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寧
(耀州窯博物館,銅川,727001)
陜西銅川的耀州窯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窯口,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主要窯場有黃堡、玉華、陳爐、立地坡、上店和塔坡等。耀州窯于唐代創燒,五代發展,北宋鼎盛,金元續燒,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從黃堡轉向陳爐,完全走向民間化,瓷器燒制直至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后都賡續未止。耀州窯近一千四百年的制瓷史中,五代時期創燒的天青釉瓷,開啟了中國古代天青釉瓷燒制的先河。北宋時期以刻花、印花青瓷(“類余姚秘色”或“橄欖青”①)最為有名,流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金代早期燒制的月白釉瓷,厚釉如堆脂,溫潤似玉,是考古資料所見最早的厚釉類月白色瓷。因此,耀州窯被譽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2006年耀州窯傳統制瓷技藝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晚清以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工業和制造業領域的變革尤為明顯。國內一些傳統窯場也紛紛尋求改變,探求改良之路。例如磁州窯在“清末新政”的影響下,進行了致力于“粗瓷變細瓷”的全面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同樣為了使窯口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和發展,耀州窯也進行了瓷業改良和變革,改變了自身發展面貌,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日后當地瓷業生產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本文擬就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瓷業改良的相關史實試作探討,以期勾勒出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的變革和發展的大致情形。
明清時期,耀州窯的制瓷中心已完全從黃堡轉移到陳爐地區,陳爐地區有立地坡、上店和陳爐三大窯場,瓷釉品種和產品也完全走向民間化。創燒于金代的立地坡窯場在明清時期繼續發展,在陳爐三大窯場中最早出現了黑窯、甕窯和碗窯三行不亂的瓷業行會制度②。創燒于元代的上店窯場入明后走向衰落,并在明代嘉靖年間因為地震導致水源中斷而停燒。金末元初創燒的陳爐在明清時期以東三社、西八社和周圍的馬家科、水溝、那坡等14處地點為其具體的制瓷地域,實行“四戶分立”、“三行不亂”③的生產規則,即燒造區域和燒制產品類型都有分工,互不影響。這種分工模式有力的促進了本區域陶瓷燒制和貿易的繁榮,成為明清時期陳爐耀州窯鼎盛發展的重要因素[2]。
在制瓷品種方面,傳統的耀州窯青釉瓷器發展至明代初期變為黃褐色的印花產品,之后逐漸消失,黑釉、白釉、醬釉、茶葉末釉和白地黑花等成為明代陳爐耀州窯的主要制瓷品種,產品類型以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具為主。此時期燒制的白地黑花瓷在所有釉色品種之中最具特色,其燒制工藝源自明代山西移民。山西移民遷入陳爐,為當地帶來了山西地區磁州窯系白地黑花產品的燒制技藝,并結合了耀州窯傳統的豪放灑脫的藝術風格,因而此地燒制的白地黑花瓷的最大特點是具有超強的動感和寫意風[3]。此外,據史料記載,明代秦王府曾在立地坡建立琉璃廠,主要燒制孔雀藍釉建材,供營建秦王府使用。2005年陳爐窯考古隊對陳爐鎮北頭進行試掘時,發現了明代燒造琉璃瓦和琉璃構件的窯爐和作坊,出土了大量的板瓦及筒瓦,其中出土了一批帶有龍鳳紋的琉璃瓦當及構件,表明陳爐和立地坡曾共同為明秦王府燒制過建筑建材[4,5]。
