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君,王代忠,蔡宇翔,汪必成,田素芳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瘤(primary meningeal melanocytoma, PMM),即腦脊膜黑色素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交界性病變,其發病率約為1/1 000萬,占腦腫瘤的0.06%~0.1%[1]。CNS PMM好發于后顱窩、橋小腦角、Meckel腔及頸段脊髓的髓外硬膜腔內,表現為境界清楚的實性腫塊。組織學上,腫瘤細胞呈漩渦狀或片狀分布,細胞形態相對溫和,細胞質內含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顆粒。該腫瘤雖然缺乏間變特征,但術后復發率較高,也可累及腦脊髓組織。CNS PMM需與其它含有色素的腫瘤鑒別,由于病例罕見,相關文獻多為個案報道,缺乏對該腫瘤臨床病理資料的積累。本文現報道2例CNS PMM,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免疫表型、診斷及鑒別診斷,并復習相關文獻,旨在提高病理醫師對該病的認識水平。
1.1 材料收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及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2013~2019年診治的2例CNS PMM,回顧性分析其臨床病理資料。臨床信息及影像學資料來自電子病歷系統,隨訪信息來自患者的電話回訪。
1.2 方法手術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組化檢測,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所用一抗HMB-45、S-100、Melan-A、EMA、PR、GFAP、Olig-2、SSTR2及Ki-67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公司,常規設陽性和陰性對照。例1因腫瘤組織黑色素顆粒含量較高,切片經抗原修復后,置于PBS(pH 7.4~7.6)配制的濃度為1.8%的H2O2溶液中70 ℃水浴箱孵育2 h[2],鏡下觀察完全脫去黑色素后進行后續免疫組化檢測。
2.1 臨床特點例1女性,42歲,因右側前額及顳部麻木疼痛伴右眼視力下降7天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MRI示右側海綿竇旁-顳極部見混雜短T1(圖1A)短T2(圖1B)低FLAIR信號腫塊,大小24 mm×13 mm×20 mm,增強呈明顯欠均勻強化,經眶下裂累及翼腭窩,與鄰近腦膜寬基底相連,考慮腦膜黑色素瘤可能,遂行腫瘤切除。術后第4天行頭顱MRI復查,顯示腫瘤部分切除。例2男性,初次發病22歲,2003年于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行第2~3頸椎椎管內硬膜下腫瘤切除,病理診斷為PMM;2013年因發現同一部位腫瘤,考慮為PMM復發,遂再次行手術切除。
2.2 病理特征例1送檢大小2 cm×1 cm×0.5 cm灰紅、灰褐色不整形碎組織一堆。鏡下腫瘤與硬腦膜相連,呈漩渦狀或片狀分布(圖2A),腫瘤細胞呈梭形、多邊形或圓形,其內含大量黑色素顆粒,細胞無明顯異型性,未見明顯核分裂象(圖2B),未見明確出血及壞死。例2于2003年和2013年的切片均顯示腫瘤組織與硬脊膜相連,呈片狀、巢團狀或圍繞血管呈乳頭狀分布,腫瘤細胞呈梭形或圓形,部分細胞胞質內含黑色素顆粒,細胞核呈圓形、豆狀或空泡狀,部分細胞可見核溝及小的嗜酸性核仁,核多形性及核分裂象不明顯(圖3A)。
2.3 免疫表型例1切片脫黑色素后免疫組化染色顯示HMB-45、Melan-A均陽性,EMA、PR、GFAP、Olig-2及SSTR2均陰性,Ki-67增殖指數約1%。例2的兩次手術病理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均顯示HMB-45(圖3B)、Melan-A及S-100均陽性,EMA及PR均陰性,Ki-67增殖指數約1%。

圖1 例1 MRI檢測:A.右側海綿竇旁-顳極部腫塊T1WI高信號,邊界尚清;B.腫塊T2WI呈低信號
2.4 治療及隨訪例1患者行腫瘤局部切除術后輔以放療,術后半年隨訪,未見復發。例2患者2013年第2次腫瘤切除術后隨訪至今,未見再次復發。
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性腫瘤是一類原發于CNS的黑色素腫瘤,起源于軟腦膜黑色素細胞,該細胞由神經嵴衍生而來[3]。在CNS中,黑色素細胞在正常情況下主要分布于大腦基底部、延髓腹側和頸脊髓上段。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性腫瘤臨床較罕見,根據WHO CNS腫瘤分類[1],其主要分為4類。(1)良性彌漫性病變,未形成肉眼可見的腫塊:黑色素細胞增多癥(melanocytosis);(2)惡性彌漫性或多灶性病變:黑色素瘤病(melanomatosis);(3)良性或中間性腫瘤:黑色素細胞瘤(melanocytoma);(4)惡性孤立性腫瘤:黑色素瘤(melanoma)。黑色素細胞增多癥及黑色素瘤病與神經皮膚黑變病(一種罕見的斑痣性錯構瘤病,多發生于2歲前,主要表現為先天性巨大或多發的皮膚黑色素痣伴CNS黑色素細胞增生)密切相關,可能起源于黑色素細胞前體細胞,它們在獲得體細胞突變(主要是NRAS)后遷移至CNS[4]。

