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登雄,黃寧馨
(1.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景德鎮,333400;2.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景德鎮,333001)
開光裝飾是陶瓷裝飾中的獨特裝飾方法之一,它指的是在陶瓷器物表面裝飾當中,以輪廓線劃分出一定形狀的區域,區域內描繪主題紋飾,區域外則多描繪圖案背景。同一件陶瓷器物中,既可以采取一個開光形式,也可以采取多個開光形式。開光裝飾在各類陶瓷上,應用廣泛,其中有青花開光、粉彩開光、色釉開光、古彩開光、釉下五彩開光等。開光裝飾由來已久,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軌跡,具有鮮明的形式特點和深刻的美學意蘊。
開光裝飾俗稱“開堂子”,是我國陶瓷裝飾中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開光在結構上、形式上、內容上有了更新與變化,發展到今天,仍然被陶瓷創作者運用并吸收和發展,成為現代陶瓷裝飾中重要的裝飾手法。開光遠在幾千年的彩陶時期就出現了,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中舞蹈紋盆(如圖1)中初見雛形。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新石器彩陶萌芽的開光裝飾反映了祖先的生產勞動場景,也反映了他們對藝術的把握與理解。從新石器時代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漫長的歷史歷程中陶瓷開光裝飾經歷了不斷發展、變化和豐富的自我完善的過程。宋代是制瓷的鼎盛時期,陶瓷開光裝飾也在宋代得以成長,出現了較多的開光樣式,到了明清時期更是豐富多樣了。到了80年代后,在景德鎮傳統陶瓷裝飾藝術復興,使得開光藝術進入到另一個輝煌的時期。現在,許多現代陶瓷創作中運用陶瓷開光裝飾,并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的開光樣式。
圖1 清代《五彩羣仙紋碗》
開光裝飾作為一種獨特的裝飾手法,它的形式特點不僅表現在構圖布局上,同時也表現在形態與紋飾等各個方面。
開光裝飾是一種分區式構圖方式,因而在構圖上更為復雜多變。開光裝飾的構圖特點主要體現在開光內的主題紋飾與開光外的背景紋飾之間的關系上。傳統開光裝飾的主題紋飾與背景紋飾往往采取不同的構圖方式,主題紋飾偏于繪畫性構圖,而背景紋飾偏于圖案性構圖,但相互之間在對比中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構圖布局。現代開光裝飾則并不刻意去追求主題紋飾與背景圖案之間的和諧或對比,二者之間并沒有固定的輪廓線為界,從而使主題紋飾與背景圖案均呈現出不規則的布局,甚至主題紋飾與背景圖案彼此錯雜在一起,向人們展示一種自然天成的構圖形式之美。
開光裝飾的形態特點主要體現在輪廓線的形態上。開光裝飾的輪廓線非常豐富多樣,既包括各種幾何形,主要包括正圓形、橢圓形、正方形、梯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等,同時也包含各種植物形,如菱花形、海棠形、桃形等。傳統開光裝飾的輪廓線形態高度追求造型之美,主要呈現的是傳統審美中的對稱美、完整美、秩序美、規則美等等。不過,現代開光裝飾中,創作者往往有意地打破常規,采取不規則形態的開光輪廓線,充分顯示創作者的藝術個性追求。
由于開光裝飾屬于分區式裝飾手法,因而在畫面中往往能夠融納更為豐富的紋飾,特別是具有密集開光特點的陶瓷作品中,紋飾內容更為豐富。開光裝飾的開光內的主題紋飾通常采取繪畫性紋飾,并且主要是以效仿中國畫形式為主,包括花鳥、人物、山水等。雖然受到輪廓線外形的限制,大多數開光裝飾的主題紋飾在樣式上并非為中國畫式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是呈現出各種不同形狀的樣式,但這并不妨礙其對中國畫形式的追求。開光外的背景則主要為各式圖案,既有繁縟密集者,也有疏朗清新者,甚至有的采取素面無紋的留白樣式。