清代陳爐耀州窯的燒制規模更為宏大,瓷釉品種繁多,器物種類豐富,造型式樣多變,裝飾手法也多樣。制瓷品種除延續明代已有的黑、白、醬、茶葉末和白地黑花瓷外,還新燒出當地稱“鐵銹花”的白地赭花瓷和香黃釉瓷。產品類型主要有日用器、陳設器、玩具和瓷塑等。同白地黑花相比,白地赭花色調更為柔合,還在赭色花紋中閃有鐵銹般的金屬光澤。香黃釉瓷,色調類似金元時期的姜黃釉,是陳爐耀州窯工匠用白藥、黑藥、黏土,用適當比例混合配制而燒成,以生產“三供”、“五供”、“七供”等供器為主。此外,陳爐窯工還將香黃釉進一步發展成香黃釉劃花、香黃地黑花、香黃地赭花、內白外黃地赭花等,使之成為清代耀州窯所產極具鄉土氣息的瓷釉品種。清代耀州窯瓷器的裝飾手法豐富,主要有刻、印、劃、剔、雕、貼和彩繪等,其中以彩繪技藝最有特色。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歷史發展進入近代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領域都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種大背景下,處于西北地區的耀州窯陳爐窯場在繼續維持“四戶分立” 、“三行不亂”格局,燒制黑、白、白地赭花等產品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出現一些創新和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釉色品種的創新。青花的出現和流行是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最大的特色。陳爐青花,當地人稱土青花、藍花或白底藍花,是陳爐窯受景德鎮青花制作工藝影響④,引進鈷料后燒制而成,進入民國后成為陳爐耀州窯的主流產品,但其最早出現應在晚清。耀州窯博物館所藏香黃釉黑彩青花盤口瓶,主要的裝飾為香黃釉和黑彩,僅在腹部正中采用青花勾邊的開光,并在其中青花楷書“西京銅川爐山造,光緒三年春月造”,這是目前所見耀州窯青花最早紀年,即光緒三年(1877年)。又僅款識為青花題寫,顯示當時陳爐窯場的鈷料并不十分充足,未廣泛使用。因而一般將陳爐青花的最早出現時間定在清光緒年間。在青花出現的基礎上,陳爐窯場還將其與原有的香黃地赭彩和白釉等品種相結合,創新出香黃地青花赭彩和香黃地白釉開光青花赭彩等品種,極大豐富了陳爐耀州瓷的釉色種類。
其次是器物種類和裝飾題材的變化。陳爐窯場的器物種類在原有的日常用品、陳設器、供器、玩具和瓷塑的基礎上,新出現了湯盆、酒精燈、雞娃燈等近代生產生活用器,同時也出現了煙葫蘆、煙燈、煙筒之類的煙具[6]。裝飾題材中最大的變化是出現大量的文字裝飾,內容包括詩歌、俚語、謎語、對聯等,有的甚至是當時社會背景和歷史事件的直接記錄和反映,例如“清朝滅亡、民國成立、還我河山、抗戰勝利、開展新生活”之類。需要指出的是,民國時期陳爐青花的畫工除了本地窯工之外,還有一些外來工匠,如江西艾志斌。
在以上變化之下,至1941年,陳爐共有瓷窯40余所,作窯121所,其中黑窯11,甕窯39,碗窯71,產品主要銷往陜西、甘肅及河南西部地區[6]。當年瓷窯產量統計如下表,可知全年共燒窯338次,總產量為8503100件,年產值883350元。1939年時陳爐窯場的年產量為320余萬件,產值為9萬余元[7]。1941年的產量是1939年的近三倍,產值是1939年的近10倍,這種巨大的變化正是抗戰以來,東路堵滯,陳爐瓷業乘機繁榮的表現。

陳爐鎮瓷窯產量統計表(1941年調查)[6]
晚清民國時期,在傳統的耀州窯瓷業進行創新和局部改良的同時,陳爐窯場以外的河東坡和黃堡等地,特別是耀州窯發端和鼎盛的黃堡窯場,先后出現過一些全新的瓷業改良活動。這些改良活動的目標是燒制“細瓷”[6],主要通過胎料、釉料、釉色、成型、裝飾、施釉方法和燒成等一系列制瓷技藝的改良和創新來展開。在此,以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史上發生的創辦河東坡窯、設立黃堡鎮瓷業試驗所、開辦新式瓷廠等重大事件為綱來討論。
河東坡窯是耀州窯所有窯場之中創建最晚的一處,燒瓷時間在晚清光緒年間。窯址在今天銅川市印臺區東街外的漆水河對岸的山坡,清末時和同官縣城東門相對,故名“河東坡窯”。關于該窯的始末,民國三十三年黎錦熙編纂的《同官縣志·工商志》⑤有詳細記載。通過記載可知,河東坡窯為光緒十四年(1888年)同官知縣徐錫瓛于城東創辦,共有三個燒制階段。第一階段為徐錫瓛燒制⑥。徐錫瓛,廣西桂林陽朔縣人,任同官知縣期間(1894至1897年⑦),河東坡窯一直處于燒制狀態,后因徐“期滿去任,事遂中輟,人咸惜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湖北大冶人黃肇宏出任同官知縣,“重開城東瓷窯,頗有成效,因年荒中輟”[6]。此處年荒應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大旱。這是河東坡窯燒制瓷器的前兩個階段,總的來說時間都很短,產品燒制情形目前無法具體獲知。