圖2 例1:A.腫瘤與硬腦膜相連,呈漩渦狀或片狀分布;B.腫瘤細胞內含大量黑色素顆粒,細胞無明顯異型性,未見明顯核分裂象 圖3 例2:A.腫瘤細胞呈梭形,片狀分布,核多形性及核分裂象不明顯;B.腫瘤細胞HMB-45陽性,EnVision兩步法
CNS PMM可發生于任何年齡(9~73歲),最常見于45~50歲,男女比為1 ∶1.5;多單發,個別多發[5],結節狀,呈棕黑色或無色素,不侵犯腦實質和脊髓。本組例1和例2,初次發病年齡分別為42和22歲,均為單發腫塊,未侵犯周圍神經組織。PMM在MRI檢查下可因黑色素的順磁性而呈現特征性表現,在T1加權像上呈等或高信號,在T2加權像上呈低信號,增強呈均勻或不均勻強化。組織學上,腫瘤細胞呈漩渦狀、巢狀、片狀或乳頭狀排列,細胞相對溫和,呈上皮樣、梭形或圓形,胞質內含黑色素顆粒,細胞核呈卵圓形、豆狀或空泡狀,可有核溝及小的嗜酸性核仁,核多形性及非典型性不明顯;無出血、壞死及CNS侵犯,核分裂象<1個/10 HPF。若侵犯CNS或核分裂象增加,則劃分為中間級別黑色素細胞瘤[6]。黑色素細胞瘤免疫表型:vimentin、S-100、HMB-45、Melan-A均陽性,S-100敏感性高但特異性不高,SOX10、Tyrosinase及MITF亦陽性,GFAP、CK、EMA均陰性,Ki-67增殖指數<2%;Ⅳ型膠原和網狀纖維染色顯示血管周及腫瘤細胞巢周圍網狀纖維包繞,但在單個細胞周圍無網狀纖維[1]。電鏡下胞質內有不同成熟階段的黑色素小體及前黑色素小體,有少數中間連接,無橋粒和連接復合體。
近年來研究發現[4,7],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性腫瘤常存在GNAQ、GNA11及NRAS等熱點突變,其中GNAQ和GNA11突變多見于成人,NRAS突變多見于兒童。GNAQ或GNA11是Gq家族中兩個密切相關的G蛋白,它們編碼蛋白質GTPase功能所需的關鍵氨基酸[8]。GNAQ和GNA11作為起主導作用的致癌基因,激活包括MAP-kinase通路在內的多個關鍵信號通路,進而導致腫瘤性病變[9]。
CNS PMM首先需與CNS原發性黑色素瘤鑒別:后者屬于高度惡性腫瘤,為孤立性腫塊,呈侵襲性生長,臨床進展迅速,預后差,可轉移至遠處器官。CNS原發性黑色素瘤與硬膜相連,可發生于神經軸的任何位置,以脊髓和后顱窩居多[10]。組織學上,與PMM相比,CNS原發性黑色素瘤核異型性、核間變更易見,可見怪異核,細胞密度更大,核分裂象更多,可見出血、壞死及明確的組織侵犯[1]。Ki-67增殖指數常超過8%[6]。CNS原發性黑色素瘤可有GNAQ或GNA11突變(頻率低于PMM)、NRAS突變及BAP1失活等。
除此之外,CNS PMM的診斷還需充分結合臨床、影像學及組織學特征,與其它黑色素性腫瘤鑒別:(1)轉移性黑色素瘤,多位于腦實質內且多發,有原發病史,組織學上常見多形性及壞死。TERT啟動子、NRAS、BRAF和KIT基因突變多見于皮膚和肢端黑色素瘤,這些突變可能有助于提示為轉移灶。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兒童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性腫瘤,尤其是與神經皮膚黑色素病相關的黑色素腫瘤也是由NRAS突變驅動的[1]。(2)腦膜瘤,可含有內陷的腦膜黑色素細胞,形態學可與PMM相似;但免疫組化標記SSTR2、EMA、PR、vimentin均陽性,HMB-45等黑色素標記陰性。電鏡檢查可見特殊的細胞間連接及橋粒,細胞周圍有基板。目前WHO認為無“黑色素性腦膜瘤”之稱,之前稱為黑色素腦膜瘤應屬于黑色素細胞瘤[1]。(3)色素性神經鞘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少見神經鞘瘤亞型,好發于中樞神經根和交感神經節。鏡下部分瘤細胞內含有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顆粒,免疫表型與黑色素細胞瘤有重疊,鑒別診斷主要靠形態學觀察及電鏡觀察。電鏡下瘤細胞周圍有廣泛的基膜樣物質沉著。有研究表明,GNAQ突變對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性腫瘤與色素性神經鞘瘤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與色素性神經鞘瘤相比,GNAQ突變在CNS原發性黑色素細胞性腫瘤中的特異性可達100%[11]。(4)伴色素的室管膜瘤,瘤細胞密度中等,形態一致,可見圍繞血管的假菊形團,免疫組化標記GFAP、S-100、vimentin和EMA均陽性,HMB-45和MART-1均陰性[12]。
CNS PMM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由于腫瘤過度出血、變硬或附著于正常垂體和鞍膈的蛛網膜,完整切除常不易實現[13]。局部切除后可輔以放療,腫瘤完整切除患者預后明顯優于局部切除患者[14]。CNS PMM雖為交界性腫瘤,但術后復發率較高。有學者回顧性分析文獻報道的95例腦膜PMM,其復發率達26.3%,與腫瘤相關的病死率為10.5%[15]。本組例2為腫瘤切除10年后復發;例1術后半年隨訪,預后良好,未見復發。因此患者術后應注意密切隨訪,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