開光裝飾的意義不僅在于形式,更在于所體現出的豐富的美學意蘊。開光裝飾不僅蘊含著深刻的傳統美學意蘊,而在改革開放以后還不斷地融入現代美學意蘊。
傳統開光裝飾以傳統美學意蘊為核心與靈魂,深蘊著傳統儒家、道家、佛教美學思想。從傳統儒家美學思想來看,傳統開光裝飾中開光內的主題紋飾與開光外的背景主次明確,常常采取小開光圍繞大開光的構圖方式,從中透射著儒家美學所強調的封建等級禮儀。儒家美學思想還講求中和之美,在傳統開光裝飾當中,主題紋飾與背景圖案大多按照對稱的方式進行布局,非常講究一種和諧的氛圍,二者融洽地和為一體,體現出一種社會和諧的追求。
從傳統道家美學思想來看,陰陽學說是道家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而開光裝飾正充分地體現著道家美學的陰陽觀念。開光裝飾由輪廓線內的主題紋飾和輪廓線外的背景兩部分組成,以輪廓線為分界線,其主題紋飾為陽,占據主導地位,背景紋飾則為陰,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對立統一。道家美學思想還講求虛實相生,從虛實而論,則主題紋飾為實,表達著明確的主題,而背景紋飾為虛,發揮著烘托與映襯的作用。從傳統佛教美學思想來看,在佛家儀式中,有一種儀式也稱為開光,同時在佛像藝術中,佛像形象背后都有光環,稱為背光,以圓形為主,但也有方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態,而圍繞背光則往往描繪各種紋飾,主要有火焰紋、蓮花紋、飛天紋、唐草紋、云頭紋等等,從形態上來看,與傳統開光裝飾頗有相通之處。正是由于佛家開光儀式和背光圖案的存在及與開光裝飾的相通之處,使得開光裝飾平添了一種濃郁的佛教氣息。改革開放以后,陶瓷藝術家們總結傳統開光形式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和探索,將各種藝術門類融會貫通,開光藝術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
筆者所繪制的釉下五彩開光粉彩山水瓷瓶《訪友圖》,運用釉下五彩花卉圖案,黑色色地,深綠、淺綠葉子,瑪瑙紅、海藍、檸檬黃花朵,各種釉下顏色搭配在一起和諧且艷而不俗,淡而又神,開光為不規則造型,堂子內用粉彩畫出傳統山水,遠山、流水瀑布、松石、茅草涼亭、一位老者拄著拐棍走著山路去訪問故友,涼亭內坐著兩位古人坐膝而談,桃花開了,好一副舒心雅致的粉彩山水和釉下五彩相結合的現代陶瓷佳作,色彩粉潤雅致,是現代開光裝飾的一種創新性嘗試,把傳統和現代陶瓷藝術相結合。(如圖2)隨著現代開光裝飾的出現,開光裝飾也開始融入現代美學思想。現代美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具個性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現代開光裝飾中,表現在不規則的開光輪廓線、不對稱分布的多開光、主題紋飾與背景圖案的自由融合等各方面。自由的創作方式,形成獨特的開光樣式,體現出了現代開光裝飾創作者自由與個性的創作思想與精神。
圖2 湯登雄《訪友圖》
開光裝飾從彩陶時期出現,元宋興起,歷經明、清、民國,綿延發展至今,歷史悠久、類型多樣、內涵豐富,但與繁榮的創作實踐相比,還缺乏全面、科學的理論探索與研究,顯然與開光裝飾的創作實踐不相適應。因此,現代陶瓷工作者在今后的科研學術理論研究工作中,應當就陶瓷開光裝飾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加強對現代陶瓷開光裝飾創新方面的學術研究,同時,對傳統陶瓷開光裝飾的形式與內容也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從而全面推動與促進陶瓷開光裝飾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