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婷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市,333000)
在中國古代藝術領域中,“氣韻”同“意境”作為古典美學重要范疇,具有復雜的意義。氣韻涵蓋的意義較為豐富,如涉指藝術境界、藝術風格、藝術韻味等,想要理解其涵義,需從“氣”和“韻”的本質進行了解與分析。
《說文解字》中:“氣,云氣也,象形。”[1]說明“氣”本身是無形的物質,卻是世間萬物的本源,是一切生命的根本。莊子說:“人之氣,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2]在這里“氣”不僅是萬物的基礎,且賦予人生命,作用于人,反映于人。如對人的品格、精神、氣質皆具有影響,雖氣是無形的,但對人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故此,人與世間萬物的關系緊密相連,天地間的原始自然之氣作用于人,人受之體現。在儒家思想中,養氣指修身,氣不僅萬物間的自然之氣,還需有自身的涵養之氣。至此,氣有兩層涵義,一是具有天地間的無形之氣,對人的品格,氣質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二是除天地間的涵養之氣外,精神之氣也極其重要,個人的品格、氣質、精神需不斷錘煉,修煉。
關于“韻”,最早的資料在《列仙傳》中,有“高韻”一詞,用來品評人的個性,精神與氣質。用“韻”品畫的最早為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謝赫提出了“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氣韻生動”作為六法之首,同時在中國藝術繪畫中具有重要地位?!豆女嬈蜂洝分嘘P于“韻”的品語還有神韻、情韻、體韻、韻雅等。這里的“韻”指在繪畫中所呈現的一系列能被感受的畫家的“韻”——畫家的個性、情感、神采、品質。因此,在謝赫品評中的“韻”,能夠感受到畫面中看不到的事物,感受到世間的美好、凄涼,事物的神采、姿態,畫家的自由、束縛等。
談氣韻,首先離不開“氣韻生動”這個詞,這里所指的便是形象與事物內部的關系,畫面中不論人物,或是山水,花鳥,都能夠從中感受到其帶來的生命力。正如宗白華說:“藝術家要進一步表現出形象內部的生命。這就是‘氣韻生動’的要求?!盵3]第二,氣韻在于畫面中藝術風格的傳達,在畫面中不僅感受到畫中事物的內在生命力,還能從中體會到創作者的精神、情感、風格的傳達。不同藝術家在表達同一件事物,是能夠創作出完全不同的畫面的,不僅畫面的表達不同,創作者的水平能從同一件事物的思考與畫面處理看出高低之分,郭若虛就曾表示氣韻有高下之分,但這并非否認創作者的個人思想與情感表達,氣韻在畫面中的體現著藝術家的個人精神,獨特的思想與情感,這需要根據具體作品,畫面情景來感受。第三,氣韻蘊含著藝術境界的表達,顧凝遠說:“氣韻在境中,亦或在境外”。[4]這表明一幅畫不僅能帶人給畫面中的感受,同時還能給人帶來畫面之外的無盡想象,氣韻在畫面之中,也在畫面之外,整體凝聚在一起給人以意境之美。氣韻能給人帶來繁盛之況,帶來荒涼之境,帶領觀賞者走進畫家的意境之中。這是氣韻帶來的一種境界,并非人人都可做到,這也說明了第二點提到的氣韻有高下之分。氣與韻原本已有各自范疇,當重組在一起稱為“氣韻”,相互交織,相互生長時,其涵義更加廣闊復雜,更加充盈,成為更加深厚的美學范疇。
當代陶瓷藝術繪畫是一個獨立的繪畫藝術形式,通過陶瓷各類材料在平面或立體的坯板及瓷器進行創作,是泥、火、瓷胎、釉料與繪畫所結合的藝術作品。陶瓷藝術繪畫由于材料的豐富性,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畫面呈現的效果也具有其獨特性,因此陶瓷藝術繪畫與繪畫的其它門類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
陶瓷藝術繪畫中“氣韻”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在畫面中用實有的、感性的形式表現“氣”的無形,由于“氣”本是無形狀的,不可琢磨的,但卻是萬物的根本,通過藝術的手法將事物的生機與活力表現在畫面中,使觀賞者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命力。其次,陶瓷藝術繪畫需能呈現藝術家個人精神情感。蘇軾說:“論畫以形似,間與兒童鄰。”觀賞者欣賞畫面,如果只看形似與不似,那便是幼稚的見解。通過畫面的表現要能夠表現形體之上更深層次的“韻味”,以形寫神,借物抒情,表達事物的內在狀態,傳達藝術家的個人精神情感。此外,“氣韻”在陶瓷藝術繪畫創作中的表現還有氣韻的境界,即氣韻營造。在畫面中營造空靈、廣闊、深遠的感受,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法則有布勢、疏密、開合、空白、對比等手法,使畫面富有靈氣和生命力。其實在陶瓷藝術繪畫中,傳統繪畫法則同樣適用,如陶瓷藝術繪畫中往往以虛實理解為留白,留白即是虛實?!皻狻敝斜緸閷嵟c虛的統一,二者相互作用。畫面中的實與虛對應,通過實境體現出虛境,通過虛境體現實境,感受境中境外,氣韻的境界。
