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偉,鄭 麗,胡紅光,黃 金,趙 敏
患者男性,60歲。因鼻塞、流膿涕8年,復發半年于2018年10月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和氣喘病史10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4年及多次鼻息肉手術史。鼻內鏡檢查示雙中鼻道見荔肉樣新生物,中鼻道及鼻腔后部見膿性分泌物。血常規:白細胞5.09×109/L,嗜酸性粒細0.64×109/L(參考值0.05~0.5×109/L),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 EOS)占12.5%(參考值0.05%~0.5%),CEA 9.65 ng/mL。行鼻內鏡下雙側鼻竇炎鼻息肉修正術。2018年12月因咳嗽、咳痰、氣喘伴發熱5天第2次入住我院呼吸科。胸部CT檢查示:(1)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考慮伴兩肺輕度炎癥。(2)右肺下葉肺不張(右肺病灶已存在6年,曾行氣管鏡活檢未見惡性)。肌電圖檢查:提示右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稍減慢、左右腘窩脛神經H-M潛伏期延長。予以支氣管鏡檢查。患者訴上腹部不適,因此同時行胃鏡檢查取材活檢。
病理檢查眼觀:(1)(鼻腔鼻竇)灰白色碎組織,大小1.0 cm×1.0 cm×0.3 cm。(2)(上頜竇病變)灰白色黏液樣物,大小3.0 cm×1.5 cm×1.0 cm。(3)(右肺下葉活檢組織)灰白色小組織3枚,直徑約0.1 cm。(4)(胃角)灰白色小組織2枚,直徑0.2 cm。鏡檢:鼻腔鼻竇病變為炎性息肉,間質內可見較多EOS浸潤(圖1)。上頜竇內病變為黏液,其內可見EOS浸潤(圖2)。(右肺下葉活檢)見少許纖維結締組織及肺泡腔結構,局部纖維組織內可見少許EOS及炭末沉積(圖3)。(胃角)黏膜慢性炎伴糜爛,部分腺體腸化,間質可見少許散在EOS浸潤(圖4)。
病理診斷: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es, EGPA)。

圖1 鼻腔鼻竇炎性息肉,間質可見較多EOS浸潤 圖2 上頜竇內黏液樣物,其間可見較多EOS浸潤 圖3 右肺下葉活檢示肺泡腔結構,纖維結締組織內可見少許EOS及炭末沉積 圖4 胃角固有層內可見少許散在EOS浸潤
討論EGPA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免疫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1],主要表現為系統性的壞死性小血管炎伴支氣管哮喘、EOS增多癥以及多組織嗜酸性肉芽腫[2]。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研究認為其可能是一種Th2介導的免疫性疾病[2-3]。遺傳和環境因素可能激發了免疫應答,而EOS、淋巴細胞可能參與了此過程[2,4]。Th2活化后,其相關因子上調,從而激活EOS,EOS在病變組織及周圍大量聚集并釋放顆粒蛋白、神經毒素等,這些細胞因子和顆粒蛋白可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起全身組織器官損傷。此外,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neutrophil antibody, ANCA)可以介導血管壁損傷和EOS浸潤[5]。
臨床上根據患者ANCA陽性與否,將EGPA分為非血管炎型(ANCA陰性)以及血管炎型(ANCA陽性)。非血管炎型(ANCA陰性)多表現為消化道癥狀、肺浸潤及心臟受累;血管炎型(ANCA陽性)主要表現為周圍神經病變等[6]。因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誤診、漏診[7]。目前通用的診斷標準為199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制訂的標準:(1)哮喘病史;(2)外周血EOS增多(EOS比例>10%);(3)具有神經病變;(4)血管外組織EOS浸潤;(5)肺部非固定性浸潤性病變;(6)鼻竇病變。符合上述其中4條診斷即成立[5]。本例患者有哮喘史,血常規檢查EOS升高(占白細胞比例為12.5%),肌電圖檢查提示周圍神經病變,存在肺部及鼻竇部病變,多次多部位活檢均可見EOS浸潤,雖然未見血管病變,但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院內多學科會診后仍診斷為EGPA。
EGPA自然病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哮喘和鼻竇炎在內的前驅期、組織EOS浸潤期、血管炎期[5]。本例患者具有10年哮喘病史、8年鼻竇炎病史,血常規檢查可見EOS增多,鼻腔、肺部及胃部三處病理活檢均可見EOS浸潤,基本符合前兩個階段的疾病演變過程。雖然未見血管炎癥,但患者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右正中神經及左右腘窩神經病變,說明存在周圍神經受累,而周圍神經受累也是血管炎階段的重要特征,尤其以正中神經受累最為常見[8-9]。
本例患者病史、臨床表現無特異性,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1)肉芽腫性血管炎:患者無哮喘病史,可有肺部及鼻竇部損害,但破壞較嚴重,可形成肺部空洞及鼻竇骨質破壞。一般無明顯的EOS升高,腎臟損害較EGPA嚴重[9-10]。(2)慢性EOS肺炎:患者一般為女性,主要表現為咳嗽、氣促等呼吸道癥狀,常伴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外周血EOS增高,病變多局限于肺部,無肺外器官累及,ANCA陰性[11-12]。(3)高EOS綜合征:與EGPA比較相似,也有器官組織EOS浸潤和外周血EOS升高,但外周血EOS計數比EGPA高,ANCA均陰性,患者無哮喘癥狀及血管炎并發癥,活檢無肉芽腫形成。
EGPA比較罕見,目前預后情況尚缺少詳細的統計結果,對風險的評估也缺乏科學的指標,主要予以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原則是盡快控制病情,避免出現不可逆的器官損害。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尤為重要。由于其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發生、發展過程比較特殊,臨床上極易誤診、漏診。強調多學科合作、提高對該病的警惕性,有針對性的進行多部位病理活檢是確診該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