河東坡窯的第三個燒制階段主要由江西潘民表負責。依據《清史稿·潘民表傳》記載可知,潘民表,字振聲,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光緒初年,曾在直隸、河南、山西等地進行賑災,光緒十五年(1889年),又賑山東十三州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同官大旱,慈禧太后在西安時,時任同官知縣顧騄[6]向其爭取到五萬余兩的賑災款,又請江西潘民表來同官,私賑三萬余兩。潘民表正是來同官賑災之時,發現同官有燒制瓷器的歷史和條件,進而于次年開啟了河東坡窯最后一個階段的燒制,而河東坡窯的瓷業改良活動也都開展于這一階段。
潘民表在河東坡開辦同官瓷窯又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為1900年至1905年,為潘民表和同官縣礦務局合辦,屬于官辦性質。主要試燒類似景德鎮窯的細瓷。光緒二十八年(1901年)潘民表派同官人趙志清赴江西景德鎮考察,并雇十余名陶匠返回,之后在西安西岳廟試燒瓷器[8]。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轉移到同官河東坡燒制[6]。后因“土質不良,燒輒不成”,“前后耗費官本約八千余金”[9],沒有顯著成效,同官縣礦務局決定停辦。后期為1905年至1906年,為潘民表將原有“工匠釉料一切攬收”[10],自籌經費,集股開辦,“力求改良”當地瓷業[11]。聘用工匠的薪資比原來更高。另外從同官縣南三十里的磑子山開采原料,這里正是耀州窯黃堡窯場的泥池所在地。這時河東坡窯燒制的主要品種為細瓷、青花瓷,產品質量“稍遜景瓷”,曾挑精品上貢慈禧太后并大得優獎。但總體上產量不大,銷路不暢,“本利互較,不及十分之一”[9],又因為和潘民表一起承辦瓷窯的委員王憲章常常蒙混漁利,導致窯務虧損頗多。最后因為經費不夠,潘民表“請兼盩厔釐榷,以羨馀助磁業,仍不給,且虧稅,計無所出,竟仰藥死”[6]。河東坡窯最終停辦。
盡管如此,河東坡窯,特別是潘民表參與興辦的第三個階段進行的各種瓷業試驗,極大的推動了同官瓷業的發展,特別是青花燒制技藝在陳爐窯場的廣泛傳播。
關于河東坡窯址,上世紀九十年代專門從事耀州窯考古發掘和研究的禚振西先生曾去此窯址調查過,確定窯址位于今銅川市印臺區老東門外向南一里的東西向的溝口北坡,坡下不遠的一處臺地即為河東坡窯的舊址,現為居民住宅,僅在一家院內發現一處殘破窯爐遺址,未發現瓷片標本[3]。河東坡窯應是耀州窯發展史上的最后一個“貢窯”⑧。因此,河東坡窯的興辦被列為辛亥革命前陜西的重大事件[12]。
晚清民國時期,歐美和日本等地區工業發展進程中,專業試驗機構對工業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受此影響,為促進當時中國工業的發展和進步,一些由政府設立的工業試驗機構⑨紛紛產生。這些試驗機構均將陶瓷的試驗和改良作為其任務之一。此外,各地政府也在國內一些傳統的窯場設立專業的陶瓷試驗所⑩,更加有目的性地進行陶瓷的改良。所以耀州窯的改良和發展也勢在必行,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有此認識[13]。這是黃堡鎮瓷業試驗所[14]產生的基本背景。
黃堡鎮瓷業試驗所產生還同1935年國民政府首次公祭軒轅皇帝密切相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規定每年清明為民族掃墓節。當年4月由國民黨中委邵元沖、張繼、鄧家彥等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要員以及陜西省主席邵力子等組成的高級謁陵代表團[6,15,16]前往陜北公祭軒轅皇帝。4月4日至6日,代表團經過黃堡并在同官縣留駐,期間了解到耀州窯黃堡窯場曾經的輝煌和當地蘊藏豐富的瓷土資源,并查看了黃堡鎮出土的宋代耀州窯青瓷。邵元沖隨即產生了恢復黃堡鎮瓷業的決定。之后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和陜西省政府各撥款兩千元[15],同官縣負責具體恢復事宜。
