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梁友偉 惠 博 龔大興
(1.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2.中國地質調查局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鉛鋅多金屬硫化礦主要產于中、低溫熱液碳酸鹽裂隙充填和交代礦床中,依據礦物的共生關系,主要有鉛鋅、鉛鋅硫等硫化礦。該類型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鐵閃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重晶石、螢石等。由于鉛、鋅、硫等硫化礦物與脈石礦物表面具有不同的疏水性,常用浮選法分離。但是由于礦物間共生關系緊密,嵌布粒度較細且不均勻,增加了鉛鋅浮選分離難度[1-3]。
由于方鉛礦比閃鋅礦可浮性好,方鉛礦被抑制后難以活化,且在鉛鋅、銅鉛鋅、鉛鋅硫等多金屬礦中,鉛的含量通常比鋅硫低,國內外廣泛采用“抑鋅浮鉛”來實現鉛鋅礦物的分離提純。過去,“抑鋅浮鉛”主要采用氰化物法,其具有操作穩定、分離效果好等優點,但因氰化物有劇毒而被逐漸棄用。目前,國內外選礦廠抑制閃鋅礦的藥劑種類較多,多采用以硫酸鋅為主、配合其他藥劑的方法來抑制閃鋅礦。在鋅硫分離中,雖然黃鐵礦的天然可浮性優于閃鋅礦,但由于前者屬低附加值礦物,含量又高,常采用石灰法來抑硫浮鋅,鋅礦物的活化多采用硫酸銅[4-6]。
貴州丹寨地區鉛鋅礦資源儲量大,礦石中可供選礦回收的主要元素為Pb、Zn,其品位分別為0.69%、11.04%;該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硅酸鹽類,含微量的黏土礦物。石英為主要的脈石礦物,還有少部分的白云石。閃鋅礦及方鉛礦常緊密連生,且部分方鉛礦呈稀疏浸染狀構造分布于脈石中。此外,礦石中鎘、鍺、鎵等微量元素達到鉛鋅礦床伴生有益組分評價標準[7],在選礦過程中需考慮綜合回收。由于該資源現有開發利用工藝指標較低,因此,對有代表性鉛鋅礦石開展礦石性質及綜合回收評價研究尤為必要。
在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一段磨礦—鉛優先浮選—選鉛尾礦選鋅—選鋅尾礦回收石英”的工藝流程,以硫酸鋅及亞硫酸鈉作為閃鋅礦組合抑制劑、25號黑藥及乙硫氮為方鉛礦組合捕收劑,實現了方鉛礦和閃鋅礦的有效分離回收,礦石中的鎘、鍺、鎵等微量元素則較好地富集在鋅精礦中;采用無氟工藝回收尾礦中的石英,獲得了平板玻璃級的石英產品,使得尾礦排放量減少約40%。
原礦主要化學成分、礦物組成及含量分別見表1、表2。

注:帶“*”的品位單位為“g/t”。

由表1可知,礦石中可供選礦回收的主要元素為Pb、Zn,含量分別為0.69%、11.04%。礦石中Cd、Ge、Ga元素達到鉛鋅礦床伴生有益組分評價標準,需要進行綜合回收評價。
由表2可知,礦石中的金屬礦物為方鉛礦及閃鋅礦,總量為15.83%;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硅酸鹽類,其中石英占礦物總量的56.21%,白云母占礦物總量的15.20%;其他礦石含量為2.19%。
工藝礦物學研究還表明,礦石中的方鉛礦常呈自形、他形粒狀或者集合體產出,粒度變化非常大,大者粒度可達2 mm,小者粒度小于0.01 mm;礦石中的閃鋅礦為主要有用礦物,大部分單晶粒度小于0.2 mm,一般為他形粒狀集合體,粗細不一,和方鉛礦緊密共生,礦石中可觀測到粒狀結構及交代殘余結構。
在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國內外鉛鋅硫化礦選別工藝技術現狀,本研究擬定采用的原則流程為:先浮選方鉛礦,再浮選閃鋅礦,最后回收石英,即采用“一段磨礦—鉛優先浮選—選鉛尾礦選鋅—選鋅尾礦回收石英”的依次優先浮選工藝流程。
在鉛、鋅礦物分離時,礦石磨礦細度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試驗首先考察磨礦細度對鉛鋅分離、回收的影響。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提高磨礦細度,鉛、鋅粗精礦產率逐漸增大,鉛粗精礦鉛品位逐漸降低,鉛回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鋅含量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綜合選礦指標和磨礦成本,初步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70%。
抑制劑對改善捕收劑在礦物表面的選擇性吸附,提高浮選分離的選擇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采用優先浮選工藝進行鉛鋅分離時,鋅抑制劑的抑制能力及選擇性顯得尤為重要,在使用硫酸鋅作為主抑制劑的基礎上,為考察其與其他抑制劑的組合使用效果,進行了各抑制劑組分比選試驗,具體試驗流程及條件見圖2,試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礦石中的鋅礦物可浮性好,要實現鉛、鋅礦物的有效分離比較困難。當采用硫酸鋅+碳酸鈉為組合抑制劑時,鉛精礦鋅含量反而高于原礦鋅品位;當采用硫酸鋅+硫化鈉+亞硫酸鈉為組合抑制劑時,對鋅礦物的抑制效果最好,鉛精礦鋅含量最低。但是,鉛精礦回收率降幅明顯。綜合考慮,試驗初步確定在硫酸鋅+亞硫酸鈉組合抑制劑基礎上進行其他選礦工藝參數優化試驗。
在確定了礦石磨礦細度及鉛鋅分離抑制劑的基礎上,開展了詳細的選鉛條件試驗。通過選鉛條件試驗發現,組合抑制劑亞硫酸鈉+硫酸鋅適宜的用量為1 500+1 500 g/t,捕收劑25號黑藥的用量為15 g/t,乙硫氮適宜的用量為10 g/t。
在確定了方鉛礦浮選藥劑制度后,采用1粗1精浮選流程進行了鉛浮選綜合條件試驗,具體試驗流程及條件見圖3,試驗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鉛精礦的富集比較高,通過1次鉛精選作業即可獲得高品位的鉛精礦產品。
在確定了方鉛礦浮選藥劑制度的基礎上,對1粗1掃選鉛尾礦進行了選鋅條件試驗。
閃鋅礦浮選一般受礦漿pH值影響比較明顯,且在pH值為10左右時浮選效果較好,通常采用石灰作為礦漿pH調整劑[1]。然而本次試驗的礦石硫礦物含量較低,因此試驗不添加石灰,在自然pH值下進行鋅礦物回收。由于選鉛過程中閃鋅礦被抑制,選鋅時需要活化,而硫酸銅是閃鋅礦常用且有效的活化劑。后續活化劑、捕收劑種類及用量試驗確定的活化劑硫酸銅用量為300 g/t、捕收劑丁基黃藥用量為100 g/t。
在確定了閃鋅礦浮選藥劑制度后,采用1粗1掃2精浮選工藝流程進行了鋅浮選綜合條件試驗,試驗流程及條件見圖4,試驗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選鋅作業在自然pH值條件下,添加活化劑CuSO4,獲得了良好的浮選分離指標,鋅精礦鋅品位達59.25%、鋅作業回收率達到96.07%,中礦鋅品位均較低,鋅選別作業目的礦物的富集比及作業效率較為理想。
在開路試驗的基礎上,以硫酸鋅+亞硫酸鈉為鋅組合抑制劑、25號黑藥+乙硫氮為鉛組合捕收劑,采用一段磨礦、鉛優先浮選、選鉛尾礦選鋅工藝流程完成了鉛鋅硫化礦浮選閉路試驗,詳細的藥劑條件及流程見圖5,閉路試驗結果見表7。


