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黃小英,黃炳臣,吳雪銘,蘇群英,林 潔,顧 倩,龍喜帶
成熟型囊性畸胎瘤(mature cystic teratoma, MCT)也稱為皮樣囊腫,是卵巢最常見的生殖細胞腫瘤[1]。卵巢MCT惡變臨床罕見,臨床與病理醫(yī)師對其病理學特征了解較少,易漏診[2]。本文收集4例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標本,著重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及免疫表型,以提高臨床與病理醫(yī)師對其的認識水平。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1年1月~2020年3月右江民族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存檔的1 526例卵巢MCT,其中4例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患者年齡44~66歲,雙側卵巢同時累及1例,左側卵巢1例,右側卵巢2例(表1)。臨床表現(xiàn)為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腹痛、腹脹及腹部腫塊;CT示盆腔畸胎瘤并積液,腹部B超示盆腔混合性包塊。有2例患者行術中快速冷凍病理檢查。所有患者均行手術切除,均經(jīng)兩名副主任及以上病理醫(yī)師進行診斷。
1.2 方法標本均經(jīng)10%中性福尓馬林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一抗為CK5/6、Ki-67、p53、p16、p40、WT-1、PAX8、OCT-4、p63、CEA;采用PBS緩沖液替代一抗作為陰性對照,抗體和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均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1 眼觀例1:左側卵巢為灰紅色囊壁樣組織,大小9.5 cm×6 cm×2 cm,囊壁厚0.2~0.5 cm,囊內可見一頭節(jié),大小2.5 cm×2 cm×0.6 cm,頭節(jié)切面呈灰紅色,實性,質中;右側卵巢為灰紅色組織,大小5 cm×4.5 cm×3.5 cm,囊內可見皮脂、毛發(fā),囊壁厚0.1~0.4 cm,囊外壁光滑內壁附有一頭節(jié),直徑1.2 cm。雙側卵巢常規(guī)均多處取材。例2:右側卵巢為灰紅色囊壁樣組織,大小13 cm×9.5 cm×5 cm,囊壁厚0.5~0.8 cm,可見皮脂、毛發(fā)及牙齒,囊壁外可見一腫物與之相連,大小9 cm×6 cm×2.5 cm,切面呈灰白、灰黃色,實性,質脆。例3:右側卵巢為灰紅色組織,大小20 cm×12 cm×5 cm,切面為囊實性,囊壁厚0.2~0.6 cm,可見皮脂及毛發(fā),實性部分切面呈灰紅色,質軟,部分切面可見壞死。例4:左側卵巢為灰紅色組織,大小15 cm×12 cm×5 cm,切面呈囊實性,囊壁厚0.6~1.4 cm,可見毛發(fā)、皮脂樣物,囊壁厚0.1~0.3 cm;實性部分切面呈灰黃色,實性,質軟,部分區(qū)域可見出血、壞死。
2.2 鏡檢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鏡下可見分化成熟的多胚層成分,最常見的是皮膚及其附屬器成分等(圖1)。經(jīng)多處廣泛取材后鏡下可見鱗狀細胞癌成分,囊壁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中可見腫瘤細胞排列成巢狀,細胞大小不等,細胞排列紊亂,細胞重度異型,核分裂象易見,有角化珠形成(圖2)。
2.3 免疫表型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的腫瘤細胞中CK5/6(圖3)、p40(圖4)、p53、p63均陽性;CK7、CK20、ER、PR、WT-1均陰性;Ki-67增殖指數(shù)為90%。
3.1 臨床特點MCT約占卵巢良性腫瘤的30%,多由囊性的皮膚及皮膚附屬器構成[3]。早期通常是在體檢時意外發(fā)現(xiàn)或術后病理檢查中發(fā)現(xiàn);腹部腫塊、腹脹和腹痛通常處于晚期[4]。卵巢MCT發(fā)生惡性轉化者臨床罕見,發(fā)生率為0.6%~2%。卵巢MCT惡變的影像學特征可見有結節(jié)狀形成和增強的軟組織成分,在軟組織形成囊腫的內壁及囊外腫瘤的生長,并延伸到鄰近結構或轉移,可利用CT檢查惡性畸胎瘤和良性畸胎瘤[5]。目前,超聲、磁共振診斷的準確性尚存爭議,其確診主要依靠組織形態(tài)學。本組4例患者術前婦科B超示均為盆腔混合性包塊,2例行快速冷凍病理檢查,2例行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2例行雙側附件切除術。

表1 4例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的臨床資料

圖1 MCT:可見皮脂及附屬器成分 圖2 鱗狀細胞癌有角化珠形成 圖3 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的腫瘤細胞中CK5/6呈陽性,EnVision法 圖4 卵巢MCT惡變?yōu)轺[狀細胞癌的腫瘤細胞中p40呈陽性,EnVision法
3.2 病理特征卵巢MCT惡變成分最常見為鱗狀細胞癌[6-7],在形態(tài)學上分為MCT和鱗狀細胞癌兩種成分,其中MCT鏡下可見由發(fā)育成分化良好的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組織,如牙齒、頭發(fā)、骨骼和皮脂腺[8]。鱗狀細胞癌鏡下見增厚的囊壁處有鱗狀細胞癌成分,表現(xiàn)為異型增生的鱗狀上皮細胞突破基膜向間質延伸,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中見腫瘤細胞排列成巢狀,細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亂,核分裂象易見;可見同心圓排列的角化珠。病理醫(yī)師應對標本充分取材進一步提高其診斷水平。此外,多種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術前診斷及鑒別診斷的特異型、敏感性。
3.3 鑒別診斷卵巢MCT惡變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卵巢原發(fā)鱗狀細胞癌,卵巢MCT惡變常見于發(fā)育成分化良好的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組織;而卵巢原發(fā)鱗狀細胞癌無MCT成分。(2)子宮內膜樣癌伴廣泛鱗狀化生,可見結構異型的子宮內膜腺體成分。(3)轉移性鱗狀細胞癌,當卵巢發(fā)生鱗狀細胞癌時,需與臨床溝通排除子宮頸及其它部位轉移性腫瘤后考慮卵巢原發(fā)。
3.4 治療及預后根據(jù)2016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CCN)卵巢癌指南,對于上皮性卵巢癌、圍絕經(jīng)期或絕經(jīng)后女性應行經(jīng)腹的全面分期手術;對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輕女性患者,應行腫物切除加單側附件切除術[9]。當腫瘤擴散到卵巢以外其他器官時,提示患者預后不良。有學者發(fā)現(xiàn)卵巢MCT鱗狀細胞惡變時,其預后與腫瘤大小、臨床分期、組織分化程度、包膜和血管浸潤等有關[10]。Yoshida等[11]發(fā)現(xiàn)放、化療對卵巢MCT惡變有一定價值。Sakuma等[12]認為鉑類聯(lián)合紫杉醇類化療可以改善晚期卵巢MCT惡變的生存狀況。Shimada等[13]認為臨床除將TC化療作為輔助化療外,在術后早期引入BEV可能會改變卵巢MCT惡變患者的病程。
綜上所述,病理工作者在診斷卵巢MCT時需考慮卵巢MCT惡變的可能性,臨床與病理醫(yī)師均應重視卵巢MCT的診斷。對于體積較大且伴出血、壞死的標本應廣泛多處取材,鏡下應仔細觀察上皮成分特別是鱗狀上皮的異型性,必要時行免疫組化及分子病理學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