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李晨玉 王 健 王 穎 曾 剛
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需求使得我國近年來劇場類建筑迅速增多,而舞臺工藝這一專業也逐步進入到了空調設計任務書當中[1]。舞臺是劇場建筑設計的一大重點與難點,而如何保障舞臺上的演員熱舒適性更是近年來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上海市某歌劇廳舞臺空間為例,設計了一種臺倉加熱系統,利用CFD數值模擬方法快速簡便、準確有效、成本較低的優點,分析舞臺空間的熱舒適性并進行優化設計,以供相關設計人員參考。
某歌劇院項目位于上海市,歌劇廳舞臺為品字型鏡框式固定舞臺,由主舞臺、左右側舞臺和后舞臺組成。主舞臺寬28.00 m,進深20.00 m,高27.73 m;左側舞臺寬20.00 m,進深17.00~23.00 m,高14.00 m;右側舞臺寬20.00 m,進深14.00~21.00 m,高14.00 m;后舞臺寬18.00 m,進深17.00 m,高15.00 m。主舞臺臺倉深11.10 m(自舞臺面算起)。歌劇廳舞臺平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歌劇廳舞臺平面圖
歌劇廳舞臺采用定風量一次回風全空氣系統,主舞臺向下30°側送風,左右側舞臺頂送風,回風采用墻體底部側回風的氣流組織形式。
為保證冬季舞臺地板溫度符合人體熱舒適性要求,設計一種臺倉加熱系統,在臺倉內緊貼臺倉頂板送40 ℃熱風,使舞臺地板溫度升高。
在夏季,由主舞臺側送、側舞臺上送的冷空氣自然下降,熱舒適性要求較容易得到滿足。而冬季,受熱氣流上升的影響,下部演員活動區的溫度常得不到保障,這是近年來舞臺暖通設計中一直未解決的問題。因此,僅對冬季工況進行重點分析。
在原設計基礎上,模擬分析舞臺區的溫度和速度分布情況,對人員活動區的舒適度進行分析,并對比輻射對室內舒適度的影響。
若人員活動區溫度達不到要求,擬在主舞臺臺倉內設置一種加熱系統,即將熱空氣送入臺倉,在演出前對舞臺地面進行加熱,起到地暖的作用。因此,模擬共分為4個工況,見表1。

表1 各工況對比
各工況主要分析的內容為:
1) 距舞臺地板1.5 m高度處室內空氣的平均溫度;
2) 距舞臺地板1.5 m高度處室內空氣的平均風速;
3) 舞臺地板的平均溫度;
4) 歌劇廳舞臺室內溫度的豎直分布情況。
JGJ 57—2016《劇場建筑設計規范》表10.2.3規定,歌劇廳舞臺冬季室內設計溫度為18~22 ℃,平均風速為0.1~0.2 m/s[2];《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表1.2.2和表5.4.2-1規定,歌劇廳舞臺冬季的室內設計溫度為16~20 ℃,室內活動區的允許氣流速度為0.2 m/s[3]。綜合上述2種室內設計參數的規定,擬將冬季室內設計溫度的范圍設定為16~22 ℃,氣流平均速度定為不大于0.2 m/s。
使用軟件為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STAR-CCM+。
由于歌劇廳舞臺的空調系統與觀眾廳分開設置,且觀眾廳的氣流組織形式還需根據工藝要求進行二次深化設計,故暫不考慮觀眾廳空調系統的影響。后舞臺主要為候場時使用,表演時會利用反聲板將其與主舞臺隔開,因此模擬分析時僅考慮主舞臺及左右2個側舞臺。簡化后建立的舞臺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歌劇廳舞臺模型
歌劇廳舞臺的冬季室內設計溫度為20 ℃,其周邊相鄰房間主要為樓梯間、耳光室、衛生間和走廊等,其溫度按照值班溫度5 ℃考慮,室外環境溫度為上海市冬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2.2 ℃[4]。主舞臺和側舞臺送風溫度為25 ℃。
忽略人體散熱和燈光散熱,以最不利條件進行模擬計算。模擬分析的入口、出口邊界條件,壁面邊界條件的具體設置見表2和表3。

表2 入口、出口邊界條件
圖3顯示了原設計方案歌劇廳舞臺剖面溫度場、風速場。
原設計方案不考慮輻射影響時,熱空氣從頂部送風口向下送出,與冷空氣混合使舞臺室內溫度升高,由于熱空氣向上升,室內出現了上熱下冷的現象。舞臺地板附近溫度僅為9.2 ℃,溫度過低,人員于舞臺上活動時的舒適性差。但1.5 m高度處人員活動區基本符合冬季室內設計溫度要求,平均溫度為20.8 ℃,比冬季室內設計溫度20.0 ℃高0.8 ℃;1.5 m高度處的平均風速為0.19 m/s,在冬季室內設計平均速度范圍內。