1935年12月1日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正式成立,位于今銅川市黃堡鎮,隸屬于同官縣,其宗旨是“恢復固有、提倡新興”。所長為梁蓬萊,聘陳洪藻為技師[17],還招收了一批學徒。試驗所成立之初,對黃堡鎮當地的陶瓷原料進行了短期試驗,著重其色澤、黏性、收縮固結力、可塑性、耐火度、硬度、光澤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績。遇到主要問題是窯爐結構不合理,因而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提出了購買耐火材料,建新式小試驗窯爐的解決方案[18]。1936年黃堡鎮瓷業試驗所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18]:整理所址;探取本地各種陶瓷原料,是石類則行粉碎,是土類則行淘汰,是鹽類則行結晶;制造石膏模型,訓練學徒注坯;探取本地耐火材料并試驗;設鼓風試驗爐,從事坯質、釉藥試驗;研究本地燃料問題;設小規模制造廠;訓練學徒制造技能,并授以相當學理。
另外,仿制宋代耀州窯青瓷和試燒白瓷也是黃堡鎮瓷業試驗所的重要工作。根據民國《同官縣志·工商志》和1936年9月20日民國人士陳植槐赴同官游記記[19]載,黃堡鎮瓷業試驗所自成立近一年來,在進行各種實驗、改良設備的基礎上,成績卓著,已能燒制不同釉色的瓷器,宋代青釉耀瓷復仿制取得相當成效,“恢復固有”的宗旨初步實現。但白瓷燒制一直不成功,為此1936年內陜西省政府派試驗所陳洪藻技師赴山東、江西考察[20],就是為了學習燒制白瓷。可以說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成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恢復固有、提倡新興”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最終還是在因為多種原因而很快走向終結,最重要的原因是民國《同官縣志·工商志》所記載的“因抗戰軍興,資款不繼,遂罷”。即便如此,作為耀州窯發展史上第一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聯合籌辦的制瓷窯廠(11)和陜西省最早設立具有官方背景的工業試驗機構(12)之一,黃堡鎮瓷業試驗所還是在同官瓷業改良和恢復固有方面形成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同時培養了一批理論素養較高的學徒,這些都對民國后期耀州窯瓷業的改良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戰爭開始后,國內局勢動蕩,新成立不到兩年的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最終因資款不繼而停擺。后來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東路堵滯,西部地區成為實業救國的落腳區域。1942年隴海鐵路咸同支線貫通(13),為同官當地煤炭和瓷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此時,傳統的耀州窯陳爐窯場迎來了一個繁榮時期,而咸同鐵路縱穿而過的黃堡窯場更是出現了以建新和新新為代表的新式瓷廠,繼續踐行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提倡新興”的宗旨,為耀州窯的發展注入了全新血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 由外來人員主辦,采用現代企業制度,技術來自國內外工業學校,聘用當地陶工。
以建新瓷廠[21,22]為例,該廠全稱建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窯業廠(或瓷器廠),為西安建新實業公司的陶瓷部,1940年12月創立,具體由晉商杜玉六、李存齋、張劍清、趙德青、薛鴻林等籌備創辦。以制造各種瓷器和耐火磚為基本業務。建新瓷廠是典型的股份制工廠,其股東多山西人,董事和監事全為山西人。建新瓷廠的具體管理人員也全為山西人,多是工業學校的畢業生,熟稔陶瓷生產的理論和技術,尤其是薛鴻林。薛鴻林,字春正,山西芮城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畢業,主攻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鹽研究,任建新瓷廠的經理。王再文、李權、李體仁、王希天、黃孝平等分別任工程師、廠長、技師、會計主任、總務主任,除總務主任外其他均為山西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具備必須的專業知識。