在陶瓷藝術繪畫創作中,好的表現形式不僅能夠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同時能夠傳達作品的審美內涵與內在價值。藝術家在創作中需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到作品當中,使觀賞者感受到創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鳴。這不正是氣韻所需表達的嗎?因此,這便要求創作者在對畫面處理過程中,需要考慮人物,事物的形態與色彩合理表達。運用每一筆線條,每一沓筆觸進行有意味的形式表現,藝術的形式和秩序的處理。這里的秩序并非單單指表面形式的秩序感,而是指創作者內心的規律,呈現個人的思想與情感。藝術的形式美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能夠與人產生共鳴,在繪畫的布局中,它存在于點線面的布置和經營位置中,正是這種有意味的形式,需要藝術家擁有豐富的審美經驗與審美趣味,才能使畫面傳達美感以及創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陶瓷藝術繪畫創作中,形式法則對于作品尤為重要。石濤說:“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盵5]這說明在創作中,形式的表達不能一成不變,需要對具體的瓷板或器皿進行適合的構圖與創作。就陶瓷藝術繪畫而言,由點、線、面、肌理、色彩等元素構成畫面的形式。
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出“經營位置”,指在畫面中根據作品思想,運用均衡、虛實、主客、大小、疏密、繁簡等對比關系,合理的安排畫面布局與位置。在點、線、面、色彩、肌理等形式元素下,雜亂的形式在畫面中難以產生美感,因此需要有意味的組合。
在陶瓷藝術繪畫中,畫面需要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主客體,畫面中的人物、事物的狀態就不鮮明,沒有獨特性。節奏與韻律也是陶瓷繪畫中應具備的形式組合原則。韻律原本與音樂有關,但在陶瓷繪畫的畫面中,通過線條色彩以及筆觸在濃淡、虛實、疏密的對比下,顯得富有韻律。
如圖1楊冰教授的《魚兒憨憨》,畫面構圖生動,布局對比強烈,用青花所繪制的花卉與魚兒通過構圖的疏密,料色的濃淡,物體的大小在對比中呈現和諧的氣息,使畫面富有節奏與韻律,感受到情感的表達與生命的活力。這不正是畫面中“氣韻”的表達嗎?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正是因為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的表達,便能感受到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內在的感情傳遞。
圖1 楊冰《魚兒憨憨》
陶瓷藝術繪畫種類繁多,因其自身藝術特點,從陶瓷材料的特性通常可分為釉上彩與釉下彩兩大類,其中釉上彩主要有古彩、粉彩與新彩,釉下彩分為釉下五彩、青花與顏色釉。使用不同材料的表達可以更好的表現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如青花適合小寫意,粉彩,新彩適合工筆畫,顏色釉適合大的氛圍營造。同時,這也說明材料有時會制約藝術的表現與傳達,因此陶藝術繪畫與材料的合適與否是密不可分的。當代陶瓷藝術繪畫,在運用陶瓷材料表現語言時其特質體現的較為明顯,如在創作時顏色釉的應用,其充分運用陶瓷材料的特性,尤其是通過釉的流動,使不同的顏色質感在畫面中充分的融合和發揮。俗話說:“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本C合裝飾在作品的表達中,需運用不同的材料、表現技法,窯溫燒制等綜合性的創作與繪畫表達于一件作品之中。
如圖2,寧剛教授的《秋韻》,畫面中用高溫顏色釉表現蓮塘秋日的氛圍,使人感受到秋風荷塘中的恬靜,畫面中用粉彩繪制大小不一的花、鳥、魚等物體,使畫面豐富且富有韻律,在大意境的氛圍下感受到情感的表達與生命的活力。因此,只有充分的了解掌握陶瓷材料與特性,充分挖掘材料與工藝的表現力,才能自如的進行思想感情與個性的表達。