表3 壁面邊界條件

注:工況1不考慮輻射影響,工況2考慮輻射影響。
以工況1模擬結果為基礎,考慮輻射影響,將舞臺地板的平均溫度設為9.2 ℃進行模擬。歌劇廳舞臺1.5 m高度處的平均溫度為19.2 ℃,較工況1降低了1.6 ℃,但仍在冬季室內設計溫度范圍內;1.5 m高度處的平均風速為0.19 m/s,無變化。
圖4顯示了優化方案歌劇廳舞臺剖面溫度場、風速場。

注:工況3不考慮輻射影響,工況4考慮輻射影響。
為提高舞臺地板溫度,使人員于舞臺上活動時的舒適性較好,增加臺倉送風加熱系統。經計算分析,系統為維持舞臺地板溫度所需總送風量為10 800 m3/h,送風溫度為40 ℃,送風速度為3 m/s。
熱空氣從頂部送風口向下送出,與冷空氣混合使舞臺室內溫度升高。由于熱空氣向上升,室內出現了上熱下冷的現象,但有臺倉內加熱系統的熱空氣對舞臺底部進行加熱,舞臺內溫度豎直分布變得較為均勻,底部與頂部溫差大大減小。主舞臺地板的平均溫度為24.5 ℃,對比無臺倉加熱系統升高了15.3 ℃,人員于舞臺上活動時的舒適性非常好。舞臺1.5 m高度處的平均溫度有所升高,為21.1 ℃,比冬季室內設計溫度20.0 ℃高1.1 ℃;1.5 m高度處的平均風速為0.20 m/s,仍在冬季室內設計氣流平均速度范圍內。
以工況3模擬結果為基礎,考慮輻射影響,將舞臺地板的平均溫度設為24.5 ℃進行模擬。歌劇廳舞臺1.5 m高度處的平均溫度為21.0 ℃,較工況1僅降低了0.1 ℃;1.5 m高度處的平均風速為0.17 m/s,降低了0.03 m/s。
臺倉加熱系統增加的總熱負荷約為31.4 kW,在提高舞臺地板熱舒適性的同時,臺倉內的溫度也大大升高,頂部溫度更是達到33 ℃以上,如圖5所示。

圖5 優化方案舞臺臺倉剖面溫度云圖
臺倉加熱系統對改善舞臺地板熱舒適性效果明顯,采用非穩態方法分析該加熱系統的最佳預熱時間,模擬時長為2 h,計算步頻為5 s-1。圖6顯示了臺倉頂板平均溫度變化曲線。由圖6可知,模擬運行到第20 000步,即約1 h時,臺倉頂板(舞臺地板)平均溫度基本達到如圖7所示的穩定狀態。

圖6 臺倉頂板平均溫度變化曲線

圖7 歌劇廳舞臺地板溫度分布云圖
演出人員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時,對舞臺空間的熱舒適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冬季赤腳表演時,這一直是舞臺暖通設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結合上海市某歌劇廳舞臺案例,提出了一種臺倉加熱系統并驗證了其有效性,為這一重難點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 歌劇廳舞臺僅采用原定風量一次回風全空氣系統時,舞臺1.5 m高度處平均溫度約為19~21 ℃,平均風速均小于0.2 m/s,基本能夠滿足相關標準規范中的室內設計參數要求。但舞臺地板表面溫度較低,僅有約9 ℃,人員活動區的舒適度并不高。
2) 考慮輻射影響后,舞臺空間整體溫度較未考慮輻射時更加均勻并有所降低,對風速影響較小。
3) 設計一種臺倉加熱系統,在臺倉內緊貼臺倉頂板送40 ℃熱風,能使歌劇廳舞臺地板的平均溫度大大升高,足以達到24.5 ℃,且舞臺內溫度豎直分布變得較為均勻,改善了室內上熱下冷現象,更加符合人體熱舒適性要求。
4) 臺倉加熱系統開機運行約1 h后,舞臺地板平均溫度基本達到穩定。因此,僅需在演出前提前1 h開啟該加熱系統,就能保證演出人員的熱舒適性。
5) 臺倉加熱系統會造成其內部溫度過高,在實際設計使用該系統時,需考慮其對臺倉內部工作活動、機械系統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