此外,新式瓷廠的工人主要來自于當地,建新瓷廠和新新瓷廠均是如此。瓷廠工人主要分為夫役、技工、粗工等三類,其中技工和粗工相對較多。當然,新式瓷廠還會招收學徒,如建新瓷廠在建廠之初,曾在陳爐鎮招收學徒40人,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新式瓷廠的基本人員構成情況,無論從管理者專業水準之高還是聘工數量之多,均為耀州窯歷代特別是民國時期極其少見的。
加強酒店標準化制定與評定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包括退休人才使用在內的彈性用人機制和柔性流動機制。通過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建設薪酬制度等物質性激勵機制,通過完善內部員工合同制度、建立誠信檔案等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激勵機制,留住老員工,吸引新員工。建議每年選拔一批飯店高級管理人員到國內著名高校攻讀相關學科碩士學位,每年安排資金給予補助支持。指導廣西旅游酒店協會、旅游民宿協會等建立廣西旅游住宿業的職業經理人交流平臺,做好人才引進和儲備。
2.選址均在古代耀州窯所在的十里窯場,制瓷原料主要來自黃堡和陳爐,制瓷中開始采用采用新技藝或新式設備。
建新瓷廠廠址位于同官縣黃堡鎮南漆水河畔(今黃堡鎮漆水河西岸銅川市建陶廠所在地[23]),新新瓷廠(14)位于同官縣黃堡鎮小河西岸,兩廠選址均位于今天耀州窯遺址范圍之內,也就是歷史上遺址制瓷的十里窯場,在交通和原料、水源、燃料等方面具備進行瓷業生產的先天條件。選定廠址之后,瓷廠隨即在黃堡和陳爐兩地選定了瓷土礦區,如建新瓷廠在黃堡鎮土黃溝、佛爺溝和陳爐鎮北溝三處取得礦權。當然,還有一些制必須的瓷原料需要從外地購置運輸而來,如建新瓷廠的長石、石英由火車從華山運輸而來,石膏從白水(馱運)和河南靈寶(火車運輸)而來,釉石從靠近陳爐的富平馱運。瓷廠的燃料系采用黃堡本地的煤炭,每月從附近馱運到廠。至于水源主要靠井水或漆水河水。這就確保了新式瓷廠制瓷原料、燃料和水源的穩定。
新式瓷廠的基本生產流程為:采礦、粗碎、水簸、精碎、制坯、施釉飾彩、刮坯、燒窯。這和古代耀州窯的制瓷流程基本相同,當然不完全相同。在原料粉碎方面,采用球磨機進行原料精碎。建新瓷廠在1941年春開發了手搖球磨機,1942年春又開發出水力球磨機,大大提高了細瓷原料和釉料的精碎程度。在制坯手法方面,除輪制外還有壓制、印制和捏制等,應采用了石膏注漿成型的方法,因而需要從外地運輸石膏。在器物施釉方面則采用噴釉器,保證了施釉的均勻、穩定程度,具有蘸釉和澆釉無法比擬的優勢。新式瓷廠在窯爐方面也有創新和改進如建新瓷廠經理薛鴻林發明了連續式陶瓷燒成窯爐,有兩個窯門,一出一入(15),可以完全采用煙煤為燃料,多數通火孔和煙道都有板閘,調控極為便利,還有一特點是連續式熱量均可被利用,熱量利用率高。這項發明被當時國民政府經濟部授予新型專利五年。
3.產品以生活用瓷為主,兼及建筑用瓷、電瓷產品,經濟效益極其可觀。
新式瓷廠所出產品主要分三類,一是瓷器,主要有茶具、餐具、陳列品和粗瓷容器;二是耐火磚、耐火泥和電瓷產品;三是金屬顏料和沉淀碳酸鈣。其中茶具、餐具、電瓷和耐火磚為大宗產品。建新瓷廠曾自制出紅、黃、黑、綠、紫等彩色釉料,還在1942年秋試制硬質陶器和細瓷。
相對于陳爐窯場所產瓷器,新式瓷廠所燒制的瓷器更為精細光亮,加之抗戰背景下物資的匱乏,因而廣受市場歡迎。建新瓷廠的瓷器主要銷售于陜、甘、寧、青等省的瓷商,平均每月20000件;耐火磚和隔電器材主要銷售于關中地區各大工廠和隴海鐵路,每月約25噸;碳酸鈣銷往陜、甘、寧等省的火柴廠,月銷4000公斤。1942年前1到10月營業額多達80余萬元,盈利將近20萬元,均為1941年全年的四倍。這個營業額在當時的是極其可觀的,要知道1942年同官縣的財政收入預算為49萬多元(16)。
當然,新式瓷廠在實際陶瓷生產過程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有待于解決。以建新瓷廠為例,首先是職工技術素養不高導致產品質量欠佳。在當地所雇傭的技工多守用舊法,技術不夠精良,而在陳爐新招學徒經一年培訓后雖可以參與生產,但經驗欠缺,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所出瓷器產品的質量問題,如瓷器規整光潔度不夠。其次是設備不足,因為抗戰局勢的影響,鋼鐵來源斷絕,動力粉碎設備不易購置。而制瓷所用彩料部分為海外產品,也難以購買。此外還欠缺高溫化驗設備,實際生產過程中溫度測試多依靠目測,往往難以精確。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新式瓷廠的正常生產和發展。盡管如此,建新瓷廠不僅推動了抗戰時期及其以后渭北地區瓷業的發展,而且是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瓷業改良與發展的杰出代表,并且在解放后依然存在(17)。