注:帶“*”的品位單位為“g/t”。
由表7可知,浮選閉路試驗獲得的指標為:鉛精礦鉛品位58.11%、鉛回收率81.38%;鋅精礦鋅品位57.21%、鋅回收率97.19%;此外,鎘、鍺及鎵元素均富集在鋅精礦中,鎘回收率高達98.02%、鍺回收率為83.82%、鎵回收率為70.94%。閉路試驗綜合回收指標優異。
鉛鋅尾礦有價元素綜合回收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尾礦的綜合利用率,實現經濟價值;同時可以減少尾礦堆存量,緩解環境壓力。本試驗鉛鋅分離回收的尾礦中SiO2含量達到80.98%,為此,進行了石英回收的工藝研究。
由于浮選尾礦中的主要礦物石英與長石表面化學性質相似,常規情況下難以實現二者的有效分選。為了高效富集尾礦中的石英以獲得石英精礦,采用預先脫泥—再磨—反浮選工藝進行了石英回收試驗,試驗流程見圖6,試驗結果見表8。


由表8可知,針對鉛鋅尾礦粒度較粗、礦泥含量高的特點,采用脫泥—再磨—反浮選工藝流程,最終獲得SiO2含量90.84%的石英精礦,實現尾礦減量超過40%。該石英精礦產品符合平板玻璃的原材料標準。本試驗回收石英礦物采用無氟工藝,為環境友好型工藝。
(1)貴州丹寨地區鉛鋅硫化礦中鉛、鋅品位分別為0.69%、11.04%,并伴生221 g/t的鎘、27.4 g/t的鍺、59 g/t的鎵等有益組分,具有較大的綜合回收價值。礦石中方鉛礦的含量不高,常呈自形或他形粒狀或者集合體產出,粒度變化非常大,大者粒度可達2 mm,小者粒度小于0.01 mm,礦石中的閃鋅礦為主要有用礦物,大部分單晶粒度小于0.2 mm,一般為他形粒狀集合體,粗細不一,和方鉛礦緊密共生。
(2)在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回收試驗以硫酸鋅+亞硫酸鈉為鋅組合抑制劑、25號黑藥+乙硫氮為鉛組合捕收劑,采用一段磨礦—鉛優先浮選—選鉛尾礦選鋅—鉛鋅尾礦綜合回收石英工藝流程,閉路試驗獲得的鉛精礦鉛品位為58.11%、鉛回收率81.38%;鋅精礦鋅品位為57.21%、鋅回收率97.19%;鎘、鍺及鎵元素均富集在鋅精礦中,鎘回收率為98.02%,鍺回收率為83.82%、鎵回收率為70.94%,獲得了優異的綜合回收指標。
(3)針對鉛鋅尾礦粒度較粗、礦泥含量高的特點,采用脫泥—再磨—反浮選工藝流程,最終獲得SiO2含量90.84%的石英精礦,該石英精礦符合平板玻璃的原材料標準。尾礦減量超過40%,較好地實現了尾礦資源化、減量化。