圖2 寧剛《秋韻》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外文化藝術的交融,學習吸收融合是必要的,這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兼容性,但在進行兼容并蓄的創作過程中,如何把握氣韻的本真顯得尤為重要?!皻忭崱辈⒎翘摕o,在創作中不能過度的虛化事物的內在基礎構造,在繪畫過程中,過度的用寫意,抽象的表達而忽略事物的內在,作品難以得到認可,在自我的提升上也毫無用處。因此,在繪畫創作中,首先需要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底,進而表現人物的筋骨,事物的韻律,以此表現創作對象的生命力,進行創作者的情感與精神的轉換。
為塑造作品中氣韻的表達需嫻熟的掌握手中的線條,筆墨功夫,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的“六法”,“氣韻生動”是建立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之上的。因此只有線條流暢,圓潤,有力度,畫面形象的活力與韻味也就越豐富。在這基礎上,分析傳統繪畫中人物的精神,提煉事物的內在狀態,表達生命的精髓尤為重要。雖然陶瓷藝術繪畫與中國繪畫在材料和工藝上有所不同,但內在的精神傳達,意境的表達是共通的,在形式法則與傳統中的寓意美、題材美上依然值得學習。在談到文化自信,注重傳統學習與工藝技法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擁有扎實的繪畫基礎,更要懂得尋找歷史中那一份美的表達,這是深沉而又富有韻味的美,這是“氣韻”之根,“氣韻”之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提升。當代陶瓷藝術繪畫無論在形式上、材料上以及內容的表現都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繁榮。不同的材料與不同的技法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碰撞,為藝術的多元化貢獻力量,創造新的屬于這個時代的氣韻,這個時代的美。
綜合材料的應用,沖破了原有的單一材料的形式,也沖破了原本固有性思維,藝術家在創作時能夠更大限度的用適合的材料表現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尋找屬于自己個人獨特的表現語言,通過個性的畫面傳達自身內心情感。如今,許多原本處于其他繪畫領域的藝術家們漸漸“跨領域”來到陶瓷繪畫創作中,他們從原本的繪畫領域介入陶瓷繪畫領域,給當代陶瓷藝術繪畫的創作注入了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與藝術語言,例如將油畫的質感、水彩畫的風格、裝飾畫的構圖等藝術形式與陶瓷材料特性進行融合,充分運用泥、火、釉料及材料的元素,并合理的運用在陶瓷藝術繪畫中,創造出豐富并獨具個性化的陶瓷繪畫的藝術語言。與此同時,他們的創作觀念也給傳統陶瓷藝術繪畫帶來新的思想觀念,大膽的嘗試并創造出屬于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注入前衛的思想與活力,營造獨特的藝術氛圍,在作品中表達屬于他們的氣韻。因此,陶瓷藝術繪畫在扎根傳統的同時,不斷與新思想進行融合,使當代藝術繪畫不斷多元化發展。
當代陶瓷藝術繪畫作為一項獨立的藝術繪畫形式,與其他藝術一樣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隨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因此,將古典美學中的氣韻恰當的表現于當代陶瓷繪畫中,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還需掌握陶瓷繪畫新材料、新工藝的表達,形式的運用,融匯于陶瓷藝術繪畫中進行自我表達,創造并傳達出個人特色的藝術語言。氣韻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視角與精神傳達,當代陶瓷藝術繪畫必將在傳統繪畫精神中學習、研究、不斷發展,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氣韻。
注釋
①許慎撰:《說文解字》,北京:中戶書局,1989年,第81頁。
②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21-411頁。
③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1頁。
④顧凝遠:《畫引》,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第118頁。
⑤石濤著:《石濤畫語錄》,西冷印社2006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