耀州窯之所以自唐代創燒直至清民國時期賡續不止,除了原料、燃料和技術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無法忽略的原因就是耀州窯能找準自身的定位,每一個階段都能燒制特點鮮明的瓷器。晚清民國時期,傳統的耀州窯制瓷面貌最大的改變是青花的出現和流行,還結合原有的香黃地赭彩和白釉等品種,創新出香黃地青花赭彩和香黃地白釉開光青花赭彩等品種,拓展了此時期耀州瓷的釉色種類。同時在器物種類方面也有增加。位于黃堡鎮的瓷業試驗所和后來新建的新式瓷廠更是表現不俗,在瓷業生產設備、技藝和產品種類方面改變較多。設備和技藝方面以民國時期的建新瓷廠代表,在瓷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多種新式設備保證產品的質量。采用石膏注漿成型,采用噴釉器施釉,發明改進手搖和水力球磨機,改進窯爐結構提升產量和質量。瓷器產品的變化主要包括釉色品種和器類。民國時期黃堡鎮制瓷的釉色品種極其多樣,紅、黃、黑、綠、紫等多種色澤均能燒制,器類主要有茶具、餐具、陳列品和粗瓷容器等。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曾復仿制宋代耀州窯青瓷。此外,耐火磚、耐火泥、電瓷等也成為民國時期耀州窯的重要新產品。
因此,以上耀州窯的瓷業改良活動,特別是河東坡窯、黃堡鎮的瓷業試驗和新式瓷廠的出現,以燒制細瓷為主要目標,全面改良了瓷器制作過程中胎料釉料加工粉碎、成型裝飾、施釉、燒成技術等方面的面貌,使得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的瓷器的產品的種類和產量得到增加,質量得以提升,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同時,新式瓷業生產在運作方面采用股份公司體制,聘用專業人員管理指導,新式設備的使用以及制瓷技藝的改變也為耀州窯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確保了一方名窯生命力的延續。
耀州窯一直是同官歷史上的重要產業,特別是耀州窯發展輝煌的北宋到金代早期之間。以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為例,黃堡鎮的商稅為二千四百六十七貫六百三文,而耀州同官縣當年的商稅為二千二十七貫三百四十一文,同屬耀州的云陽縣孟店鎮的商稅為八百九十貫六百四十九文(18),一個鎮的商稅竟然超過其所屬縣的總量,又是普通鎮的三倍之多。這一比較少見的現象反映了黃堡鎮的商業之繁榮,而黃堡鎮繁榮的背后就是耀州窯瓷業生產的興盛。從中可見瓷業生產在當時同官縣經濟中的總要地位。
晚清民國時期,無論是傳統耀州窯還是新式瓷廠,其所進行的改良和創新活動,在增加瓷器產品種類、提高質量的同時,使得陶瓷產品的產量大大增加,相應地整個陶瓷業的產值也得到巨大提升。以陳爐窯場為例,1941年的陶瓷業產值竟然是1939年的十倍。而在黃堡鎮創辦的建新瓷廠,1942年前1到10月的營業額多達80余萬元,盈利將近20萬元,都是1941年全年的四倍。可以說產值都相當可觀。由此可見當時陶瓷業發展的蓬勃景象。陶瓷業的勃興在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同官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晚清民國時期,傳統耀州窯在陳爐地區繼續生產的同時,同官縣的瓷業格局開始產生變化,隨著黃堡鎮瓷業試驗所和建新瓷廠等新式瓷廠在黃堡鎮的創辦,曾經是耀州窯制瓷中心的黃堡得以重生,又一次成為同官瓷業的重要生產地。至此,民國后期耀州窯由黃堡和陳爐組成的制瓷格局基本形成。在這一格局之下,兩地均屬于耀州窯又側重有所不同,陳爐以傳統耀州窯瓷業生產為主,在制瓷技藝和產品方面延續傳統,制瓷產品以滿足民間日常需求為主。而黃堡則側重現代瓷器生產,在技藝方面多采用機器和新式設備,產品除了相對精細的日用瓷之外,還生產耐火磚、耐火泥、電瓷等新產品。1949年以后,同官瓷業的基本格局還是和民國后期相同,繼續分布在陳爐和黃堡兩地。陳爐隨后出現了集體性質的陳爐陶瓷廠,黃堡則出現了電瓷廠等。至今當地的瓷業依然由黃堡和陳爐兩大部分構成,足見民國時期形成的耀州窯制瓷格局影響之深。
