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寅
(景德鎮市云汀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鎮,333000)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一個詞匯可能蘊含著多種含義。例如設計這一詞,它是個名詞,某種意義上它又是個動詞。這可能是作為一個過程,也可以作為一個結果。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或者設計器物,這不僅反映了自身的自我意識,也可以是一種社會意識。當設計與藝術融合后,便會拔高產生的藝術效果。一次好的設計,不僅是為了設計出最后的結果,更加是為了人們日常美好的生活。但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的設計早已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人們開始希望在使用的同時還能滿足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精神享受。由此可以得知,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漸開始由實用效果轉向審美需求。
設計的首要目的是使用,也就是功能效用。沒有所謂的功能,就稱不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充分體現了設計的目的性。每一件生活器皿的功能效用,必須滿足大家正常的用途,同時也要營造良好的使用環境和感受。不僅要讓使用者舒適、安全,還要便捷,這樣才能體現出器物的功能效用,和功能美。能夠達到這種實際使用和功能美的和諧統一,這樣才是優秀的當代陶瓷藝術設計。
在我們國家悠久的陶瓷歷史當中,陶瓷器物的發展也有了很長的時間,其中出現了諸多能夠體現功能美的作品。猶如宋代單色釉瓷器中耀州窯的代表作“倒流壺”,蓋壺子的壺蓋與壺身成型方式是一體成型,但是在壺子的底部設計了一個洞,該洞直接連通于器物的內部,用于注水。注水的具體操作是將壺子倒放,將水由洞口注入。將壺子方正后,水又不會反流了,可見該壺的設計精妙之處。紫砂壺是一種非常經典的體現功能美的器物,紫砂壺最大的用途是為了泡茶。品茗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具有東方特色,非常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如何讓茶湯更富香氣,如何更好的泡茶,是體現茶具功能效用好壞的關鍵。紫砂壺因為材質的問題,能夠更大程度的保留茶香。紫砂氣孔細微、密集,在常年泡茶之后,即便是導入清水也可以讓茶具散發香氣。而紫砂壺設計的時候壺身本身也導熱慢,且使用時壺把手和壺蓋的設計,使得使用時不會燙手。由此都可以看出紫砂壺設計上的功能美。
圖1
圖2
在十九世紀的美國,芝加哥學派著名的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倡導形式追隨功能的思想,這也奠定了形式美感在設計當中的重要地位。在當時美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經濟,與當今這個時代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形式市產品的一種存在形式,但是就功能性而言,其又是感性的,是基于對事物的點、線、面等基礎上,對外在形式的塑造。簡單的說,形式是一件產品展現美感的最直接途徑。
陶瓷自古以來都具備特殊的美感,這種工藝性是其他產品所不能相提并論的。陶瓷自古就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陶瓷的美不僅僅體現在視覺上的感受,更加可以體現在觸覺上。陶瓷材質的溫潤質感,給人帶來一種如玉一般的感受。這不僅給使用者帶來視覺上的愉悅感,同時在心理上也滿足了人們的舒適感。宋代的單色釉瓷器在審美情趣上體現了淡雅、高貴以及理性。玉壺春瓶雖然是由唐代的凈水瓶演化而成,但是其造型定型于宋代時期。自唐代開始,家具便開始廣泛的普及。宋代的陶瓷器物因此有了擺放的地方,玉壺春瓶造型上肚圓肩細,這樣的設計有助于瓷器的重心降低,不容易使瓷器摔碎。這種器型上的設計,也極大的突出了陶瓷器物的設計之美。時至元代之后,陶瓷的裝飾設計由起初的單色釉或是刻劃為主的形式,逐漸轉向了紋飾裝飾為主。青花瓷的紋樣與器物本身相互融合,讓人心曠神怡。
當代的陶瓷藝術設計更加趨于極簡的設計方向,造型上看起來比較簡單,完美的將古代簡約樸素的陶瓷美感蘊含于陶瓷藝術設計當中。在藝術家們看來,極簡的設計是還原器物的本質,出發點是關注使用者的角度。從視覺的方向考慮,極簡的設計意味著器物的設計思想回歸本真。這并不是說設計師的設計不夠復雜,而是更加考驗設計師的能力,極簡并不意味簡單,而是需要更加精確的把控器物,更加堅定不移的選擇器物的核心需求。從而讓最終的產品更加和諧、質樸。鑒于這些思考,當代的日用陶瓷藝術設計上,在保留原本器物的實用性前提下,將器物的色彩、造型以及材料等元素融合成和諧統一的關系。
在色彩的運用上,色彩的情緒關聯使用者的生活情感、思維方式以及教育背景等。在當代的日用陶瓷設計中,極簡的設計也可以通過色彩來展現器物的風格。像是咖啡具或是茶具、餐具等設計當中,設計者要考慮使用者的文化、風俗等要求。這些色彩或是通體一色,或者是在器物當中簡單的點綴。
在器物的造型上來看,極簡的設計師在器物的設計上盡量采用線性變化簡單的造型設計,這種設計不僅可以滿足使用的角度,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裝飾。盡量剔除一些不需要的元素和細節,用更加精準的設計,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需求。
圖3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以及元素融入到陶瓷生產當中。早在古代科技元素早已融入到陶瓷的生產當中,龍山文化中就率先使用了輪制技術,這種技術將原本厚實的胎體直接變成厚度僅為0.5毫米。而后來的封窯技術使得胎體富含碳,使得陶器變得烏黑且具有亮澤。陶瓷發展至商朝后窯爐技術又有較大發展,燒制的溫度充分提高,最終甚至將陶瓷的燒制溫度達到了高溫陶和瓷器成型的條件,這就促使了原始瓷器的誕生。陶瓷的燒制科技發展至今日已經不再關注窯溫的氣氛,早已開始關注環保以及節能方面。當今的電窯、氣窯給陶瓷的燒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這種燒制方式較之于柴窯更加穩定,且環保。
而窯爐的科技發展至今,在成型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像是3D打印技術在陶瓷的成型方面實現了巨大的推動,給工業產品的設計更是做出來很大的貢獻。3D打印技術不用繁雜的機器用來制作,而僅僅只需要一臺機器就可以完成設計制作。這樣除了節省了制作成本以外,更是縮短了成型的時間,這種現代先進科技的幫助也是陶瓷發展之路的必然趨勢。
當代的陶瓷藝術設計在本質上是為了迎合人類的生活方式。而生活中的美感,在于器物設計美學以及生態美學的結合。不僅如此,生態美學必然是未來設計關注的主要方向。因為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需要保持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也是生態美最終的目的。
其實早在古代,陶瓷上的裝飾紋飾就已經在潛移默化的突顯生態美了。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陶期上出現的動物紋飾,體現了自然界中的鮮活生命。而漢代的四神紋,則又體現出了強烈的生命力。而宋代的嬰戲圖、明代的青花山水,都體現了藝術家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尊敬與喜愛。由此可知,從古至今,陶瓷藝術的設計從來都很關注生態意識,充分的滿足了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圖4
當代的陶瓷藝術設計目的在于服務人類,以及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而在日常的使用過程當中,使用者除了可以在觀賞中產生愉悅,更是在使用中感受設計的精妙,以及生活的美好。在現代生活如此快節奏的環境下,美需要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良好的設計可以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讓人們忘卻生活中的煩惱,這便是當代陶瓷藝術設計的目的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