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賦能可以喚醒學生的自覺,激發其內驅力,形成主動把握自我的能力,培育優秀的習慣。班集體是學生自我賦能的土壤,班主任可以通過“七個習慣”進課堂等策略培育內心有力量的學生。
【關鍵詞】自我賦能;內心力量;幸福成長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92-0012-02
【作者簡介】李文富,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江蘇揚州,225000)教師,高級教師,揚州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優秀輔導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在班級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個別學生忘帶必備的學習和生活用品,家長不得不送到校門口;一些學生對學習消極應付,作業總是要老師催交;班級環境雜亂無序,班級事務沒有人打理;有些學生遇事習慣于爭執,很少互諒、互助,人際關系淡漠;班干部各行其是,團隊協作支持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報告班主任”,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辦法;等等。這些現象折射出學生處于被服務、被管理、被支配的狀態,顯露出學生缺失目標、計劃、準則,思維和行事習慣簡單,自信心和主動向上的智慧不足。
解決這些問題,就事論事、說服引導只能“治標”,喚醒學生們的自覺,激發其內驅力、自控力和自信心,培育良好態度和優秀習慣,讓他們當自己的主人,從而實現“自我賦能”,才能“治本”。如果班主任的引導教育能真正培育內心有力量的學生,就無愧于我們神圣的職責使命。
一、自我賦能的意義和價值
賦能是個心理學概念,廣泛應用于商業和管理學。它的本義就是賦予某種能量,具體說就是通過言行、態度、環境、行為的改變給予一個人正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和潛能。自我賦能與賦能的內涵有區別,它不是別人給予的能量,不是被動地受控制和獎勵,而是個體的一種進取和體驗,它更指向于自我激勵——學習、休閑、人際關系改善、自我心理調適等等,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校長,都需要掌握這樣一種自主的能力。
自我賦能教育把目光聚焦于學生,通過激發學生內驅力,喚醒學生自覺,變“你要我”“他要我”為“自己要”,通過思維和行事習慣的磨煉,培塑獨立自主、積極向上、悅納自我、融入組織、不斷更新、自得其樂的能力。同時,也葆有學生自由獨立的個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及協作構建一個更美好世界的愿望。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塑造尊重、民主、向上、和諧的班風,成就有幸福感的學生,離不開學生自我賦能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有自己奉行不悖的行為準則并能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他就會成為一個內心有力量的人。
二、班集體促進學生自我賦能的策略
1.“七個習慣”融入日常生活。
美國教育專家斯蒂芬·柯維認為優秀青少年應該擁有“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是一種能夠持久的、良性循環的高級感覺,也符合馬斯洛“需要層次說”的觀點,是班集體促進學生自我賦能的有效抓手。
整合教學是傳授“七個習慣”的最常用方式。語、數、英等國家課程可以與之整合;班會、晨會及校內各種集會也可與之整合,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成自然”,學生們因此將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如果能讓這些習慣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會感覺更成功、更快樂。
習慣和環境之間有一種互惠關系,應形成良性互動。讓學生有所見——在校園的醒目位置和每個班級的墻壁上都繪有“七個習慣樹”;讓學生有所聞——構建共同的話語系統,比如當我們給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說兩個優點再提一項建議。同時,人人易感的情緒環境也是不可忽略的,每個人都顧及對方的感受,表達者誠實的態度與傾聽者期許的目光交匯,“共情”成為可傳遞的精神力量。
2.“服務崗位”賦能人人有責。
賦予每個學生管理者責任,可以為學生賦能。班主任與學生一起梳理班級的服務崗位,如整理圖書、開食堂菜單、分發物品、維修公物、接待來客、收發作業、調解矛盾、學科教師助理等,投票確定需要承包到人的崗位,再通過競聘確定“承包人”;定期評價,人人為服務者送上自己最感激的話。學生在這樣的角色體驗中,責任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增強。除了班級的角色外,學校的管理者角色也可以拿出來競聘,同時每一項校園活動也可以轉化為賦能活動。班主任舍得“用”學生,學生才會幸福地成長。
3.“情感賬戶”激發生命潛能。
積極健康的情感傾向對學生的自我賦能影響巨大。班主任可以為班級里每個人建一個專屬的“情感賬戶”,做好事、按計劃做成一件事都可以“存款”,反之就是“取款”。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和同伴比誰的賬戶存款多,也可以自己和自己比;學生既可以為自己存款,也可以為別人存款(把感謝別人的話寫在字條上,再插入寫有姓名的信箱里)。班級組織定期展示并開慶祝會,這樣的儀式感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穩定的情感體認,促進學生的自我賦能。
自我賦能教育是實現“幸福管教”的有效策略,它以培養“幸福的人”為根本目的,著眼于個體生命發展的質量,讓個體在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美好而充分的心理體驗,從而激發生命潛能,形成蓬勃向上、持續成長的生命力量。
【參考文獻】
[1]史蒂芬·柯維.七個習慣教出優秀學生 [M].丁康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2]楊九俊.幸福教育的樣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366650190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