晚清民國時期耀州窯所進行的各種瓷業改良活動,不僅促進了耀州窯自身的發展和變化,而且對耀州窯以外的窯口產生了影響,這是讓人無法預料的。位于今天甘肅華亭的安口窯,屬于耀州窯系的窯場,金元時期曾受耀州窯影響燒制印花姜黃色青瓷[24]。晚清民國時期,該窯又受到了耀州窯的直接影響。首先安口窯在光緒年間由“陜西耀州瓷工路有才、崔大漢創燒紅石漿繪彩白瓷之法”[25], 實際上就是耀州窯陶匠為安口窯帶去了當地明清時期早已流行的白地赭彩工藝。又1945年,建新瓷廠的李友恒帶領技師李長慶、瓷工李茂生來安口,帶去了注漿和紅、綠釉瓷的燒制工藝[26]。這兩個時期耀州窯制瓷人員向安口的流動,不僅為帶去了全新的制瓷技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安口窯的發展。
晚清民國時期,在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之下,耀州窯為了繼續發展,在瓷器制作過程中的胎料釉料加工粉碎、成型裝飾、施釉、燒成技術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創新,著力于生產精細瓷器。從地域分布來看,這些活動主要發生在陳爐、河東坡和黃堡三地,由于河東坡窯場僅在晚清光緒年間短期存在,影響主要在于景德鎮青花等細瓷的全面引進。陳爐和黃堡則成為耀州窯瓷業改良、創新的主要發生地,這一瓷業分布格局對于日后當地瓷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得以延續。從改良和創新的內容看,傳統耀州窯仍然堅持是“三行四戶”的生產模式,從事瓷業生產的以陳爐本地世代業陶的居民為主,其改良主要表現在瓷器產品釉色品種、器物種類和裝飾方法的變化和發展。全新改良活動更多表現在黃堡鎮出現的黃堡鎮瓷業試驗所和新式瓷廠。前者以“恢復固有、提倡新興”為宗旨,主要進行耀州窯瓷業的研究和開發。以建新瓷廠為代表的新式瓷廠在運作方面采用股份公司體制,聘用專業人員管理指導,山西和河北等外地人員參與較多,生產過程中有意識地采用機器等新式設備,拓展產品種類,提高產品質量,產值高效益好。 至新中國成立前,雖然只有陳爐傳統的瓷業生產和黃堡鎮的建新瓷廠繼續存在,但是晚清民國時期所有的瓷業改良活動,對近代耀州窯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全面改變了耀州窯的制瓷面貌和模式,使得耀州窯的生命力得到延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周邊窯口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
注釋
①“類余姚秘色”出自南宋陸游([宋]陸游撰、李劍雄等點校:《老學庵筆記》,第22頁,中華書局,1979年)。“橄欖青”之名出自中國著名古陶瓷學者陳萬里先生(陳萬里:《我對于耀瓷的初步認識》,《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4期)。
②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工商志》記載“傳當時(立地坡)陶冶分三等,各舉行頭,不得亂燒。所制屬黑窯及甕窯,距鎮五里之馬家窠為碗窯”。
③“四戶”為瓷戶、窯戶、行戶、販戶;“三行”為碗窯、甕窯和黑窯。(詳見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
④晚清民國時期,北方很多窯場都燒制具有地方色彩的青花瓷,如河北磁州窯、甘肅安口窯等,即便陜西除了陳爐之外,距離陳爐不遠位于今天澄縣的堯頭窯也燒制這類土青花。
⑤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工商志》的詳細記載為:河東坡瓷,在縣東門外里許。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知縣徐錫瓛試制未成;二十五年(1899年),知縣黃肇宏又試亦未成。二十七年(1901年)邑大饑,江西潘民表攜款來邑賑濟,相度地勢,集股開辦,改進青瓷(即細瓷)窯,泥土取諸縣南三十里之磑子山(石炭二疊紀砂頁巖)。二十八年(1902年)派邑人趙志清赴江西景德鎮考察,雇工匠十余名返,初試于西安西岳廟內,有成效。三十一年(1905年)遂移縣制作。出品雖稍遜于景瓷,但每窯均有出色之品數種,因配食具數桌,進呈清太后,大得優獎。經五六寒暑,成績頗著。嗣潘疾卒,各股東有回籍者,移居者,家落無資力者,款絀不繼,遂停。今舊址猶存。
⑥根據《同官縣志·吏治志》記載,光緒十四年(1888年)任同官知縣的為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劉福蔭。光緒二十年(1894年)徐錫瓛任同官知縣,因而河東坡窯的創燒時間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年更為準確。
