法規的宣傳普及,結合傳統佳節、少數民族重大節日組織開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群眾性活動,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孝南區一宮社區投資40余萬元繪制300 余米的民族風情文化長廊,漢川市投入30 余萬元打造民族文化宣傳陣地、拍攝民族團結宣傳片等。宣傳教育對象大眾化。堅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民族工作隊伍、高校教職工和學生、社區群眾及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進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連續6 年舉辦基層民宗業務知識培訓班,提升民宗干部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組織少數民族群眾觀看疫情防控紀錄片,講好民族團結抗疫故事,凝聚民族團結強大合力。
打造示范基地“標準化”模式。服務中心(站)創建標準化。統一制定少數民族服務中心(站)“六有”建設標準,即有牌子、有場所、有人員、有經費、有資料、有活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示范社區創建標準化。會同民政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將民族工作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落實“八有”標準,達到“五個明確”(人員來源明確、經營狀況明確、社會關系明確、思想動態明確、困難訴求明確)目標。近年來,社區累計開展走訪慰問100 余人次,舉辦聯歡活動50 余次,在住房租賃、就業培訓、子女入學、大病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為70 余戶流動少數民族人員提供服務96 件,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六進”活動創建標準化。聯合市委宣傳部、統戰部下發《關于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制定了“六進”創建標準,目標任務更明確,手段措施更精準,打造孝感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
打造特色品牌。細化完善創建標準,按照“三化”模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點的規范化、標準化、常態化建設,對硬件和軟件進行了規范,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提質升級,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涌現出了黨建引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模范單位”孝南區一宮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單位——漢川市山后灣社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的代表”如則麥麥提·艾拜等一批先進單位和個人典型。如則麥麥提·艾拜在漢川市從一個燒烤爐創業到創立200 多萬元的企業,先后帶領家鄉300 多位精準貧困戶脫貧致富,積極參與漢川扶貧助困、抗洪抗疫等社會公益活動,累計捐款捐物達30 余萬元,為民族團結做出了突出貢獻。
典型示范引領。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效應,采取多種形式組織縣市區參觀學習、交流研討,進一步明確了創建目標,優化了創建標準,學習了創建經驗,開闊了創建思路,激發了創建熱情,在全市掀起了爭創先進、趕超先進的良好氛圍,創建工作不斷向企業、學校拓展延伸,推進“六進”創建活動深入發展。
創建示范區域。近三年來,孝感市共投入200余萬元支持基層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著力打造孝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域”品牌,開展標準化、多樣化、特色化創建。按照“八有”的示范社區建設標準,沿城市圈環線,從孝南、孝昌、云夢、安陸、應城至漢川,打造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形成以點串線、以線帶片、以片成面的示范創建格局,呈現出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

健全工作機制,做到服務管理常態化。健全服務機制。針對孝感市新疆籍集中務工人員較多的實際,建立涉疆工作“四級責任制”,明確縣、鄉、企業、帶隊干部責任,切實做好政策宣傳等服務管理工作,密切關注員工思想動態,及時幫助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建立了“5+2”工作模式,即招工前實行招工報備和招工條件評估機制,招工后實行建檔備案、“三對一”聯系、“四聯四送”培訓、定期信息通報和建立輸入地與輸出地對接機制,為服務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完善運行機制。建立信息溝通制度,與相關部門加強新疆籍少數民族務工經商求學人員信息共享。建立分析研判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分析研判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生產、生活、思想、安全等形勢,每月上報一次分析研判報告。與新疆工作站建立了聯動機制和定期走訪機制。及時向新疆工作站報告新疆籍務工經商人員情況,每月邀請工作站來孝調研了解人員情況,幫助處理矛盾糾紛。建立培訓機制。全市先后設立國家通用語言文化政策法規培訓點12 個,常態化開展“四聯四送”“四愛四爭當”活動,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語言交流溝通能力,增強了民族團結意識。
堅持依法管理,確保工作規范有效。加強權益保障。會同人社、城管、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開展針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拒住、拒載、拒用工等歧視或變相歧視行為,每月走訪調研新疆籍集中務工企業,切實維護少數民族群眾合法權益。加強隱患排查。會同公安、網信等部門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監督檢查,及時排查化解涉疆矛盾糾紛。加強法治教育。廣泛深入開展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法治宣傳教育,引導他們自覺遵守法規、服從管理、守法經營,全市民族領域安全穩定。
加強關心關愛,厚植民族團結基礎。做到思想上重視,生活上關心,情感上關懷,切實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統戰、民宗部門積極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生活、防疫物資保障,民族領域“零感染”。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在受疫情影響、自身困難的情況下主動捐款捐物,以實際行動助力孝感抗疫工作,體現了深厚的民族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