⑦ 依據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吏治志》推算。
⑧ 筆者按:目前所見資料表明,耀州窯在五代、北宋和金三個朝代存在貢瓷歷史。五代耀州窯遺址曾出土若干“官”字款青瓷標本。北宋王存所撰《元豐九域志》以及成書于元代的《宋史·地理志》都記載了北宋耀州窯貢瓷的史實,窯址也曾出土龍鳳紋青瓷標本(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窯博物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陜西銅川藥王山南庵所藏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耀州呂公先生之記》碑記載大定十三年(1173)耀州使效牛安因貢瓷經過滹沱河(碑刻詳文見曹永斌《藥王山碑石重勘紀略》下冊,第31-36頁,1982年油印本)。
⑨各種工業試驗機構例如1915年北洋政府設立的工業試驗所(趙廷柄:《工業試驗所報告類刊》,農商部工業試驗所,1923年)和1930年國民政府成立的中央工業試驗所(立平、王俊明:《民國時期的中央工業試驗所》,《中國科技史雜志》2003年第2期;趙正:《民國時期中央工業試驗所籌建始末》,《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等中央政府試驗機構和直隸(王家琦:《直隸工業試驗所鉤沉》,《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 105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山東、山西和福建等地方工業試驗所,其中直隸工業試驗所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于天津成立,后改為河北工業試驗所。
⑩專業的瓷業試驗機構如1905年成立的山東博山工藝傳習所(魏嘉、高紀洋等著:《山東陶瓷藝術發展史》,第七章,民國時期的山東陶瓷藝術,第169-177頁,科學出版社,2016年)、1907年河北磁州彭城鎮設立的瓷業試驗場(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1908年1月19日)《磁州彭城鎮商務分會總理王鴻賓申報立會七個月來所辦興革各事文》,天津市檔案館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03-1911)上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和1917年浙江省實業廳在龍泉設立的浙江省立瓷業改良工場(呂鴻、趙冰:《從地方檔案史料窺視龍泉民國時期的瓷業社會(一)》,《浙江檔案》,2011年第4期)。
(11)創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河東坡窯,曾經歷過地方政府興辦、官商合辦 集股開辦三種模式。
(12)另一試驗機構為1935年秋陜西建設廳在其機器局內設立陜西省化驗所,從事化驗工作。1937年奉國民政府實業部之命改為陜西省工業試驗所,主要進行當地工業的研究試驗、改良適應和推廣服務,由化驗和工業兩大部門組成,日常工作包括陶瓷的研究化驗(見[民國]孫魁:《陜西省工業試驗所工作概要》,《工業月刊(西安)》,第1卷第4期,1944年)。
(13)隴海鐵路咸同支線1939年開工修建,1942年1月完成通車,該鐵路在黃堡鎮有站(民國《同官縣志·交通志》)。
(14)有關新新實業有限公司瓷器廠的文獻資料,目前僅見于民國《同官縣志·工商志》。
(15)筆者按:類似現在真正意義上的梭式窯。
(16)數據來源于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財政志》。
(17) 根據《銅川市志·陶瓷工業志》記載:銅川市建筑陶瓷廠,坐落于黃堡鎮河西街,前身為建新實業公司瓷器廠。50年代,曾先后更名為中國建筑企業公司西北公司中建陶瓷廠黃堡鎮分廠、地方國營陜西省銅川陶瓷廠、銅川市陶瓷廠。1951年5月以前,該廠主要生產碗碟、茶具和其他器皿。是年6月以后,轉產建筑陶瓷。1953年,在新村設立制瓷車間,專門生產日用細瓷。1961年5月,該廠在今郊區王益村增設分廠,生產日用瓷。次年5月,分廠撤銷。1971年1月,新村制瓷車間改建為市電瓷廠。
(18)《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五商稅雜稅之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